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农耕文化意蕴及现代价值的研究

作者: 于秋竹

摘要 从凉山彝族起源与迁徙历史演变入手开启对凉山彝族农耕文化的源、迁、种、法、器、礼、艺7个大部分的多层次和全方面的诠释与意蕴,以史鉴今探寻凉山彝族农耕文化深度内涵与丰富内容,以期对凉山彝区发展乡村旅游、农耕文化传承与融合、农业可持续发展、巩固扶贫攻坚成果及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文化价值意义的研究。

关键词 凉山彝族;农耕文化;意蕴

中图分类号 G 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8-0223-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8.051

Study on the Implication and Modern Value of the Farming Culture of Liangshan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YU Qiu zhu

(Colleg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Xichang University, Xichang, Sichuan 615000)

Abstract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origin and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migration of the Liangshan Yi people to explain the multi level and all round meaning of the seven major parts of Liangshan Yi people’s agricultural culture: source, migration, species, method, instrument, ritual and art. To explore the deep connotation and rich content of Liangshan Yi’s farming culture by learning from history.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cultural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the inheritance and integration of farming cult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the consolid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chievements and the realiz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 Liangshan Yi District.

Key words Liangshan Yi Nationality;Farming culture;Implication

农耕文化是我国勤劳劳动人民积淀下来极富智慧的文化集合,承载了关于农业劳动观念、生产技术、劳作工具等传统文化内涵[1];农耕文化历史悠久与厚重深沉,传承千年中华文明的核心理念,是千年乡愁留念的延续,是农业繁荣的关键因素,具有重要的传承利用价值。凉山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凉山州)居于四川境内西南部,地理区域位于通往“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上,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农业资源丰富多样,综合形成垂直分布的农业生态系统,适合从事传统农耕生产。凉山州作为全国最大彝族聚居区、四川民族类别和少数民族人口最多地区,其民族文化资源独具魅力,彝族人民世世代代在这片热土上劳作生活,繁衍生息,彝族先民的农业生产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据主要及重要地位,因而创造积淀出极具民族特色而丰富多彩的彝族农耕文化。

1 源:凉山彝族起源形成与地理分布

彝族作为中国第6大少数民族,区域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滇、川、黔、桂4省(自治区),聚集在楚雄、红河、毕节、六盘水、凉山等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有过众多自称他称。彝族自称“诺苏”和“纳苏”等,代表“黑”或“虎”之意。在彝族思想理念中黑具有尊贵高尚之意,而虎代表威猛和力量,被彝族先民敬奉为重要图腾崇拜。“苏”表示群体、人们、家族的意思。直至解放初期,彝族选择了鼎彝(泛指青铜礼器)的“彝”(大型盛酒器,为酒器中所谓的“庙堂之器”,作为礼器以其显赫的地位和精美的造型著称)为共同的族称,替代了旧史籍文献中其他称谓。

因可考究的文史志记载甚少,学术界关于彝族族源问题始终各执一词,但其中彝族源自分布于我国西部的古代氏羌人这个说法最具有真实历史吻合性,但不管哪种学说成立,都可以肯定的是彝族先民至少在5 000多年前的上古时期就已经出现在我国西部广袤地区,聚居于此并开始繁衍生息。彝族随着历史进程推进,因各种客观条件制约出现了分化现象,其中有一支从未建立过国家,但以联合成部族发展民族的方式聚居在现今四川凉山地区。

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核心地区曾遍及滇、川、黔、桂4省(自治区)毗连的广大地区,包括以安宁河两岸的大凉山地区和滇西及贵州的“小凉山”的地区,这种分布格局的形成历经长期的历史演变[2]。有谚语说“大凉山山小,小凉山山大”,意为大凉山山脉镶嵌山间盆地地貌舒缓平整,相反小凉山山脉众多地势高耸陡峭。总体来说凉山彝族分布的大部分地区自然环境都恶劣,多为地形地貌复杂的高寒山区,少见平原河谷地带。虽然在古代社会凉山彝族生活在条件比较艰苦的西部地区,但彝族先民却用饱满的热情与大无畏的奋斗精神创造出辉煌的民族历史。彝族人民经过几千年的沉淀与发展,不仅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族风格,而且也衍生出了独具民族魅力的文化艺术,彝族在历史发展中所创造出来的文化艺术也是彝族人思想与精神的重要体现。

