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嵌入对农户环境素养行为的影响
作者: 刘浩 吕杰
摘要 基于社会学习理论构建农户环境素养的形成机制,利用辽宁省1 011户粮食种植农户的调研数据,运用似不相关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揭示了社会嵌入对农户环境素养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社会嵌入对环境素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不同嵌入维度对环境素养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网络差异、网络规模、关系强度对环境知识和环境技能等客观素养的影响较大,而网络高度、关系质量对环境认知和环境态度等主观素养的影响较大。从客观素养到主观素养,网络差异、网络规模、关系强度的影响逐渐减弱,而网络高度、网络密度和关系质量的影响逐渐增强。农户环境素养的形成机制呈现以结构型客观素养和关系型主观素养为特征的社会学习逻辑。
关键词 社会学习;环境素养;似不相关回归
中图分类号 S 1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5-0234-06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5.055
The Impact of Social Embedding on Farmers’ Environmental Literacy Behavior—Evidence from a Sampling Survey in Liaoning Province
LIU Hao1,2,LU Jie3
(1.Business School of 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Guangdong 512005;2.Shaoguan University North Guangdong Rural Revitalization Research Center,Shaoguan,Guangdong 512005;3.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 110866)
Abstract Based on the social cognitive theory,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farmers’ environmental literacy,uses the survey data of 1 011 grain farmers in Liaoning Province,and uses the seemingly unrelated regression model to conduct empirical analysis,revealing the impact mechanism of social embeddedness on farmers’ environmental literacy.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ocial embeddedness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environmental literacy,but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embeddedness dimensions on environmental literacy.Network differences,network size,and relationship strength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objective literacy such as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nd skills,while network height and relationship quality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subjective literacy such as environmental cognition and environmental attitudes.From objective literacy to subjective literacy,the impact of network differences,network size,and relationship strength gradually weakens,while the impact of network height,network density,and relationship quality gradually increases.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farmers’ environmental literacy presents a social learning logic characterized by structural objective literacy and relational subjective literacy.
Key words Social learning;Environmental literacy;Seemingly unrelated regression
当前中国施肥水平远高于发达国家所公认的1 hm2播种面积施用225 kg的环境安全上限,化肥的大量投入有利于中国农业生产力大幅提升[1],但化肥施用过量导致的土地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中国土壤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国家食品供应链的安全。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微观主体,在中国农村土地利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户行为与土地质量保护直接相关,农业生态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农户生产行为的转变[2]。环境教育一直是通过改变个人的知识、关注点和行为来对抗环境退化的有效机制,但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居民通常教育水平不高,农户本身有限性的知识水平可能会限制正规环境教育相关干预措施的作用发挥,因此,促进农户环境素养和环保行为的一项适当干预措施是设计和实施社会学习计划[3],农户可以从社交网络中邻居的意见中学习,并可能影响自己的素养水平。
