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生计下民族旅游村寨农户返贫风险与阻断机制研究
作者: 杨静凤 黄燕玲 汪菁菁
摘要 基于拓展的可持续生计框架,构建民族村寨农户返贫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案例区农户的生计状况评价与生计返贫风险确认。结果表明:农户的生计境况有所改善,但仍有旅游业携带的风险与冲击。农户生计返贫风险系数为0.062 6,风险等级为V2中等偏高。各指标对中高程度返贫风险的灰色关联系数均大于0.7,对返贫均产生较大影响。通过归纳总结,影响农户生计返贫的因素来自农户自身、政府主导差异、产业单一、社会网络风险等方面,提出返贫阻断机制主要从农户生计环境的返贫预警、生计资本的均衡增收、生计适应的长效衔接3个方面构建。
关键词 民族旅游村寨;农户;可持续生计;返贫;阻断机制
中图分类号 F 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8-0236-07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8.054
The Risks and Prevention Mechanisms of Farmers Re poverty in Ethnic Tourism Villages Based on Sustainable Livelihoods—Taking Three Ethnic Villages in Guangxi and Guizhou as Examples
YANG Jing feng,HUANG Yan ling,WANG Jing jing
(1.College of Tourism ,History and Culture,Chizhou University,Chizhou,Anhui 247100;2.College of Tourism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ilin,Guangxi 541004)
Abstract Complement and improve the several sustainable livelihood frameworks that have been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and construct a risk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for re poverty to farmers in ethnic tourism villages based on the expanded sustainable livelihood framework.The results showed that:The livelihood status of farmers has improved, but there are still risks and impacts brought by tourism;the risk coefficient of re poverty for farmers’ livelihoods in ethnic tourism villages is 0.062 6, and the livelihood re poverty risk level is moderately high(V2);the grey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all indicators on the moderately high risk of livelihood re poverty are all greater than 0.7, which have a greater impact on re poverty.Through inductive summary analysis, the factors affecting farmers’ livelihood re poverty come from individual household differences, government led differences, industry singles,social network risks, etc.It is proposed that the blocking mechanism for re poverty is mainly constructed from three aspects: the early warning of the re poverty in the livelihood environment of the farmers, the balanced increase of livelihood capital, and long term convergence of livelihood adaptation.
Key words Ethnic tourism villages;Farmers;Sustainable livelihoods;Re poverty;Blocking mechanism
贫困与反贫困是当今全球尖锐的社会问题之一,消除贫困是全球发展行动的共同目标。我国4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成果丰硕,社会经济建设增长快速,扶贫成效显著,2020年现行标准下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乡村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自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以来,民族地区脱贫成效显著,农户生计状况得到很大改善。然而,当前的贫困治理具有动态性与复杂性,加之对贫困人口脱贫过程中的风险分析不足,间或有“返贫”现象的发生,且随着脱贫标准的提升,返贫率也会随之提升[1]。尤其新冠疫情后旅游业恢复延滞,脱贫人口可能面临“返贫”。据相关学者的统计调查,我国农村的脱贫返贫率可达30%[2]。民族旅游村寨因其旅游资源富集得以发展旅游业,当地农户在参与旅游业的过程中,生计资本储量与组成形式逐渐发生变化[3-4]。民族地区是开展扶贫旅游的主阵地,又是经济后发区,农户是否存在返贫风险,其生计稳定与安全问题值得探究。
