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厕所建设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厕所革命”的启示
作者: 周梁摘要 分析比较了日本、美国、芬兰和南非的乡村厕所建设经验。结果表明,虽然各有特点,但总体来看,制度完备、实用为先、有序推进、建管兼顾是各国乡村厕所成功的共性和关键。由此提出在我国当前推进厕所革命工作的建议,包括重视法律法规和配套制度的建设;充分利用脱贫攻坚中取得的先进经验,充分尊重并且调动农民在厕所革命工作中的权利主体地位;鼓励企业的参与,关注创新;针对难度较大的中西部、寒冷地区,开展小型试点示范,逐步推广。
关键词 厕所革命;乡村建设;国际经验
中图分类号 R 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8-0247-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8.056
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of Rural Toilet Construction and the Enlightenment to Our Country “Toilet Revolution”
ZHOU Liang
(International Poverty Reduction Center in China, Beijing 100028)
Abstract Rural toilet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in Japan, USA, Finland and South Africa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although each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overall, complete system, practical first, orderly promotion,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are the common and key factors for the success of rural toilets in various countries. This paper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to advance toilet revolution currently in our country, including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supporting systems; make full use of advanced experience gained in poverty alleviation, fully respect and mobilize the rights of farmers in the toilet revolution work; encourage the participation of enterprises and focus on innovation; small pilot demonstrations should be carried out and promoted gradually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and in cold regions, where difficulties are relatively high.
Key words Toilet revolution;Rural construction;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小厕所”涉及大民生。农村改厕关系到农村居民生活品质的改善,关系到全面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已有研究表明,从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生产力和提高健康水平的角度看,对厕所等卫生设施的投入,可带来6倍的高水平回报[1];农村地区的厕所改造能够提高农促居民收入,显著降低农村贫困人口规模和贫困发生率[2]。我国的农村厕所革命工作启动相对较迟。国际上,1997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为改善发展中国家厕所卫生设施,降低发展中国家儿童的死亡率,率先提出了“厕所革命”的口号。201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中明确提出“到2030年,人人享有适当和公平的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杜绝露天排便,特别注意满足妇女、女童和弱势群体在此方面的需求。”为实现这一目标,其他国家,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就乡村厕所建设方面进行了努力和尝试。但是直到2020年,全球仅有54%的人能够使用安全管理的卫生设施,绝大多数缺乏卫生厕所的人生活在农村[1]。
当前,我国正在分类有序推进“厕所革命”,但现实中农村卫生厕所的推广存在“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现象[3],在工作中存在政府支持政策、处理标准、管理机制不完善不健全,市场化机制尚未形成,技术和产品供需不匹配等问题[4-5]。从我国当前的相关研究看,近年来对于世界其他国家乡村厕所建设的实践有所梳理,但仍然不够全面和丰富[6-7]。为更加全面吸收国际经验,重点分析了日本、美国、南非和北欧国家芬兰的农村厕所革命实践,既有成功典型,也有经验教训,以期为当前我国开展的“厕所革命”提供启发与借鉴。
1 乡村厕所建设的国别经验
1.1 日本的户用净化槽系统
