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视角下石鼓区乡村旅游提质建设研究
作者: 易志帅 屈中正 刘飘摘要 为了深化农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对接现代农业和休闲农业发展新态势,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与升级,摸清石鼓区旅游基础与优势,分析了旅游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立足城乡统筹,提出了将石鼓区打造成为衡阳市城郊休闲首选地、农旅融合示范区、最美乡村公园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 生态经济;乡村旅游;提质建设
中图分类号 F 590.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5-0119-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5.029
Reflec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Tourism Quality Improvement in Shigu Distri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Economy
YI Zhi-shuai1, QU Zhong-zheng1, LIU Piao2
(1. Hunan Polytechnic of Environment and Biology-Technical College, Hengyang, Hunan 421005;2. Hunan Financial and Industrial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 Hengyang, Hunan 421002)
Abstract In order to deepen the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connect the new development trend of modern agriculture and leisure agriculture,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upgrading of all-for-one tourism, find out the tourism foundation and advantages of Shigu District, and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ourism. Based on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Shigu District will be built into Hengyang’s suburban leisure destination, a demonstration area for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and the most beautiful rural park.
Key words Ecological economy;Rural tourism;Quality improvement construction
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1]。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乡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为宗旨,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以游居和野行为特色的村野旅游形式[2]。乡村旅游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3]。石鼓区的乡村旅游建设有一定基础,如何认识石鼓区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不足,结合该地区的实际特点,积极采取解决对策,合理整合自身的旅游资源,促进该地区旅游资源一体化服务的建设,提升游客的文化体验感或者游玩项目体验感,是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1 石鼓区乡村旅游现状
1.1 石鼓区自然环境
1.1.1 地理区位。石鼓区历史悠久,位于衡阳市区西北部,东临湘江,与珠晖区隔江相望,南以解放路为界,与雁峰区毗邻,西延蒸湘北路至蒸水桥,并沿蒸水河而上,与蒸湘区和衡阳县接壤,北依107国道前行与衡阳县樟木乡和集兵滩镇相邻,总面积112 km2。“石鼓江山锦绣华、朱陵洞内诗千首、青草桥头酒百家、西湖夜放白莲花”,古衡阳八景,石鼓占据半壁江山,石鼓因千年学府石鼓书院而得名,素有衡阳城区“北大门”之称[4]。
1.1.2 地形地貌。石鼓区以丘岗山地为主,属丘陵地形,土壤主要为紫色页岩风化黏土、第四纪红壤黏土,黏性较重,酸性较强;沿河主要以河潮泥为主,属砂性土。全区土地总面积112 km2,水田2 367 hm2,旱地653 hm2,林地2 133 hm2。石鼓区农业环境条件较好,西南面(角山乡)优于东北面(松木乡),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基本保持旱涝保收,农作物播种面积年平均4 667 hm2左右[5]。
1.1.3 气候条件。石鼓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森林覆盖率43.5%,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温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17.9 ℃,年降雨1 300 mm,平均蒸发量1 173 mm,最大风速12.7 m/s。
1.1.4 水资源现状。区内湘江流程10 km,蒸水流程5 km,区域内相对较大的河流有杉旭河,水库有青石水库、银杯水库、拦冲水库等,区内地下水充足。
1.2 石鼓区现有的乡村旅游基础
近年来,石鼓区不断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做大做强了一批特色产业。拥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8家,休闲农业及观光农业企业2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4家,家庭农场68家[6]。
