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涉农院校“新农科”建设探索与实践

作者: 王星 张煜

摘要 “新农科”建设是高等涉农院校高等教育必然选择,作为地方应用技术型大学,植根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立足于地方农业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积极推进"新农科"建设是时代使命。辽东学院农学院在这方面做出积极有益探索:确立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强化实践环节,构建新农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期培养出基层企业“用得上、留得住”的适应和引领未来农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农业人才。

关键词 地方涉农院校;新农科;人才培养;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6-0273-02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6.064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Construction in Local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A Case Study of College of Agriculture, Liaodo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WANG Xing, ZHANG Yu

(College of Agriculture, Liaodong University, Dandong, Liaoning 118003)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agriculture-related colleges. As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it is the mission of the times to active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based on the needs of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ocal agricultural and rural development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order to cultivate the applied agricultural talents who can adapt to and lead the needs of futur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by grassroots enterprises, the Agricultural College of Liaodong University has made active and beneficial explorations: establishing training objectives, innovating training models, building a curriculum system, strengthening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strengthening practical links, and building a new agricultural application talent training system.

Key words Local agriculture-related colleges;New agricultural science;Personnel training;Curriculum construction

基金项目 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新农科背景下“1+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2021091);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新农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2021201);辽东学院教学研究与改革重点项目“应用技术型大学课程教学情境设计与实践”(20204)。

作者简介 王星(1972—),男,内蒙古赤峰人,教授,博士,从事特种经济动物饲养研究。

收稿日期 2022-07-09

高校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量高素质人才,涉农高校是强农兴农的“国之重器”,提高和改善高等农业教育需要探索“新农科”建设。随着当今农业农村发展趋势的变化,社会对农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有了一定的转变。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必须充分发挥作用,顺应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发展的趋势,加快培养新型农业人才。

1 “新农科”建设目标

2019 年 9 月 5 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为新时代涉农高校指明了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新农科”建设方向,赋予了“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亿万农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等重要使命。“新农科”建设是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重要一环,而“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农科”建设提出的最高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农业院校作为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现代农业科技成果产出的重要基地,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责任重大。“新农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能力培养等,涉及农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各个环节。

辽东学院农学院源自1948年建校的原安东农业高等专科学校,经过70余年的历史积淀,薪火相传,为辽宁省农业领域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自2003年辽东学院升本以来,农学院始终秉承“深耕实践、启佑乡邦”办学理念,紧紧围绕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办学定位,植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走特色办学之路,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辽东学院农学院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基地建设等方面做出探索与实践,以期为农业发展培养优秀应用技术型人才。

2 新农科建设探索与实践

2.1 确立培养目标

“新农科”建设首先要充分认识农业高校的差异性。农业产业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办学综合实力、发展服务定位方面涉农高校差异都在逐渐加大。在新农科建设进程中,必须充分关注这种差异,避免以新的一刀切标准推进新农科专业建设[1]。教育部属高校在办学类型定位中都确立为研究型大学,重点突出培养卓越人才、学术精英;地方农业高校基本上明确为教学研究型大学,更多侧重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辽东学院作为典型的应用技术型大学,植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生产一线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与同类高职院校相比,在突出实践能力提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管理能力、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定位于为生产一线培养“有技术、懂管理、留得住”的应用技术人才。

2.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从我国农业专业人才培养的演变可知,农业才培养应不断优化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体现农业产业发展前沿特点,提升对人才综合能力培养的支撑度[2]。人才培养模式涉及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实践教学等诸多方面,而且随着一个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升级、科学技术发展而不断充实新的内容[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面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发展是必然需求。

根据专业特色选取农业龙头企业,实施“订单式”培养,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与参与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企业调研、同类涉农院校考察,总结企业需求、人才培养建议与意见。现已完成园艺、种子科学与工程、动物科学、动物医学4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2021级首批4个专业新农科实验班将启用“1+2+1”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农科人才培养方案”,即通过1年基础教育,2年专业教育,1年实践实习,为生产一线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

2.3 构建课程体系

2.3.1 完善课程体系。

课堂实现从 “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转换。考虑农业产业升级和发展,结合学校多学科门类齐全优势,注意学科交叉融合,新设置了农业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与礼仪、智慧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大数据、大国三农、耕读中国等课程,为学生职业发展奠定知识储备。加强劳动教育、四史教育,全面进行课程体系构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情怀和“爱农知农为农”素养的新时代接班人,树立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理论,立志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

2.3.2 重视思政教育。

课程思政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拓展,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课堂的一种新的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模式。其体质是紧紧围绕高校育人的根本,挖掘课程育人元素,在积极探索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4]。课程思政不仅是育人的方式方法,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的价值旨归,是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回答[5]。通过课程思政,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三农”情怀,是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技术领军人才和社会发展管理人才的必要途径[6]。课程设置中,除了思政课程,全部专业课程还落实了课程思政。从学院、专业、课程层面进行教学改革立项研究,从各个教学环节,讲好身边故事,融入对学生创新精神、探索精神、团队精神的培养。目前农学院已有2门课程成为辽东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2门课程入选优秀课程思政案例,校级立项课程思政教改项目12项。教学大纲、执行纲要落实到每一个章节内容。

2.3.3 融合双创教育。

确立以需求导向教学思路,分层次、分阶段、分类型系统地培养农科大学生的创意、创新、创造、创业的意识和能力,是促进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深层次融合的有效有途径[7-8]。从基础到实践,设置创新基础、创新创业培训、创新与技能教育等课程,培养创新思维与创业意识。把双创案例引入课堂、把科学研究转为创业项目,促进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通过“递进式”培养创新思维与创业意识,依托“学、练、大、创”,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成长。近3年来,农学院学生获得“挑战杯”“互联网 +”“创青春”“标本大赛”“食品大赛”等专题竞赛奖省级以上奖60余项。近年来,学生积极参加辽宁省动植物标本制作大赛,每年为动植物标本馆新增标本100余件(套),动植物标本馆获批为“辽宁省科学技术普及教育基地”。

2.4 加强课程建设

2.4.1 一流课程建设。

依托一流课程建设,加强农业生产类课程群建设,逐步丰富线上课程资源。线上资源包括:思政案例集、生产案例集、双创案例集、习题集、电子版讲义、教学纲要、执行大纲、授课PPT、视频等课程资源,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资料。农学院已有3门课程入选辽宁省一流课程,4门课程入选学堂在线课程向全国推广,10门课程入选辽东学院一流课程。通过加强课程建设,课堂正从 “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转换。

2.4.2 完善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过程性考核不仅能够真实反映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有效评定学生成绩,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学习[9]。将考核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促进学生对课程的有效投入。增加课程过程性考核,适度提高考核难度。考核内容包括案例分析、创业策划、文献翻译、专利撰写、随堂测试、实验报告、综合分析、讨论以及期末测试等多种形式。其中过程性考核占50%。

2.4.3 改革教学过程。

授课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基于问题解决布置任务,鼓励团队协作,激励学生主动探究,考查学生能力的达成为根本。考核以评价学习成果为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提倡授课过程中以农业生产过程确定教学内容,将生产过程细分为项目进行课程优化,以项目为核心授课。

2.4.4 探索协同育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