目前,日本在乡村或城市周边未规划污水系统或者难以建造污水系统地区的家庭或小型社区,采用独立式的净化槽(Johkasou)处理系统。这是一种安装在单个房屋、建筑物或小型社区中的小型一体化设施,收集并就地处理厕污和生活污水。区别于普通化粪池利用沉淀和厌氧发酵的原理,净化槽结合了好氧、厌氧、过滤和消毒处理,利用细菌和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进行生物降解。净化槽系统的优点在于可批量生产,易于安装,地形限制较小,初始投资成本低,净化效果好。但其管理维护要求较高,只有在保障其生产、施工、维修检查、清扫及法定检查的各个阶段都准确无误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出其系统功能。
技术设备的有效利用,需要相关制度的配套。日本重视净化槽系统的生产和管理的标准制定,并通过规范标准、出台法律、培育人才,落实相关标准的执行。在设备结构标准建设方面,日本于1960年制定了净化槽容量的工业标准,于1969年颁布了净化槽结构标准,在1980年代陆续增加了设计用户超过51人、小于11人的不同规格标准,形成了一整套的净化槽结构标准体系。在配套制度体系建设方面,日本于1983年制定了《净化槽法》,为净化槽的制造、安装、维护和清除淤泥提供了标准和指南,明确了相关人员的责任和义务,并建立了技术人员资格认证体系。根据该法,业主至少每年聘请一次排渣承包商,并支付相关费用,同时检查机构每年对出水水质进行监测。在维保人才培养方面,日本于1966年设立了净化槽教育中心,培训净化槽安装、维护和清除淤泥的技术人员,制定维护方法并不断研发净化槽技术。其后该中心更名为日本环境卫生教育中心(JECES),已培训了超过十万名合格的技术人员。目前,全日本人口的0.2%未被污水处理服务所覆盖,在厕所方面已经基本消除了城乡人居环境差距。
日本在向其他国家和地区推广其净化槽技术时,力度虽大,但成功案例很少。主要原因在于维护管理的技术、人才、体制的缺乏,以及后续污泥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缺乏,限制了该技术在其他地区的采纳[8]。
1.2 美国阿拉斯加乡村的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
美国幅员辽阔,城镇地区的地下管网发达,但部分偏远、少数族裔、原住民社区面临污水处理的困难和挑战,由此带来了很多不平等的社会问题[9]。在位于北美大陆西北端、气候寒冷的阿拉斯加地区,一些原住民乡村社区长期缺乏现代化的供水和下水道服务。根据阿拉斯加地方政府网站披露的信息,目前约有32个村庄、超过3 300户乡村家庭缺乏流动水和水冲厕所,此外还有许多家庭和村庄依赖于老化管道和下水道系统。部分社区由于气候变化需要迁徙,因此无法获得政府永久性卫生设施投资。落后的厕污处理导致当地较为严重的皮肤感染和呼吸系统疾病,而新冠疫情的爆发更加凸显了在厕所卫生方面的困境。为提高现有原住民社区的卫生水平,阿拉斯加地区环保部门早在2013年为解决乡村家庭供水和下水道系统问题,启动专门项目,面向全世界征求建议书,开展因地制宜的技术创新。
阿拉斯加原住民健康联盟(ANTHC)联合企业,设计了一套便携式的替代卫生系统(PASS),为当地居民家庭提供服务。PASS系统包括由一个含有雨水收集功能的水箱,利用重力冲水入水槽,并通过两层过滤和氯化,对废水进行处理。该系统分离液体将粪便排到室外的渗水坑做埋地处理,以做到干湿分离;无水的小便器将尿液排到渗水坑;持续运转的风扇用于排除异味。户均成本约5万美元。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更加简化、但重视洗手功能的小型PASS系统应运而生。迷你PASS保留了原来的粪桶,但加强了通风和除味,将改造重点放在改进洗手设施。新版本的水箱能装7570 L的水,足够洗100次手,每次洗手约20 s。且材料价格进一步降至8 000~10 000美元,更为廉价。
在推广这一设备时,负责部门首先与当地卫生条件最脆弱社区的卫生协会合作,与社区长老协调,确定最需要帮助的居民。其后,工作人员对试点农户进行走访,确保该系统可以安装使用,同时与户主进行沟通,教会其正确使用该系统。项目在每10个社区雇佣1名倡导者,负责协助用户解决问题。目前,小型PASS系统在10个社区的约100户家庭进行了试装。这一系统是既符合当地传统习惯,又能够进一步改善当地社区卫生设施的阶段性、过渡性产品。
1.3 芬兰乡村家户污水处理系统
芬兰地处高纬度,总人口的20%居住在没有被市政污水管网覆盖的偏远或乡村地区,35万户房屋和45万个度假小屋需要依赖自有的污水处理系统。为提高偏远乡村地区的污水处理水平,保护环境,芬兰早在2004年就未被集中下水道系统覆盖区域的污水管理出台专门法令,规定了废水处理的最低要求以及处理系统的规划、建设、使用和维护标准[10]。
芬兰的有关法规充分考虑了工作推进的阶段性及各地的差异性,对于居民改厕工作指导性强。对于新建房屋,必须满足该法令的要求,由建筑监督和环境保护部门在审查建筑许可证的同时对此进行控制;而旧建筑的废水处理系统需要在2014年1月1日前改造达标。各地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略高或略低的处理标准。例如在某些特殊地下水保护地区,标准需要适当提高。芬兰乡村居民在进行厕所和污水系统建设和改造时也有法可循。一是需要考虑市政环境管理局的限制和规定,例如市政的环保条例、排污计划、村庄发展计划等;二是需要充分房屋与周边的地理位置、土壤类型、土地面积;三是考虑供水方式、用水方式;四是考虑家庭人数、后续维护方面业主打算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其他的经济因素等。居民需要更多信息支持时,可以向市政环境当局和区域环境中心求助。
由于芬兰冬季气候寒冷,当地尤其重视下水道系统的冻灾预防。在施工阶段,重视施工质量,充分考虑砾石类型、预防雨水渗入;建成后,重视对系统的维护,定时检查,及时清掏,提升抗害能力。原则上,芬兰的居民需要负担其房屋处理系统的建设成本,但改厕的成本可以减税,市政管理部门也会向居民提供高达35%的补贴。如果改造同时提高了乡村地区的营商环境和企业发展能力,就业和经济发展部门也会对此提供补贴。
1.4 南非乡村的倾注冲水厕所
作为发展中国家,南非的厕所问题较以上发达国家更为严峻。南非的乡村地区一般采用改良的坑式旱厕。虽然较露天排便更为进步,但是并不安全,难以清洁,臭气熏天,容易发生渗漏,污染水源,传播疾病。南非还曾发生过多例儿童掉入坑式厕所不幸溺毙的惨剧。水冲厕所虽然更为现代更加理想,但设备设施建后容易损坏,难以维护,水价支出昂贵,限制了在乡村地区适用性。2001年南非基本家庭卫生设施白皮书中即指出,用水成本、健康和环保,是改进家庭卫生设施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