基于黄河生态文化振兴构建农职教育人体系的路径探索
作者: 黄振 石峰 朱凌云 崔涛摘要 黄河生态文化振兴的关键在于黄河文化引领育人。基于农职教赋能黄河生态文化振兴的困境问题,围绕构建“爱农、强农、兴农”的农职教育人体系,提出了以黄河文化为引擎,实施“校村合作、项目带动”模式,探索了农业职业教育赋能黄河生态文化振兴的有效路径:文化引领、双融驱动、协同创新。以期为山东省内外黄河流域生态文化振兴和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黄河生态文化振兴;双融驱动;农业职教;育人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4-0266-03
基金项目 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专项课题“黄河生态文化振兴背景下农职教‘双融’驱动育人体系构建研究”(2022-HHZX081)。
作者简介 黄振(1971—),男,山东枣庄人,教授,硕士,从事高职园艺生产教学与乡村振兴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基于黄河流域生态文化振兴,为构建农职教育人体系,亟待破解黄河生态文化素养不足、农职教产教科教“双融合”驱动路径不畅、育人体系不全等现实困境。因此,以山东枣庄职业学院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为例,针对困境问题分析,为契合黄河生态文化振兴,以黄河文化素养教育为引擎、“双融”驱动路径为核心,构建现代农职教育人体系,培养“爱农、强农、兴农”的新型“三农”人才。以期为推进山东区域黄河生态文化振兴,提供人才、文化和技术支撑。
1 黄河生态文化振兴与农职教人才培育协同发展的研究背景与依据
1.1 问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首先,黄河流域生态文化振兴背景下,需要秉承“两山”理论和绿色创新发展理念。《“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指出,坚持文化引领、生态优先,把文化内涵融入旅游业发展全过程[1]。2022年山东省政府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创新发展理念,提出了构建沿黄生态廊道、国家文化公园、沿黄农田景观生态园,做强沿黄肉牛、小麦、牡丹、玫瑰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格局。因此,黄河流域生态文化振兴背景下,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需要赓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和绿色、创新发展新理念,融汇黄河文化元素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魂,实施以黄河文化为引领、产教科教“双融合”驱动的多元协同育人模式,为助力山东区域黄河生态农业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典型案例。
其次,赋能黄河生态文化振兴,关键在于培养乡村生态文化创新人才。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需要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其中,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乡村人才振兴。2018年以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大力发展乡村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和扎根乡村的高技能农业人才[2-3]。因此,黄河生态文化振兴背景下,赋能生态、文化振兴,关键在人才;育人的关键在于农业职业教育革新与科教创新,培养黄河流域生态文化创新人才。
第三,构建农职教协同创新的育人体系,产教、科教“双融合”是必由之路。产教、科教“双融合”是指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其中,科教融合也称“科教融汇”。产教、科教“双融合”模式是特指职业院校产学研的结合模式。即产业企业、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相互结合、相互融合和螺旋式互促共进模式[4]。2019年以来,《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文件指出,要围绕立德树人,实行校企合作、产教深度融合,实施“三教”改革,强化实习实训,将新技术、新成果等有机引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加快培养适应乡村振兴的创新型农业技术技能人才,促进教育、人才与科技创新互融互生。为此,要贯彻绿色、创新发展理念,立足现代农业,培育乡村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绿色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与智慧农业,促进城乡农旅产业融合发展;完善耕读教育、弘扬农耕文化,大力培育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生态文化创新人才。总之,产教、科教“双融合”是构建农职教育人体系、培养生态文化创新人才的核心驱动力,已成为助力黄河生态文化与产业振兴的必由之路。
1.2 问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方面,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象征,是中华传统文化之根。黄河文化是由黄河农耕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等组成的多元文化,且蕴涵丰富的时代价值,以其最为灿烂的农耕文化涵养了敬业乐群、扶贫济困、敬老爱幼等中华传统美德,涵养了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中华人文精神[5],磨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愚公精神”品格。现代职业教育理应传承和彰显黄河文化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生态文化”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引领和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文化现象[6],其核心和本质就是崇尚和爱护自然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进[7]。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应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因此,黄河生态文化振兴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是统一的。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应传播黄河文化、弘扬生态文化价值观和增强人们的黄河生态保护意识。
“双融合”驱动理论的内涵有两点,一是“双融合”驱动模式。即现代职业教育聚焦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科研成果促进教学,以教学改革推动科研,构建产、学、研、创互融共进模式。因此,基于黄河生态文化振兴,探索培育农业创新人才的“双融合”驱动路径,已成为创新性构建现代农职教人才培育体系的动力之源。二是“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观点的科学论断。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8]。因此,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理应以“产教融合”为突破口,使教育和产业互补互融、共生共长,促进产业链与教育链供给匹配;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培养更多契合黄河生态文化振兴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9]。
