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古镇型旅游目的地语言景观研究

作者: 方舒 冯娟 李星明

乡村古镇型旅游目的地语言景观研究0

摘要 语言景观是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探究旅游对东道主社区影响的重要窗口。采用问卷调查、半结构化访谈和图像记录等方法,以安徽省三河古镇为案例地,对其语言景观进行了调研与探讨。从语言景观的生产者和阅读者两个角度出发,探讨语言景观在语言标识中的呈现和语言的选择。首先,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三河古镇语言标识的多语言特征显著,规范汉字(即简体字)标识占主导地位,繁体字和英文标识占比较大。其次,官方语言标识和私人语言标识均受到政策规定限制,语言景观的整体协调度高,但私人语言标识的个性特征更加突出。第三,游客对古镇的语言标识整体满意度较高,而当地居民对古镇的语言标识满意度一般。随着旅游的发展,乡村古镇的地方性需在更加多元活跃的环境中构造,在多方主体的博弈下,语言景观这一文化系统的演变有待深入研究。

关键词 语言景观;社会文化;旅游影响;三河古镇

中图分类号 F 32;K 9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6-0116-06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6.028

The Linguistic Landscape of Ancient Town Tourist Destinations—A Case Study of Sanhe Ancient Town in Anhui Province

FANG Shu1,2,FENG Juan1,2,LI Xing-ming1,3

(1.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Hubei 430079; 2.Wuhan Branch of China Tourism Academy, Wuhan, Hubei 430079;3.Key Laboratory for Geographical Process Analysis& Simulation Hubei Province,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Abstract The linguistic landscap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ocial culture of tourist destinations and an important window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tourism on the host community.In this study, questionnaire survey,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and image recording were used to explore the linguistic landscape of Sanhe Ancient Town in Anhui Province.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esentation and choice of language landscape in language sig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ducer and reader of language landscape. First of all,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he language signs of Sanhe Ancient Town are characterized by multiple languages. Standardized Chinese characters dominate, while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 and English are more dominant. Secondly, both official and private signs are regulated by the policy, and the overall coordination of the linguistic landscape is high, but the latter is more diversified under the premise of compliance with the regulations. Thirdly, tourists are generally satisfied with the language signs of ancient towns, while local residents are generally satisfied with the language signs of ancient town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are intertwined, and the locality of rural ancient towns needs to be constructed in a more diverse and active environment. Under the game of multiple subjects, the evolution of the cultural system of language landscape needs to be further studied.

Key words The linguistic landscape;Social culture;Tourism influence;Sanhe Ancient Town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城乡要素交互作用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构过程与机制研究:以江汉平原为例”(4207117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长江经济带城市滨水公共游憩空间生产的过程、机制与效应研究”(19YJA840018)。

作者简介 方舒(1997—),女,安徽六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与区域发展。

通信作者,副教授,博士,从事旅游与区域发展研究。

收稿日期 2022-09-05;修回日期 2022-11-09

大量游客的产生与流动对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都产生了较大影响。作为旅游目的地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加深旅游者对目的地认知程度的主要媒介,与目的地的旅游发展密切相关。语言为观察和研究旅游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提供了新兴且关键的视角[1],是分析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指数[2-3]。Landry等(1997年)[4]首先对语言景观的概念展开讨论,提出语言景观是公共空间的标志,如交通标志、街道的名称标志、商店的广告牌或招牌以及政府建筑物的招牌等,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也可以加深人们对语言在公共空间中的地位、语言阅读者、语言政策的认识[5]。随后,语言景观成为语言学的热门研究领域[6-7]。一般来说,语言景观有两大功能:信息功能和象征功能[4]。信息功能指语言标识所呈现的字面信息内容,传递生产者的意图和思想,体现语言景观直接的交流功能。而象征功能则比较隐蔽,指语言景观能够间接揭示语言相对应的语言族群的社会身份和文化地位[8]。语言标识是语言景观的主要研究对象,语言标识可分为官方标识(自上而下)和私人标识(自下而上)两种类型[4]。官方标识代表政府的立场和行动,如政府建筑物标志、街道的名称标志和交通标志。私人标识是由个人或企业制作的用于商业用途的标识牌,如商店标志或广告牌,反映了标识生产者的个人偏好和需求[9]。目前,关于语言景观的研究视角趋于多学科化,研究方法也更显多元化[10]。语言景观的生产者和阅读者是塑造语言景观的主要力量,对这些参与者及其在语言景观形成中的复杂性研究颇具现实意义。

