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形势分析及对策研究
作者: 常文婷 叶敏 盛海燕 单亮 杨文杰摘要 新安江作为皖浙两省人民共同的母亲河,承担着饮用水源供给、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战略地位举足轻重。2012年以来,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仍然存在部分水体水质不稳定、局部水体藻类水华风险较高等问题。剖析当前新安江流域水生态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建议通过加快推进共保规划实施、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从严防范水风险、加强流域共保联治等措施,着力解决流域突出的水生态环境问题,确保新安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协同发展稳步推进。
关键词 新安江流域;水生态保护;形势;对策
中图分类号 X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6-0054-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6.013
Situation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 Study of Water Eco-environment in Xin’an River Basin
CHANG Wen-ting,YE Min,SHENG Hai-yan et al
(Hangzhou Institute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Hangzhou,Zhejiang 310014)
Abstract Xin’an River, the mother river of both Anhui and Zhejiang,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drinking water supply, headwater conservation, and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Despite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eco-environment protection of Xin’an River Basin since 2012, there remain problems such as unstable water quality and high algal bloom risks in some areas of the river.Given the foregoing, effectiv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as soon as possible to tackle the existing prominent water eco-environment problems, such as the implementation of joint protection plans, greater efforts on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strict water risk prevention, and greater efforts on joint protection and treatment of the river, so as to strike a good balance between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ffective eco-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 the Xin’an River Basin.
Key words Xin’an River Basin;Water ecological protection;Situation;Countermeasures
基金项目 杭州市科技计划引导项目(20201231Y005,20211231Y019)。
作者简介 常文婷(1983—),女,安徽涡阳人,高级工程师,硕士,从事水生态环境研究。
收稿日期 2022-09-22;修回日期 2022-11-10
新安江发源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六股尖,地跨皖浙两省,为钱塘江正源,是安徽省内的第三大水系,也是浙江省千岛湖最大的入湖河流,占千岛湖年均入库水量的60%以上,对千岛湖水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0世纪末,随着新安江上游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水污染问题逐渐加重,千岛湖库区水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呈中营养,发生水华次数渐多[1]。为了解决新安江上下游发展与保护的矛盾,2007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等初步明确将新安江流域作为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试点[2]。2011年2月,习近平在全国政协《关于千岛湖水资源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上做出重要批示,强调“千岛湖是我国极为难得的优质水资源,加强千岛湖水资源保护意义重大,在这个问题上要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希望“浙江、安徽两省要着眼大局,从源头控制污染,走互利共赢之路”,从此拉开了全国首个跨省水环境生态补偿试点的大幕[3-5]。2011年9月,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印发《新安江流域水环境补偿试点实施方案》,为试点的高效实施和整体推进提供了政策保障。2012年,财政部、环境保护部、浙江省、安徽省签订协议,新安江流域水环境补偿试点正式启动。截至2020年,皖浙两省已开展了三轮九年生态补偿试点,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仍然存在部分水体水质不稳定、局部水体藻类水华风险较高等问题,氮磷防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流域水生态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因此,该研究剖析新安江流域水生态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形势,提出急需解决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1 流域概况
