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民工就地市民化的意愿情由与韧性赋能
作者: 王飞摘要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根本初衷是促进农牧民工就地市民化,其首要之举是增强农牧民工就地市民化意愿。应用计划行为理论进行分析发现,农牧民工就地市民化意愿介于主动融入和回避退却之间,其就地市民化意愿是基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政策制度等因素考量的结果。从韧性视角出发,提出增强个人、家庭、社区3个层面的韧性,以及加强其优势资源联结度与打造韧性社区等策略,提升农牧民工的挫折应对能力,对其进行韧性赋能,促进其就地市民化。
关键词 农牧民工;就地市民化;意愿;韧性
中图分类号 F 3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8-0220-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8.050
The Willingness and Resilience of Peasant Workers to Become Local Citizens
WANG Fei
(Department of Police Management, Sichuan Police College, Luzhou,Sichuan 646000)
Abstract The fundamental original intention of promoting the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with the county as an important carrier is to promote the local citizeniza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migrant workers, and the first step is to enhance the local citizenization willingness of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migrant workers.Applying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o analyze, it is found that the willingness of local citizeniza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migrant workers is between active integration and avoidance retreat, and its willingness to local citizenization is the result of consideration based on behavioral attitudes, subjective norms, 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 policies and systems and other factor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ilienc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trategies to enhance the resilience of individuals, families and communities, as well as strengthen the connection of their advantageous resources and build resilient communities, so as to improve the frustration coping ability of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migrant workers, enable them to be resilient, and promote their local citizenization.
Key words Migrant worker;Local citizenization;Willingness;Resilience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强调,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落实各类农民工稳岗就业政策,实施县域农民工市民化质量提升行动,大力开展适合农民工就业的技能培训和新职业新业态培训。《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谋定,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强对农牧业转移人口就业创业培训和服务,支持留乡返乡农牧民工就地就近创业就业。在西藏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促进农牧民工就近就业和就地市民化,是健全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的应然之举。农牧民工在市民化进程中,势必遭遇种种挫折逆境,要提升西藏县域农牧民工市民化质量,务须厘清农牧民工就地市民化的行为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以便精准韧性赋能,增强其就地市民化的内生能力。
1 理论工具
1.1 计划行为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源自多属性态度理论,该理论认为行为态度决定行为意愿,预期的行为结果也会决定行为态度。Ajzen[1]于1985年在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增加“知觉行为控制”变量,初步设计了计划行为理论;其后,Ajzen[2]于1991年发表《计划行为理论》,进一步完善了计划行为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在行为意向这一中介变量的帮助下,可决定个人的行为[3]。其中,行为态度主要由工具性认知和情感性认知构成和决定,属于个人对特定事物所持的稳定心理倾向;主观规范是个人做重要决策时所感知的外在压力,外在压力主要源自家人、亲友、政府等;知觉行为控制是个人所感知到的对资本、条件、机会等因素的控制能力。通常,个人决策时的态度越积极,其所受社会规范的压力就越大,知觉行为控制越充分,其采取行动的意愿便越强烈。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政策制度等外在环境也会对个体的行为意愿产生影响。于此,主要根据计划行为理论,解析农牧民工就地市民化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1.2 韧性理论
