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松溪竹蔗栽培系统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及其保护利用

作者: 秦一心 焦学振 胡仁传 陈星星 罗斌圣

福建松溪竹蔗栽培系统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及其保护利用0

摘要 福建松溪竹蔗栽培系统,是松溪人民在溪谷冲积台地上引种竹蔗,并与当地其他传统作物协同发展而来的栽培系统。2021年被评为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我国乃至全球目前唯一以甘蔗为核心作物的农业文化遗产。从松溪竹蔗栽培系统固碳固沙的生态价值、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文化价值、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价值三方面,分析了其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在此基础上,剖析了松溪竹蔗栽培系统保护利用现状及其“百年蔗”种植面积严重萎缩、传统竹蔗品种面临挑战、系统传承的困境等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从识别与保护关键要素、打通发展渠道、多方参与保护利用等方面提出松溪竹蔗栽培系统保护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竹蔗栽培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民族生态学;松溪县

中图分类号 S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6-0050-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6.012

Agricultural Heritage Value and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Saccharum sinense Cultivation System in Songxi County, Fujian Province

QIN Yi-xin1,JIAO Xue-zhen2,3,HU Ren-chuan4 et al

(1. Lushan Botanical Garde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Lushan, Jiangxi 332900;2.Office of Civic Enhancement of the CPC Fujian Provincial Committee, Fuzhou, Fujian 350011;3.Party Committee of Chaping Township, Nanping, Fujian 353504;4.Guangxi Key Laborat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Quality Standards/ Guangxi Institute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Nanning, Guangxi 530022)

Abstract The Saccharum sinense cultivation system in Songxi County of Fujian Province is developed on an alluvial platform of the valley, mainly growing with the Saccharum sinense along with other local traditional crops. In 2021, it was nominated as the sixth batch of China Nation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and it is the only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with sugarcane as the core crop in China and even in the worl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gricultural heritage value of the Saccharum sinense cultivation system in Songxi from three aspects: the ecological value of carbon fixation and sand fixation, the cultural value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humans and nature, and the economic value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e also evaluat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Saccharum sinense cultivation system in Songxi. The system is facing a series of challenges, such as serious shrinkage of planting area of “century-old sugarcane” in the system, traditional sugarcane varieties composition being too simple, the difficulty of related knowledge inheritance, and so on. At last, we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better development of the Saccharum sinense cultivation system in Songxi, including identifying and protecting the key elements(species) of the heritage cultivation system, opening up the development channel of the system, and multi-party particip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the system.

Key words China Nation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The Saccharum sinense cultivation system;Agricultural ecosystem;Ethnoecology;Songxi County

基金项目 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专项项目(2021ZWZX12)。

作者简介 秦一心(1989—),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工程师,硕士,从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园林研究。

通信作者,助理研究员,博士,从事种植资源挖掘与可持续利用研究。

收稿日期 2022-09-19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于2002年发起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GIAHS)系统保护和适应性管理计划,旨在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应用动态保护原则促进农村发展,造福当地社区,并确保粮食安全和维护生态系统[1]。按照FAO的定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概念上等同于世界文化遗产,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求,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2]”。2012年中国农业农村部启动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评选工作,作为最早响应并积极参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的国家之一,中国不仅具有悠久的农业历史、丰富的农业资源,也同时具备自古传承至今的文化脉络与各族人民在辛勤劳作中总结出的传统技艺。在2022年浙江省青田县召开的全球重要农业遗产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中国积极响应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不断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在我国,甘蔗对糖业的贡献超过92%。福建作为我国产蔗制糖大省,种蔗制糖历史悠久,而竹蔗曾在福建种蔗史上长期占据主导地位[3]。福建闽北地区驯化种植竹蔗的历史从秦汉时期便已开始,闽越王国的先民们将野生自然杂交形成的竹蔗引种于现今福建松溪沿岸,自此开启了种蔗制糖的历史[4]。南宋时期,闽北地区作为福建当时政治、文化、经济与技术中心,种蔗制糖技术快速发展,并在福建范围内广泛推广[5]。元明清时期,蔗糖贸易盛况空前,种蔗制糖技术已经传播至台湾地区与东南亚地区[3]。根据松溪县调查,在20世纪40—80年代,随着国内外糖蔗新品种的引入替代,松溪竹蔗一度处于濒危边缘。21世纪,随着现代育种理念发展,松溪竹蔗的种质保护迎来转机。松溪的万前村采用根系繁育法,将传统竹蔗品种的种植面积由仅存的0.047 hm2逐步扩大到26.667 hm2。尽管在历史长河中松溪竹蔗由盛转衰,但仍旧保留着传统的栽培技艺和文化,是宝贵的作物基因库和农业文化遗产。2021年,地处福建省南平市松溪县的竹蔗栽培系统被评选为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新增项目之一,目前是中国乃至全球唯一以甘蔗为核心作物的农业文化遗产。

