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周边区域白族常用药用植物资源的认知差异研究
作者: 张娟 王秋萍 侯鑫磊 赵成法 沐远
摘要 [目的]对洱海周边地区白族常用药用植物资源及其传统药用知识的利用与认知现状进行调查。[方法]结合文献调研、图册识别,通过样地走访调查,探究常用药用植物资源在洱海周边的认知和利用情况,并进一步分析性别、年龄、地域(洱海东、西岸)等因素在认知上的差异。[结果]共访查当地村民264人次,发现男性对常用药用植物的认知明显高于女性;50~69岁年龄段的认知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洱海西岸的认知明显高于洱海东岸。同时,100种常用药用植物中,有16种在访查过程中没有被识别或利用频度低;有45种被利用为消炎药、凉药。[结论]洱海周边白族传统医药文化资源可能出现了衰退的趋势,需要进一步加强资源的开发、利用、传承和保护。
关键词 药用知识;药用植物资源;利用情况;认知差异;洱海周边区域
中图分类号 R 28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6-0162-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6.039
Study on Cognitive Differences in the Common Medicinal Plant Resources of Bai People around the Erhai Lake
ZHANG Juan1,2,WANG Qiu-ping1,2,HOU Xin-lei1 et al
(1.Institute of Eastern-Himalaya Biodiversity Research,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3;2.Center for Cultural Ecology in Northwest Yunnan,Dali,Yunnan 671003)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of utilization and cognition of common medicinal plant resources and traditional medicinal knowledge of Bai people in the area around the Erhai Lake.[Method]Combined with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atlas identification,the cogni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ommonly used medicinal plant resources around the Erhai Lake were explored through sample site visits,and further analyzed the differences in cognition of gender,age and region (east and west of Erhai Lake).[Result]A total of 264 local villagers were interviewed.It was found that the cognition of common medicinal plan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males than in females.The cognition of 50-69 ag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age groups.The cognition of the west coast of Erhai Lak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east coast.Meanwhile,16 of the 100 commonly used medicinal plants were not identified or used frequently,45 plants were most frequently used as anti-inflammatory drugs and cold drugs.[Conclusion]The Bai people traditional medicine and cultural resources around the Erhai Lake may have a declining trend,and the exploitation,utilization,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resources need to be further strengthened.
Key words Medicinal knowledge;Medicinal plant resources;Utilization;Cognitive differences;Area around the Erhai Lake
基金项目 云南省2022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洱海周边地区白族常用药用植物资源的民族植物学研究”;云南省基础研究专项-青年项目(202201AU070006);云南省科技厅基础研究计划项目(202101AU070141)。
作者简介 张娟(2000—),女,重庆人,从事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研究。通信作者,助理研究员,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生态学和民族民间医药文化研究。
收稿日期 2022-08-18;修回日期 2022-09-22
药用植物资源即一类可用作防病治病的、具有特殊用途的植物资源,一般其植株部分或全部可供药用或作为制药的原料,其中包含可供制作调味品、农药、兽药等有药用价值的植物资源[1-2];具有绿色性、天然性、无污染性、潜在性、效果极佳等特点,被各民族充分利用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医药,积累出丰富的药用文化知识。譬如被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藏族医药,其包含的藏药经过藏医药工作者的广泛调查、收集,已编纂了《青藏高原药物图鉴》《中国藏药》《西藏常用中草药手册》《迪庆藏药》《藏药志》《中华藏本草》等[3];传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蚩尤传神药”,素有“千年苗医,万年苗药”“三千苗药,八百单方”的苗药,是苗族人民为在颠沛流离的迁徙和瘴疠之乡的生活中能够与疾病相抗衡,通过无数次尝试而发现和使用的药用动植物[4-5]。