2 迁:凉山地区彝汉分布及迁徙历史

凉山彝族地区,大致是指彝语北部方言区,包括凉山州、乐山市马边县、峨边县、丽江市宁蒗县(以上为彝族自治地方)、乐山市金口河区、雅安市石棉县、汉源县、甘孜州九龙县、攀枝花市盐边县、米易县、攀枝花市仁和区、宜宾市屏边县、泸州市叙永县(以上县区有较多彝族乡)等地的彝族聚居区。

凉山地区彝汉关系长期互动发展,两族人口均是长期持续迁入凉山地区的。彝汉迁徙路径基本表现为,汉族是翻山按水系前行,彝族是渡河按山脉前行。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农耕生产方式上的差异。汉族以稻作农业为主,主要在平坝河谷地区活动;而彝族大多半农半牧,畜牧以羊、牛与马居多,畜牧业在整个生产生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3]。农作物原以荞麦、燕麦等为主,后大量种植玉米和马铃薯作为主食,相应的农业在社会经济中的比例有所提升。凉山彝族先民在长达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不仅逐渐形成了比较统一的民族思想,而且也出现了比较稳定的民族习俗和农耕文化,这也为现代彝族人留下了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任何民族在形成、发展和成熟阶段,都要经历很多挫折和磨难。源于上古时期的彝族先民,同样经历了多次民族存亡的大事件,古代西部拥有比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资源条件,这为彝族先民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

目前全境而言,2020年凉山州年末户籍人口533.12万人,增长0.4%。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306.85万人,占总人口的57.56%;彝族人口为288.75万人,占总人口的54.16%,彝汉人口基本上各占一半。实际凉山州辖区有多个汉族人口比例较高的县,如会东县汉族人口约占90%,会理县汉族人口约占83%,宁南县汉族人口约占77%,德昌县汉族人口约占75%,西昌市汉族人口约占75%,冕宁县汉族人口约占65%。与此相对,凉山腹心地区多个县汉族人口低于5%。这是典型的“大杂居,小聚区”的格局。

3 种:凉山彝族作物种植结构历史发展

早在公元纪年以前凉山彝族先民的生产生活为“随畜迁徙,无定常处”的半牧半农迁徙的状态。直到东汉魏晋时期,彝族先民从游牧或半游牧的经济生活发展到定居于河谷地带,开始正式从事畜牧业或农业耕作,其中农耕劳作作为凉山彝族最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族人对农耕生产倾注大量劳动力和精力。因为凉山彝族长期对游牧生活固有习惯的原因,在不同历史时期彝族种植农作物区域范围也出现了此消彼长的现象,种植业与畜牧业在凉山彝族区域农业生产过程中呈现为相互融合又相互制约的微妙关系。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彝族人民总结和掌握了一系列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在铁质工具得到普遍使用的情况下,特别是拥有较多山地和较少劳动力的凉山彝族,选择了更为经济实效的刀耕火种式的耕作方式,运用足够的生态智慧,解决好与自然的关系。农田因地势不同而种植不同气候类型作物,以获得高产优质并稳定粮食保障。多数耕地每年只种一季,土地利用率不高,一般安排不同农作物轮换种植,并采取3~5年耕种一次的轮休耕的方式[4]。