语言景观是旅游目的地文化内涵的形象展示,是游客在目的地视觉体验消费的主要旅游资源,也是游客旅游体验的重要部分,因而语言景观与旅游活动紧密相关[1-11]。语言景观将语言标识生产者和阅读者串联,官方通过选择不同的语言向不同的游客群体传递信息,这些旅游语言景观为游客构建了一个视觉消费空间。语言景观在旅游目的地发展中作用突出,反之,旅游也可给东道主社区的语言景观带来变化。Kallen(2009年)[12]研究发现,在旅游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语言景观更加多样化。Yan等(2014)[8]从游客感知的角度探讨旅游对澳门语言景观的影响。卢松等(2020)[13]从生产者和阅读者两个角度对宏村的语言景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旅游对当地景观的构建影响程度较大。张蔼恒等(2021)[14]以阳朔西街为案例地,研究发现店铺招牌使用的语言种类和风格除受游客市场影响外,也受到主客个体和主客关系影响。在少数民族地区,还面临着本土民族语言受外来语言威胁的困境[15-16]。语言景观中的书法景观有助于增强游客对目的地形象的真实性感知和地方认同感[17]。综合来看,语言景观是研究旅游产生的社会文化影响的重要视角。

三河古镇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是皖中地区徽派传统村镇的典型代表,旅游影响力也在逐渐增大。古镇距今已有2 500多年的历史积淀,其建筑文化景观的研究受到颇多关注[18],也有学者对其旅游影响进行研究[19]。为了满足趋于稳定的国内客源市场和逐渐扩大的海外客源市场,古镇语言景观多语言性愈加显著。基于此,笔者以三河古镇为案例地,分析旅游业驱动下的古镇语言景观的发展演变,从语言景观窥见,探讨旅游给东道主社区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

1 研究设计

1.1 案例地

三河古镇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南端,因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河交汇而得名。古镇距今已有2 500多年的历史,自古商贸发达,被誉为皖中商品走廊,是典型的徽派古乡古镇,有皖中“江南水乡”之称。古镇秉承徽派建筑风格,民居墙面装饰类型以白墙与灰砖清水墙为主,内藏有著名的江淮“八古”建筑,较好地反映了皖中地区晚晴的历史景象。三河古镇的旅游业发展始于2001年,在2006—2015年先后被评定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5A级旅游景区,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也逐渐增强。近年来,三河古镇年接待游客达400万人次[20],国内游客是其主要的目标客源市场,以合肥市为中心辐射周边市县,吸引省内游客居多,外国游客也占据一定的份额。

1.2 数据收集过程

调研区域覆盖了三河古镇的整个景区范围,西至万年街,东沿大捷门东侧街道,北至三杭路,南抵万年禅寺。既涵盖了游客的必经游览线路,又包括远离主要游览区域的居民社区内部。采取实地调研的形式,在2021年8、10、12月前后3次前往古镇,单次调研时长为3~4 d,通过问卷调查、半结构访谈和图像记录等方法获取三河古镇语言标识的相关数据。

调研共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用相机记录古镇语言标识,对研究区域内所有室外语言标识进行拍摄。对语言标识进行统计时,依据Backhaus(2006)[21]的个体法,即若标识有2个或2个以上的侧面,则将每一面作为样本记录。据此,共获得1 496个有效的语言标识样本。将得到的语言标识图片进行编码并借助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用于探究古镇语言景观的基本状态。语言标识的编码信息包括标识位置(在旅游线路上或不在旅游线路上)、标识类型(单语或多语,官方或私人)、标识材质、标识色调(明或暗)等。借鉴Backhaus(2006)[21]对语言的分类标准,将仅有规范汉字的标识归为单语标识,而包含有其他文字类型的语言标识都归为多语标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