2 制约黄河生态文化振兴的农职教育人才的培育困境
基于问题导向,为服务黄河生态文化振兴,破解农业职业教育的人才瓶颈问题,培育“爱农、强农和兴农”的新型人才。
2.1 黄河生态文化素养不足,农科学子缺乏“三农”情怀 我国学者汪明杰研究呼吁,乡村教育应关注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状况,实施“在地化教育”。即基于“地方”所承载的本地生态环境、社区、农场农耕、自然与人文历史等,构建真实的教育资源、倡导扎根地方的体验式学习[10]。而我国乡村职业教育却“离土”式发展,忽视了农耕文化传承和乡土情怀教育,课程内容游离于乡土文化,根植于乡土的地方性知识、民俗文化、人文历史经验和生产生活技术已基本退出了乡村学生的教育生活[11]。加之学生学在城市,远离乡村,自然“知农爱农”意识淡薄,对当地农村生活的生态环保和农业生产的绿色生态发展理念认识不足。因此,乡村农业职业教育本土化式微,农耕文化素养明显缺失。亟待强化黄河农耕文化教育,涵养“三农”情怀。
2.2 农业职教模式滞后,“双融合”驱动的契合路径不畅 首先,产教难融。人才培养模式脱离地方特色产业,专业与课程设置“去农化”发展,实践教学缺乏生产性真实场景,“离农”趋势明显,服务本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不强,致使产业需求与专业教学、职业岗位与课程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无法实现互嵌互融、共生共长。其次,农科教分离。实践教学内容落后于农业生产一线技术,最新农业科研新技术、新成果和前沿知识不能滋养生产性实践教学,致使农科教分离,不能满足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改造的发展需求。同时,也制约了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产业链、教育链与创新链的无缝衔接和融汇贯通。
2.3 协同创新机制缺失,农业职业教育人才培育体系不全 创新契合黄河生态文化振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黄河生态文化创新人才,需要国家政策与法规、资金投入和校企师资选配制度等的相互协作。但因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共建的实践平台、科技项目与合作机制缺失,联培育人的创新模式滞后,无法构建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的农职教共同体。因此,制约了农职教“政产学研金”多元主体的协同推进,导致“爱农、强农、兴农”的育人体系不健全。亟待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制度,大力实施“校镇村企合作”育人模式,接地培养服务黄河生态文化振兴的复合型乡土人才。
3 契合黄河生态文化振兴构建农职教育人体系的有效路径
该研究通过农业职业院校与镇村企业合作互动,打造“黄河生态文化振兴实践基地”,以实践基地为平台、以中药材等产业开发项目为纽带,实施“校村合作、搭建平台、项目带动”的模式,为构建“爱农、强农、兴农”的农职教育人新体系,探索了农业职业教育赋能黄河生态文化振兴的有效路径,即“文化引领、双融驱动、协同创新”。
3.1 文化引领,育“爱农”人才 赓续黄河农耕文化内涵和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引领黄河生态文化、黄河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等入校园、进课堂。通过创建农耕研学实践基地,开展农事实践、农耕研学活动等,提升生态文化素养;由文化赋能、耕读立德,培育志在乡村的“爱农”人才。
3.1.1 弘扬黄河文化,丰富爱农情怀。一要传承黄河农耕文化。乡村文化振兴,只有把乡土文化、在地化知识挖掘出来,才能发展农文旅;其关键是把在地化知识变成乡土教育。基于此,应将传统的“农耕文化”和具有乡土气息的本土化知识融入实践教学内容,再现具有乡村地域文化特色的教育真实情境,使黄河农耕文化、乡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提升农耕文化素养,培育扎根本土的“学农”志向。二要开发乡土文化课程。立足于“回归乡土”,开发乡土文化课程[12]。将黄河农耕文化、儒家文化、工匠文化、非遗文化、红色文化和乡土文化知识等,融进课堂与教材,重现风土人情、民间故事、村镇古建、手工技艺等乡愁记忆,培养亲农情趣、知农兴趣,丰富“爱农”情怀。
3.1.2 倡导绿色理念,传播生态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13]。因此,农业职业教育应以绿色生态理念为引领,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在其课程思政中传播绿色、低碳等发展理念,践行生态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增强黄河生态文化保护意识。从而为生态农业、乡村休闲旅游、田园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绿色涵养和生态价值理念。
3.1.3 践行耕读教育,提升躬耕素养。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教育部明确要求,涉农职业院校应切实开展耕读教育。鼓励学生走进乡村、贴近农民,根植乡野,实施农耕体验教育,培育耕农情感和提升知农爱农素养。同时要求师生“走出去”,利用寒暑假开展研学实践活动,体验黄河文化与农耕生活;传承黄河文化内涵,培养农耕志趣,坚持德技并修,实现耕读实践的立德育人目标。
3.2 双融驱动,育“强农”人才 依托“校村合作”平台,开发中药材等新产业项目,探索与实践产教、科教“双融”驱动育人路径,为助力黄河生态文化振兴,培育创新型“强农”人才。
3.2.1 以“产教融合”为重点,培养农业生态人才。一是基于产教融合,深入挖掘山东沿黄特色小麦、肉牛等农牧资源,对接药菊等中药材开发项目,进行菊麦轮作、秸秆饲喂试验研究,由此种养结合,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同时融入齐鲁农耕文化,促进生态+绿色农业、黄河文化、休闲旅游、农事体验等多产融合发展。二是适应沿黄区域特色产业需求,优化设置特色新专业,构建新课程体系,革新人才培养方案。顶岗实习对接沿黄绿色产业基地、农事体验实验室,实现“产才融合”,提升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适应性。
3.2.2 以“科教融汇”为方向,驱动生态文化创新。一是打造科教创新的实践教学基地。基于科教融合,依托当地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创建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推广、乡村产业服务等于一体的“黄河生态文化实践基地”,打造“产学研创”实践教学平台,依托平台+项目,促进实践教学创新发展。二是落实科教融汇实践策略。一方面,科技创新助力产业融合。依托“黄河生态文化实践基地”,开发科技项目,应用农业科学新技术,如推广种植药用菊花、白芍等中药材或抗寒、耐盐碱作物等,配套应用干旱治理(水肥一体化滴灌)、水土保持(植树造林)等绿色技术,使绿色生态农业和乡村休闲旅游协同发展,并注入黄河文化元素,推进农文旅多产融合。另一方面,将农业科技元素融入实践教学,把新技术、新成果及时融入实践教学内容,使科研成果教学化。并为适应智慧农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设置,拓展培养农业数字化技术人才,运用数字化绿色生产技术,驱动绿色生态农业、智慧农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