随着福建松溪竹蔗栽培系统成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我国学界对竹蔗栽培系统的研究日益重视。该研究从农业文化遗产的角度对其价值属性的分析、认定、保护与利用等问题进行探讨,一方面以此为例厘清中国竹蔗栽培系统的生态、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价值,另一方面也为竹蔗栽培系统的保护、利用与开发等实践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 福建松溪竹蔗栽培系统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

1.1 福建松溪竹蔗栽培系统概况

竹蔗(Saccharum sinense Roxb.)是我国主要传统栽培糖蔗类型之一,其秆粗壮高大,含糖分较高,为制糖的原料。在栽培育种上,本种根状茎发达,宿根性好,分蘖力强,长势好,耐旱瘠力强,能粗放栽培。竹蔗的综合利用价值大,秆供生食并可入药,蔗梢与叶片为牛等家畜的饲料,蔗渣纤维是造纸原料以及压制隔音板材料,副产品还有糖浆、酒精等[6]。

福建松溪竹蔗栽培系统位于南平市松溪县万前村,地处闽江上游建溪支流松溪河流域的源头,为矿物质丰富的断陷盆地的丘陵地质地貌,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松溪河两岸是冲积的火山岩质沙洲台地,因靠近水源,土质营养丰富,非常适合竹蔗的栽培生长。距今2 2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约公元前202年),松溪的先民们将甘蔗属野生种自然杂交形成的竹蔗移植到此,进行人工驯化与栽培,并开始制作蔗糖,以满足日常生活需要[7]。为了满足日常所需或增加收入,当地居民还会同时种植水稻、蔬菜、烟叶等作物,逐渐形成并保留了“竹蔗-水稻”“竹蔗-蔬菜”和“竹蔗-烟叶”等多种间作模式,伴随竹蔗收割制糖后蔗叶与秆渣还田的耕种习惯,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土地利用方式。时至今日,结合独特的地形地貌,松溪逐渐形成了“丘陵-村庄-竹蔗栽培系统-沙洲-松溪”的格局(图1)。外围的丘陵有助于改善村庄及竹蔗栽培系统的小气候,形成良好的气候条件;沙洲作为松溪沿岸的缓冲带,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竹蔗栽培系统免于洪涝灾害。松溪百姓在背靠丘陵、面向松溪的环境中也逐渐走向富庶。

1.2 福建松溪竹蔗栽培系统价值研判

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研究非常重要,这不仅为全面深入地分析和理解农业文化遗产提供了方法,也为实现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利用及有效管理提供了依据[8]。从中国GIAHS保护试点的角度出发[2],福建松溪竹蔗栽培系统的价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判。

1.2.1 农业生态价值:固碳固沙。

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中国作为农业大国,高效吸收CO2的C4作物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与重要的生态地位。甘蔗是单位面积固碳量最多的碳中和优选C4作物之一,对CO2吸收能力大约是水稻、玉米、高粱等作物的3倍,是小麦、棉花、甜菜的4~5倍,是花生、烟草、大豆、薯类的5倍以上[9]。据统计,全国甘蔗固碳能力约为每年每公顷13.84~18.71 t[10],而松溪竹蔗的叶绿素含量与其他传统甘蔗品种和近现代甘蔗品种的相比偏高,故CO2吸收能力更强[11]。由此可见,松溪竹蔗栽培系统作为农业生态系统之一,拥有较强的固碳能力。同时,松溪竹蔗系统在种植上有较高的空间利用率,因此对净化空气、改善环境具有较高生态价值。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