形成了以三星、旭东村为中心的蔬菜示范基地的农业产业项目,蔬菜种植面积已达267 hm2,年产各种反季节蔬菜8 000余t,成为衡阳市最主要的蔬菜供应基地之一;蔬菜产业正在向基地化、产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以香樟苑、山水莲花、云飞农业、青月山庄、潇湘合创玫瑰园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农业休闲项目正在成长;出台了都市农业、规模农业、休闲农业、品牌农业扶持办法,设立了500万元农业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强做大人居示范,已完成三字墙、肖大屋、高老屋、灵官庙等7个农村人居示范点建设[7]。
1.3 旅游交通
石鼓区是衡阳城区的北大门,南岳高速公路和邵武高速公路在区内交汇,并设有一个高速出入口。铁路距离衡阳东站25 km,约40 min车程;距离南岳机场35 km,约50 min车程。G107从基地东侧南北穿过,北二环、蒸湘北路、长丰大道等城市快速路、道路等级高,通往衡阳市区。
目前旅游环线项目主要分为4段:衡角线、杉旭线、角松线、角云线,全长34.51 km。目前,7.25 km衡角线和6.86 km的杉旭线已全部完成并通车,13 km的角松线预计2022年7月建成通车,7.4 km的角云线拟于2022年9月动工。“旅游环线”将石鼓区众多散布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串联起来,沿线香樟苑、望夫湖农业、万佳家庭农场、潇湘玫瑰园、山水莲花、青月生态农庄、云飞农业等次第分布。4段线路连上石鼓区境内的北二环、蒸阳北路、107国道等城市主干道,构成完整环线[8]。
石鼓区旅游产业兼具旅游业与农业的特征,不仅吸引着众多的城市居民与青少年群体,还可以为农民提供技术与经验的学习场所,有着良好的旅游客源市场。目标客源以衡阳城区为主。衡阳城镇人口有361.01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 515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7 592元。这给以城市居民作为主要客源的乡村旅游产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市场[9]。
2 石鼓区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石鼓区乡村旅游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加上没有区域内乡村旅游的整体规划,以及受新冠疫情的影响,目前尚未取得理想的效果。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2.1 设施及配套不足
虽然,旅游环线的修建基本上解决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问题,但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缓慢的问题仍然存在,城乡公路建设尚未做到与旅游的密切结合,导致旅游功能整体性不强。
2.1.1 环境风貌缺乏统筹。从乡村旅游的角度看,石鼓区乡村居民点分布较为破碎和分散,主要集中在区域西北部,由于居民点建筑的年代不一、风格不一等原因,难以形成整体的景观效果。
2.1.2 旅游停车设施急需改造提升。目前区域内的停车场难以接纳更大规模的游客,尤其在周末的游客高峰期,山水莲花、灵官庙村游乐场所周边道路车辆乱停甚至无处可停的现象存在,难以解决好“畅往畅返”问题。
2.1.3 景区内部交通与外部交通连接不畅。从目前涉及的与旅游相关的企业来看,区内如山水莲花、玫瑰园等以采摘为主的企业一般紧靠公路,园区道路回旋余地少;清月山庄、灵官庙亲子乐园等休闲娱乐场所,景区道路仅仅局限在主干道的设计上,而对分散游人进入各景区的次干道、步行游览道等的设计仍有待深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游客的承载量。
2.1.4 人居环境行动整治仍有差距。旅游垃圾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理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等尚未完全到位。星级厕所建设与旅游的供给存在很大差距。乡村旅游发展较为迅速的灵官庙村、清月山庄仍存在无害化公共厕所的配套建设问题,同时,厕所规范化服务管理能力也需要提升。
2.2 业态单一,创新水平不足
作为旅游的一种新形式,尤其是新冠疫情导致的远途旅游受限,近途乡村旅游是居民出行的首选,由于缺乏经验,乡村旅游业态单一,创新水平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2.1 体制发展薄弱,产业受到制约。旅游产业的经营管理机制尚不健全,旅游部门与交通、国土、农业、水利部门的沟通不足,对乡村旅游产业缺乏宏观调控,管理效率仍有待提升。
2.2.2
业态单一特色不足,缺乏有差异性的体验项目。大多以观光、采摘为主,在休闲农家乐设计上,项目雷同问题严重,缺乏齐全的配套设施,布局不科学,缺乏精细化的经营;网红项目也存在同质化竞争情况,灵官庙村亲子乐园、七彩滑道等项目取得短期成功后,有些企业也偏离原有的经营思路,效仿网红项目,引发同质化竞争。
2.2.3 经营手段创新性不足,缺乏专业管理与运营水平。普遍存在经营粗放、品位不高等问题。就现阶段来看,旅游的开发存在着盲目性和无序性的特征,资源整体利用率低,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以农家乐为例,几乎所有的农家乐都只提供棋牌、垂钓、土菜等,缺乏结合地域特点的特色服务项目。造成农家乐层次低,缺乏竞争力,导致生命周期短。更有部分经营者在未进行可行性研究、资源评估、客源评估等的情况下,单纯模仿,造成了低水平开发,从而影响衡阳休闲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2.4 行业内部缺乏合作与互补,政府统筹有待加强。区内大量类似的农庄休闲项目,主要旅游景点普遍存在规模小、开发深度不够、吸引力不够等特点,导致旅游精品景点的数量不足。由于缺乏典型带动,旅游的从业人员与旅游参与者都出现了本土化的现象,难以通过精品带动规模效应,只能实现一日游、一次游的短期效益。观光型结构单一的旅游资源难以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这就直接导致游客不会花费较长时间停留石鼓区,更不会花费过多金钱,难以对经济的发展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如何打造“四季有景,四季可游”上,尚需要政府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