韧性也称抗逆力,是整合个人、家庭和社区的优势资源,有效应对来挫折逆境的能力、过程与结果。即抗逆力的优势资源主要来自3个方面:智力、技能和性格等个体特质;家庭给予个人的支持、家庭的情感互动等家庭特质;学校和社区等外部支持[4]。换言之,抗逆力的要素主要由外在的优势资源支持(家庭资源与社区资源)和内在的个人抗逆力特质构成。抗逆力是在遭遇挫折逆境冲击后介入,个人主要借助外部优势资源和抗逆力特质共同应对挫折逆境,长此以往,便会形成相对稳定的挫折逆境应对行为偏好,并在具体挫折逆境中,在积极主动的任务型策略与消极被动的情绪型策略之间抉择,会形成相应的挫折逆境应对意念并付诸相应行为。
2 农牧民工就地市民化的意愿情由
农牧民工就地市民化的意愿介于主动融入与回避退却之间,就近市民化行为主要表现为就近工作、就近购房、举家搬迁、定居落户等行为。倾向于主动融入的农牧民工在具备条件时,先后付诸各类行为;倾向于回避退却类农牧民工主要选择将来返乡创业养老,抑或为了子女获得优质教育和自身发展而希望能去大城市就业安家落户。鉴于此,该研究主要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政策支持4个方面,解析农牧民工市民化的意愿情由。
2.1 行为态度的助推
农牧民工就地市民化的行为态度越积极,其就地市民化意愿越主动强烈。行为态度是行为主体对执行某一特定行为喜欢或不喜欢的程度[5]。农牧民工对就地市民化的态度主要受工具性认知与情感性认知两方面的预期收益影响。相对于异地市民化而言,就地市民化更具获益可得性和情感兼容性。通常而言,当市民化的预期收益高于异地市民化或继续做农牧民工时,农牧民工会更加主动选择就地市民化。农牧民工就地市民化的预期收益,是影响农牧民工就地市民化抉择的关键:经济收入、子女教育、事业发展、城市福利、优质生活等收益相对易得,则会促其主动融入,反之则会回避退却。农牧民工就地市民化的情感性认知,主要是考虑就地市民化后的人文环境与优质生活等。对于有着独特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农牧民工,其情感认知对就地市民化的影响较为深远。其情感认知具体表现为:喜欢在家乡附近和本族人多的地方务工、买房、生活。
2.2 主观规范的催发
农牧民工就地市民化的主观规范,对农牧民工就地市民化意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主观规范主要是指个人决策时感知到的外在压力。个体是社会的一员,其行为意向必然受到周边重要相关群体的影响[6]。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牧民工在面临市民化与否和就地市民化与否等抉择时,必然会综合考虑家人、亲戚、朋友等对市民化的意见,以及其成长中所形成的独特风俗与习惯,如果这些亲友给予积极意见,则会增强主动融入的就地市民化意愿,反之,则可能弱化就地市民化意愿。尽管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5 013元,比本地农民工月均收入3 878元高,但是本地农民工有配偶的占91.6%,其所处城市规模越小,农民工对所在城市的归属感越强[7]。因就近就业具有既能挣钱养家,又能兼顾家人与风俗信仰等优势,故而,部分农牧民工会因主观规范影响,选择收入更低的本地城镇务工和就地市民化。
2.3 知觉行为控制的强化
农牧民工的知觉行为控制越充分,其就地市民化意愿就越主动强烈。知觉行为控制是指个体感知到执行特定行为的难易程度,反映个体对促进或阻碍执行行为因素的知觉,主要包括控制信念和知觉强度,其中,控制信念是指个体知觉到可能促进或阻碍行为的因素,知觉强度则是指个体知觉到这些因素对行为的影响程度[5]。在城镇化领域,农业转移人口所积攒的资源和可能遇到的机会,会显著影响其市民化意愿[8]。农牧民工所拥有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心理资本等情况,会影响农牧民工的知觉行为控制,当农牧民工感知到上述资本越充足,其就地市民化意愿便越强烈。人力资本主要体现为从教育程度、劳动年限、非农技能等方面,积累的知识型人力资本和技能型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主要体现为经济储蓄、经济收入和城镇购房等状况,城镇购房能力是其积累的物质资本的关键;社会资本主要体现为在务工城市所积累和维系的亲缘、乡缘、业缘、地缘等方面人情关系,在城市建立的人情关系越丰富,其社会资本越充裕;心理资本主要体现为思想观念、心理韧性、主观感知、自我效能感和归属感等方面,心理资本越“雄厚”,越有利于助其积累资源、克服困境、社会融入。
2.4 政策制度的支持
农牧民工就地市民化获得政策制度的支持力度越大和匹配度越高时,其就地市民化意愿会越强烈。中央与地方所制定的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乡村振兴等方面的政策制度,着力鼓励、支持、引导、促进农牧民工返乡创业就业与就地市民化。制度供求均衡是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关键,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的症结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供给和需求不匹配[9-10]。尽管当前绝大部分城市的户籍制度、购房制度、教育制度,对农牧民工的支持力度较大,然而,养老、医疗、失业和工伤等社会保险的支持,尚未满足广大农牧民工的个性化需求。相对而言,外出异地务工获得流入地政策制度支持的难度更大且力度更低,尤其是户籍制度尚未完全放开的大城市更甚;但是在中小城市就近就业和就地市民化,获得政策制度支持的难度更低且力度更大。因此,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农牧民工在市民与农牧民、本地与异地间抉择时,难免会受到国家与各级地方政府出台的相关制度政策影响,当其感受到促进就近就业和就地市民化的政策保障力度越强和愈加符合自身需求时,则其就地市民化的主动融入意愿越强。
根据计划行为理论,当各种条件充分满足时,付诸行为倾向的行为意愿会直接决定行为的执行。依此理论,农牧民工就地市民化的意愿越强烈,其市民化的主动融入强度便会越大;此外,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政策制度会通过影响市民化意愿,进而间接影响农牧民工的市民化行为。
3 农牧民就地市民化的韧性赋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