民族药用植物文化近年来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生境片段化、资源环境严重退化、物种濒临灭绝[6-7];部分民族药用植物的直接服用会对人体造成一系列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其安全性、有效性有待确证[8-10];药用植物育种产业起步晚,栽培药材品种混乱、质量参差不齐[11];人类对植物药需求量的增加而大规模开采以及不可持续的资源利用等。同时,对于很多文化而言,地域、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差异,会导致其认知水平的改变。对药用资源的认知可能亦如此。药用本底资源的来源大多数是因地制宜,民族居住环境不同,生活习惯、饮食结构、劳作方式不同,当地药材资源不同,当地常见病、多发疾病不同,在长期适应自然、因地制宜治疗疾病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药用知识和经验也各不相同,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12]。部分少数民族受一些传统观念的限制,将知识仅限于男性,而女性不允许学习传统药用知识或使用药用植物[13];使用者年龄的变化和传承模式等,也会让即将濒临消失的部分文化再次受到冲击。随着经济发展与外来文化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发生转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留在村里,不愿意学习本民族传统药用知识,导致人们对传统医药的认可度和认知度降低[14]。
白族作为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世代繁衍生息于西南边疆,特别是主要聚居在洱海周边地区的云南大理。因该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动植物种类丰富,白族对于药物的认知是较早的,且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和积累了具有浓厚特色的白族药用文化知识。目前关于大理地区白族医药文化、药用植物资源的研究备受关注,以姜北教授、吕跃军副研究员为代表的科研人员也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15-18],如《白族惯用植物药》[15]、《白族药用植物图鉴》[16]、《白族医药文化研究》[17]等。然而,其仍面临着一些困境,主要表现在白族医药受到中西医的不断冲击,一方面可吸取一定的养分而紧密联系,但是很大程度上使得本民族医药的特色逐渐消退,并与中西医逐渐融合、同化甚至替代[19];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民间药用植物资源出现一些过度挖采的现象[20];已有许多相关研究表明,白族群体具有丰富的医药文化资源,且对药用植物的利用部位、功效、用途等也有系统的整理,但近年来其对药用文化资源的认知情况仍不清晰。因此,该研究利用民族植物学和图册识别的方法,了解洱海周边地区传统药用知识和常用药用植物资源的现状,探究性别、年龄、地域等不同因素对药用植物资源的认知差异,以保护洱海周边地区正在流失的药用文化知识和正在濒危的药用植物资源。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洱海周边地区的大理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云贵高原与横断山脉的结合部位,西北高东南低,东接楚雄州,南邻普洱市、临沧市,西连保山市、怒江州,北接丽江市。海拔2 090 m,地跨98°52′~101°03′E、24°41′~26°42′N,属于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四季温差小,即“四时之气,常如初春、寒止于凉、暑止于温”。并经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6个气候带,呈立体气候形态,高山深谷气候复杂多变,平坝腹地温和适宜[15]。境内药用资源品种繁多,蕴藏量丰富,开发潜力很大。据调查统计,《白族惯用植物药》收录263种植物药材,《白族药用植物图鉴》收录了426种植物药材,《大理州白族医药及单验方》中记载有白族药材80种,《白族民间单方验方精萃》中记载有198种药材,其中植物药193种,动物药5种[19]。
1.2 研究方法
1.2.1 样地选择。
2021—2022年,随机选取了洱海东岸的海潮河村、双廊村、长育村、大城村、文笔新村、南村的6个村,洱海西岸的荷花村、才村、上丰呈村、阳波村、杨家登、和乐村、仁里邑村的7个村为调查地点(图1),对当地村民利用常用药用植物资源的情况及其认知差异展开访谈。
1.2.2 文献调研与图册制作。
查阅《白族惯用植物药》[15]、《白族药用植物图鉴》[16]、大理白族自治州特色民族民间医药调研[20]、《云南白族医药》[21]等相关图书和文献资料,了解白族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整理洱海周边地区白族常用药用植物的相关知识。同时,基于《白族惯用植物药》和《白族药用植物图鉴》,结合对专家的访谈,随机选择100种常用药用植物。随后,根据《中国植物志》FRPS官网,制作洱海周边地区常用药用植物图册。
记录和整理常用药用植物100种,隶属52科97属,其中种类较多的科有菊科(Asteraceae)17种,蔷薇科(Rosaceae)7种,百合科(Liliaceae)6种,豆科(Fabaceae)4种,伞形科(Apiaceae)4种,蓼科(Polygonaceae)4种,其他科均为3种及以下。
1.2.3 认知差异调查。
基于上述图册,对所选地区的白族群众进行认知度调查,并根据性别、年龄、地域等因素差异进一步分析,以探究常用药用植物资源在当地的利用情况、认知差异以及当地群众利用民间药用知识的现状。
1.2.4 数据处理。
将图册中包含的植物数据整理成一份清单,列出所有药用植物及其相关信息,并根据提到某种植物的被访谈者数量和被访谈者总数量,计算某种常用药用植物的利用频度f,其公式如下:
f=Nm/Ni
式中,Nm是提到该植物的被访谈者数量,Ni是被访谈者的总数量。f越大,说明该植物被利用的频度越高[22-23]。
2 结果与分析
2.1 被访谈者基本情况
该研究中,共访查了当地村民264人。其中,从性别来看,被访谈者中男性和女性的人数分别为144、120;从年龄来看,年龄在15~19、20~29、30~39、40~49、50~59、60~69、70~79、80~89、90~100的被访谈者人数分别为1、5、21、33、51、70、58、22、3,大部分被访谈者年龄在50~79岁;从地域来看,居住在洱海东岸和洱海西岸的被访谈者人数分别为11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