新安江流域总面积约11 452.5 km2,其中,安徽省黄山市境内面积5 856.1 km2,宣城市绩溪县境内面积880.7 km2,浙江省杭州市境内面积4 715.7 km2。截至2020年,新安江流域户籍人口223.8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 091.02亿元。
千岛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境内,小部分连接杭州市建德市西北,是1957年开建新安江水电站拦蓄新安江上游而成的人工湖,设计水位108 m,库容178.4亿m3,水域面积约580 km2。2013年底,国家发改委发布《千岛湖及新安江上游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规划(2013—2020)》,将千岛湖及新安江上游流域首次定位为“长三角地区重要战略水源地生态屏障”。2019年9月,千岛湖正式成为杭州市重要饮用水源地,年供水规模9.78亿m3,惠及人口1 000余万。
新安江流域上游共设置坞口、篁墩、临河大桥、横江大桥、率水大桥、浦口、新管、街口8个国控断面,2020年各断面年均水质均达到河流Ⅱ类。新安江流域下游千岛湖湖体共设置小金山、三潭岛、大坝前3个国控断面,以及航头岛、茅头尖2个入湖河流国控断面,2020年,除小金山断面年均水质为湖库Ⅱ类外,其他断面水质类别均为Ⅰ类。
2 水生态环境
2.1 部分水体水质不稳定
新安江干流汛期水质受降雨影响较大,部分断面易出现总磷等指标超标现象;同时受上游来水影响,千岛湖总氮浓度长期处于高位,小金山等点位部分月份总磷指标未达到国家考核要求。尽管千岛湖部分水质断面能阶段性保持贫营养水平,但较大比例水域已处于中营养,且在时间上存在不稳定性,暴雨入库期全库总磷平均值可达枯水期的3倍,不同月份浮游植物生物量差异可达15倍,表明千岛湖水质的稳定达标存在较大挑战[6]。
2.2 局部水体藻类水华风险较高
近5年千岛湖西北湖区(安徽省来水方向)局部水域夏季不同程度发生蓝藻水华,并逐步向千岛湖中心湖区推移[7]。千岛湖热容大、换水快、水温增加较慢,在春季因温度低不易形成蓝藻水华,但在梅雨之后,营养盐大量入库及伴随的高温晴热天气共同作用,往往诱发出蓝藻水华[8]。朱广伟等[6]调查发现,千岛湖西北库湾在2021年4月、5月均出现了明显的硅藻异常增殖现象,千岛湖水库中硅藻水华问题也应引起关注。
2.3 千岛湖水生生态系统存在一定风险
自2000年以来,千岛湖水生生态系统中的浮游植物群落、浮游动物群落及鱼类结构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浮游植物群落整体数量呈上升趋势,结构上出现蓝藻化倾向,以硅藻为优势的群落结构逐渐变为以蓝藻为优势。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由大型的枝角类趋向小型化,导致轮虫相对生物量增加,而对藻类有控制作用的浮游甲壳动物相对生物量减少。千岛湖鱼类中鲢鳙鱼的优势度较大,导致鱼类的物种多样性降低。
3 水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
3.1 农业污染尚未有效控制
基于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新安江流域总氮、总磷的贡献主要来源于农业源。以杭州市淳安县为例,总氮、总磷来源中农业源占比高达67%、78%,其中,种植业总氮、总磷排放量分别占86%和74%。通过2020年5月—2021年4月在千岛湖开展的为期一年的逐月水环境调查发现,千岛湖总氮浓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性,春、夏、秋、冬总氮浓度平均值呈季度下降趋势,也反映了春耕、夏播等农业活动对总氮的贡献,应将农业污染作为下一步总氮、总磷治理的重点。
3.2 城镇污染仍未根本解决
新安江上游流域内城镇连续分布,老城区及城郊接合部等区域仍存在污水收集能力不足、污水处理厂进水化学需氧量等浓度偏低等问题。赵星辰等[7]研究了城镇分布对新安江水系及千岛湖营养盐浓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城镇污染对水体营养盐浓度影响显著,水体流经人口集中、城镇化程度高的黄山市屯溪区后,TN、TP和NH4+-N浓度平均增幅分别为86.1%、77.7%和164.4%,干流水体受纳黄山市歙县城镇三大支流来水后,TN、TP浓度平均增幅分别为47.6%、70.3%,枯水期城镇污染对水体氮浓度的影响更大。
3.3 农村基础设施急需加强
新安江流域上游地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不高[9],新建设施的运维管理水平仍需提升。新安江流域下游地区虽然基本实现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及运维管理全覆盖,但2014年以前建设的部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缺乏相关的设计规范及经验,存在设计工艺不合理、铺设管网不规范、未按要求设置检查井等问题,从而影响污染物去除效率。
3.4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仍需完善
2020年,新安江流域水环境补偿三轮试点收官,但仍存在评估体系不完善、补偿方式单一、长效机制尚未健全等问题。同时,随着试点纵深推进,所面临的形势、任务与工作要求也发生了变化。《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长江三角洲区域生态环境共同保护规划》均明确要继续完善新安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试点机制,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
3.5 流域协商合作机制有待完善
新安江流域上游黄山市建立的新安江流域生态建设保护中心仅负责协调本市内的流域生态保护活动,皖浙两省主要以联席会议的方式进行协商合作,缺乏常态化的组织平台。由于跨省流域水生态保护涉及范围广、牵涉部门多、权责不明确,需要有一个国家或流域层面的权威机构,发挥引导、统筹、协调、仲裁作用。
4 对策与建议
4.1 统筹协调,推进共保规划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了防治水污染应当按流域或者区域进行统一规划。2021年1月,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生态环境共同保护规划》,为解决新安江流域系统性、区域性、跨界性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提供了依据[10]。2021年6月,杭州、黄山两市已完成《新安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共同保护规划(2021—2025年)》编制工作,需加快推进共保规划实施,加强上下游指导协调,督促规划任务和目标有效落实,推进流域重点工程实施。各级政府应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细化明确各部门水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分解落实规划任务,形成有效水生态环境保护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