影响农户环境素养提升的因素很多,通过环境教育、大众媒体和农业技术培训开展不同形式和主题内容的环境教育活动[4],在培养人们认识观、必要的技能和态度等环境素养方面的作用已经得到证实,素养培育成为一种正式的环境教育形式,引导公民以负责任的方式行事[5]。
从农户环境素养的3条形成路径来看,受制于农户的受教育水平低,依赖环境教育融入农村教育体系和大众媒介的信息技术传播手段都将面临农户接受能力弱的局限,因此,依靠农村教育和大众媒介提高环境素养的能力有限。而政府组织的自上而下的职业教育,面临农业信息与农户环境素养的提升需求和生产实践间的信息鸿沟。中国农村是一个典型的“关系”型社会,农户在环境素养的自主提升上呈现社会性倾向,环境素养的有效改变范围仅停留在私人联系构成的差序格局中,以往研究虽然关注到了社会嵌入的单一维度与环境素养的关系,但对环境素养的社会形成机制缺乏整体性理解。笔者基于社会学习理论,将农户的环境素养的社会学习路径细分为通过知识学习、经验学习的客观学习机制获得的环境知识和环境技能,认知学习、期望学习的主观学习机制培育的环境认知和环境态度,促进对于环境素养社会学习机制的研究深度,从社会嵌入的信息传递和经验共享的客观学习机制、价值引导和社会规范的主观学习机制回答了中国社会情境的社会嵌入性理性形塑农户环境素养的社会学习机制。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由于受教育程度有限,技术素养和农业生产观念的发展都较弱,农户难以在短时间内对来自政府培训和互联网的信息形成准确的认识和判断,这促使农户间的社会网络互动[6]。因此,对农户学习机制的研究清楚地表明,一种外部的、说教的教学方法不如嵌入式的社会学习有效[7],后者是农户分享使用新技术的个人经验、解决常见问题的一种集体学习机制。环境素养其实是由受社会经济背景影响的个人学习过程,通过社会群体内部或社会群体之间的社会互动来实现环境素养的社会学习过程,尤其适用于中国农村关系社会,可以认为农户的环境素养嵌入在其社会结构中,因此研究社会嵌入作为一种非正式的环境教育对于农户环境素养的形成更符合中国农村社会情境。如图1所示,社会嵌入通过知识学习机制传递异质性信息获取环境知识,经验学习机制帮助农户掌握环境技能,认知学习机制引导农户塑造环境认知,期望学习机制施加规范化压力改变农户的环境态度。
1.1 知识学习和经验学习的客观学习机制 农户社会学习的核心途径是“互动知识学习”或“经验模仿学习”,互动或模仿学习方式是传递信息、技术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在村庄共同体内部,农户倾向于通过社会嵌入中的学习溢出,模仿成功者的行为,先行者的经验示范效应,有利于后行者形成同样的知识和技能。在中国农村的关系社会,大部分农户依靠社会学习来采用农业技术,且主要通过社会网络以交流、观察、参加社会文化活动等方式获取知识[8]。农户的网络范围越广、规模越大、水平越高,越能与更多不同生产方式的农户取得联系,有利于获取更多差异性的生产信息,拓展其环境知识和环境技能的获取渠道和异质性。通过社会嵌入了解有关负责任环境行为的信息,使不同的理解、传统和知识基础得以共享,新的创造性方法和治理解决方案得以出现和发展[9],从而改善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性,提高个人进行负责任环境行为的技能、专业知识和能力,这是降低亲环境行为成本的一种方式。
1.2 认知学习和期望学习的主观学习机制 社会嵌入塑造了个人对特定主题的理解、意识和观点,是影响人们认知和行为的关键因素之一,其所产生的社会学习效应,必然会对农户的环境意识产生巨大影响。社会学习不仅仅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学习过程,它更是人们在社会变迁中认知协调和规范适应的结果[10]。个人的行为不仅是为了个人利益,也从社会结构的知识和社会群体的情感依恋中获得社会身份认同,并根据特定的社会身份来定义自己[11],这种不可观察的认知学习过程会将这种社会身份认同内化为社会价值观、规范和目标。社会网络中嵌入的社会规范干预是促进农户环保行为态度改变的一种低成本而方便的策略[12],通过引入行为改变干预措施使得农户越来越认识到有责任将个人生产模式塑造成有利于环境的行为,以积极和有益于环境的方式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动态,并在“效能期望”的作用下,增强规范的约束力,促进亲环境行为态度的形成。
鉴于此,提出以下假说:
H1:结构嵌入对粮食种植户环境素养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1a:网络差异对粮食种植户环境素养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1b:网络规模对粮食种植户环境素养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1c:网络高度对粮食种植户环境素养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2:关系嵌入对粮食种植户环境素养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2a:关系强度对粮食种植户环境素养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2b:关系密度对粮食种植户环境素养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2c:关系质量对粮食种植户环境素养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 研究设计
2.1 数据来源
该研究所用数据来源于课题组2021年对辽宁省粮食种植户开展的问卷调查。根据辽宁省地理区划分布特征,选择辽宁省粮食主产区的辽北、辽中、辽西和辽南4大区域作为研究区域,辽北地区选取铁岭市昌图县和开原市,辽中地区选取沈阳市新民市和辽中区,辽西地区选取阜新市阜蒙县和彰武县,辽南地区选取盘锦市盘山县和大洼区,共计4个主要城市8个区县,每个样本区县抽取2个乡镇,共抽取了16个样本乡镇,每个样本乡镇随机选择4个村,共抽取了64个样本村,每个村随机选择10~20个粮食种植农户进行调研,共计调研1 105个粮食种植户(玉米和水稻)。然后,根据具体的农业生产经营情况采取问卷调查为主、访谈和小型座谈会为辅的形式。最后,在剔除有效信息缺失以及前后信息矛盾的问卷后,最终获得1 011份有效样本,其中玉米种植户522户,水稻种植户489户,问卷有效率为9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