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西江千户苗寨与郎德上寨隶属2018年国家完全贫困县雷山县,同为苗寨且发展旅游较早。龙脊古壮寨隶属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龙胜各族自治县,且是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自2014年精准扶贫始,千户苗寨共有贫困户395户,郎德上寨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59户204人,龙脊古壮寨建档立卡贫困户105户396人,现已进入脱贫行列。3个民族村寨分别处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对其3个民族旅游村寨农户生计返贫风险进行研究、综合分析对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与代表性。
1.2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农户问卷调查与相关部门及负责人提供的客观数据。2019年5—10月,在3个案例区进行5次调研,调研共回收534份问卷(西江千户苗寨250份,朗德上寨149份,龙脊古壮寨135份),有效问卷量428份(西江千户苗寨240份,朗德上寨59份,龙脊古壮寨129份),包括415户脱贫户和13户贫困户,有效率80%。
2 可持续生计下农户返贫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方法
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生计这一概念相对于“生存”“收入”等更加宽广,对于贫困人口生存的复杂性描绘更细致,但是生计资产本身的存在或拥有并不足以构成生计,仅用生计资本指标进行测量并不全面。此外,现有的可持续生计框架多侧重于生计资本以及人的可行力分析,使用现有的可持续生计框架对于交织纷杂的现实情况并不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该研究根据案例区的实际情况对现有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进行了较大弹性的调整,该框架的主要内容包括民族旅游村寨农户的生计环境、生计资本、生计适应能力。基于动态的返贫风险视角,将旅游业对农户生计资本的影响纳入分析;与传统的脆弱性背景不同,结合旅游业发展加入农户的经济活动风险与市场风险考察;并基于我国的扶贫现状将农户的生计适应力划分为外界适应与自适应(图1)。依托拓展的可持续生计框架以及全球多维贫困指数(MPI)的几个维度,并参考前人研究[5-8],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表1)。
2.2 评价方法
该研究采取应用较广泛的熵权法进行生计资本的标准化处理。但传统的熵权法在实际计算过程中有x′ij=0的情形时,这与熵权法的理论是相悖的,为避免求熵值时对数的无意义,这里进行非负处理,因此在原有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改进[9]:
x′ij=[xij-min(xij)]/[max(xij)-min(xij)]+0.01(正向指标改进标准化公式)
x′ij=[max(xij)-xij]/[max(xij)-min(xij)]+0.01(逆向指标改进标准化公式)
利用Fuzzy模糊数学构建农户生计返贫风险的模糊评判模型,并基于GRA灰色关联法确定风险因子的关联度。
3 可持续生计下农户返贫风险综合模糊评判
3.1 民族旅游村寨农户生计状况分析
3.1.1 生计环境。
民族旅游村寨农户生产生活的生计环境面临的风险指标中,经济活动风险(0.026 2)、自然灾害风险(0.025 9)排名较靠前,其次为市场风险(0.011 0)、个体风险(0.001 7)。民族旅游村寨农户都面临着较高的经济活动风险,说明其就业市场有波动,会带给农户较高的损害。旅游作为一种生计方式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当地农户的经营风险,然而距离景区核心地带较近的农户,由于便利的基础设施能够更好地参与到旅游市场中并获益,直接受益面达100%,而位于寨子边缘地带的农户基本上无直接的旅游收益,旅游业获益的两极化现象带来的风险较为明显。自然灾害具有不可预见性、不可逆性、不可控性,大部分民族村寨没有监测灾害发生的基础设施和接收预警信号的基础条件,加上农户多居住在山坡、半山坡地带,财富积累少,抵抗灾祸损失的能力较弱,一旦遭遇自然灾害的侵袭就会容易陷入返贫。农户面临的市场风险主要发生在农产品生产经营上的盲目性、滞后性方面,农户预期的利益目标在市场经济中并不总是能实现,因其并未认识、掌握市场经济运作规律, 导致生产经营活动不具备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与水平。人力风险系数最高,说明民族旅游村寨青壮年劳动力缺乏,家庭中医疗费用支出以及需要额外花精力抚养的人口比重较高。这也与实地走访的情况大致相同。在民族村寨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因病致贫、返贫的现象极有可能增加,空心化现象将使得人力资本风险进一步提升。
3.1.2 生计资产。
总体而言,民族旅游村寨农户的生计资产水平,物质资本(0.199 0)>金融资本(0.193 3)>人力资本(0.177 5)>社会资本(0.151 8)>自然资本(0.138 6)。
民族旅游村寨农户的自然资本权重系数最低,自然资本存量不容乐观。“土地景观化”现象大大减少了农户所拥有(经营使用权)的耕地、林地面积。在失去土地后,农户通常会有一笔征地补偿费用,在生计资本上会出现金融资本的增加,但是自然资本则呈现为弱化趋势,进而对以耕地等自然资本为主的农户传统生计构成威胁。
农户的物质资本水平在生计资产值中最高,物质资本的提升体现在农户生活资本的增多。民族旅游村寨旅游业的发展、当地政府旅游精准扶贫实施中的优惠政策等,使农户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
民族旅游村寨实行景区门票收费,“公司+景区”的模式使得农户会有一部分景区门票收入的分红。旅游人次的增多往往伴随着当地旅游收入的提升,农户的一部分来源于景区门票的收入分红也会相应提高。旅游开发后,当地农户尤其是核心地带农户参与餐饮、住宿、民俗商品销售的比例高于从前,经济实力有所增强。
民族旅游村寨农户的社会资本值在生计资产水平中位于第四。社会资本值较低表明农户在遇到风险冲击时得到的社会网络支持不太理想。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内外部因素,不同的农户从当地旅游业发展中获取的收益不对等,导致农户与政府、农户与游客、农户各自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凸显,社区内部认同度下降,凝聚力减弱,社会网络的组织基础与人际关系不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