凉山彝族早期以荞麦、燕麦等传统农作物为主要种植农作物,是凉山彝区本地种植历史最为悠久的重要农作物[5]。彝族种植苦荞和燕麦不仅仅是农耕生产需要,同时也被赋予彝族世代相传的生命记忆和精神象征,一直从未退出凉山彝族农耕文化的历史舞台。水稻、麦类、粟、麻、甘蔗等农作物在凉山有悠久的种植历史[6],随着彝汉聚居区融合扩展出现种植面积增加的趋势,凉山彝族种植相对有限,传播速度缓慢,除了凉山彝族不喜种植汉作农耕作物外,更多是因为作物收获后需要经过复杂加工才能成为食物,但食之易饿,产量较低,从根本上不符合彝族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这些可能是种植面积不高的原因。而直到清代玉米、马铃薯、青稞、豆类、油菜等大范围引种推广,对凉山彝区种植结构带来很大影响。马铃薯、玉米和青稞是作为外来作物被汉族、藏族等其他民族移民迁徙到凉山地区而引入传播的,彝族主要是借鉴其他民族带来的农耕文化生产模式,搭配本地农作物进行种植。这些农作物种植历史演变发展与清代移民垦殖、改土归流的政策,大量汉、藏等其他民族移民迁徙、凉山彝区外来作物大面积引入传播,尤其与汉族移民迁入凉山彝区带来的汉作农耕文化有着千丝万缕关系[7]。凉山彝族区域大部分彝族主要种植粮饲作物,反而对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种植兴趣不高。简单归纳其原因如下:早期彝族长年从事畜牧业生产,牲畜饲养依赖于粮饲作物;彝族又多以大量粮食作物作为家庭日常食品消耗,可以解决生存温饱问题并满足生活需求;在以物换物的商业交易中,也多以粮食作物作为度量单位。

4 法:凉山彝族天文历法与汉族历法同异比较

彝族古代天文历法是彝族灿烂古文明的一种集中体现,从日月星辰的运动方向、相互间方向的变化来观察和把握天体运动的一般规律,这是彝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世界进行观察、研究从而总结出来的科技成果。彝族多种天文历法的发现,更是震惊世人,时至今日,广大凉山彝族人民在农业耕作劳动和社会关系组织过程中仍旧保留着使用传统历法的习俗。

彝族太阳历根据北斗星的斗柄指向以定寒暑季节,由节令把1年均分为上下2个半年,各占5个太阳月,以十二生肖纪日轮转,1圈12 d为一周,计3圈36 d为1个月,10个月为1年360 d,剩下5 d作为过年日。每隔3年加1 d为闰日。大寒期间为过年日;大暑期间过火把节。大寒之后是立春,由寒转暖;大暑之后是立秋,由热转凉。在我国历史上这种10月历曾是夏代的历法。彝族十二兽历用十二神兽肖纪年纪月纪日,川滇黔彝族与汉族十二生肖纪年法类似。彝族均会根据历法进行推算年岁,用以纪月纪日,同时认为人与五行关系密切,并与“公、母”配合而成10种命运,体现了敬畏自然,与之和谐相处的哲学理念;再与12属相配合,形成60年轮回“纪年周期表”,用于占算彝族婚姻生辰等大事,甚至与人生命运相匹配。彝族十八太阳历产生于远古伏羲母系氏族部落时代,1个月20 d,1年18个月,另加5 d祭祀日。十八月历所用为一种自然历,虽然从内容上看没有明确的季节性,但也包含着自然物候现象,例如一年各月名称中有风吹月、鸟鸣月、萌芽月、开花月、结果月、天乾月、雨水月、河涨月、天晴月、草枯月、叶落月、霜临月、过年月等等,彝族先民就是据此安排农业生产生活。每月用“20”纪日的记数法比较原始,源于孩童借助于自身所有的双手双脚共20个指(趾)以识数记日的原始时代。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的彝族和云南宁蒗县西番人即普米族,在解放前拿粮交租或粮食交换时,采用20筒(盛粮的竹筒)为1个单位来计量,甚至于所耕种土地面积不以亩来计算,而是以土地所产粮食有几个20筒来计算,或者折算牲畜价格也是按照几个20筒(粮食)来计算。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