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生活观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与实践路径
作者: 李兰兰 王宇雄摘要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前提是观念的现代化。农民生活观现代化,是指农民物质生活“简约化”、政治生活“主动化”、文化生活“品质化”、乡村生活“安定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乡村文化建设为“抓手”,以和谐乡村共同体建设为“基石”,促进农民生活观现代化,建设和美乡村生活共同体。
关键词 农民;生活观;现代化;和美乡村
中图分类号 D 42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8-0254-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8.058
The Basic Connotation and Practical Path of Farmers’ Life View Modernization
LI Lan lan,WANG Yu xiong
(College of Marxism,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gu, Shanxi 030801)
Abstract The essence of modernization is the modernization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premise of human modernization is the modernization of ideas. The modernization of farmers’ life view refers to the “simplicity” of their material life, “initiative” of their political life,“quality” of their cultural life and “stability” of their rural life. With Chinese modernization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we should tak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s the “lead”, high quality r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as the “theme”, with rural culture construction as the “gripper”, with a harmonious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s the “cornerstone”, promote the farmers’ life modernization,construction and the community of rural life.
Key words Farmer;Life view;Modernization;Beautiful countryside
农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力量、现实力量,农民生活观现代化对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将实现农民生活观现代化摆在重要位置,形塑符合现代社会要求、与现代化相适应的观念指导农民日常生活。目前,学界关于农民现代化已进行了广泛研究且取得了不少成果,为进一步研究“农民生活观现代化”奠定了学理基础。但是,专门针对农民生活观现代化的研究却鲜有涉及。鉴于此,如何深刻把握农民生活观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内在关系、正确认识农民生活观现代化是什么以及如何实现农民生活观现代化,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急需回答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农民生活观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着力解决好农民生活观现代化这一问题,实现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农民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
1.1 农民生活观现代化是“三农”现代化的基础条件
农民现代化的关键是观念的现代化,实现农民生活观现代化是推进“三农”现代化的基础条件。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和美乡村共同体建设,不应只拘泥于单纯的物质现代化,也应着眼于人的现代化。只有实现农民生活观念的现代化,才能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实现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罗荣渠先生曾指出,“从世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来看,现代化就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科技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与社会行为深刻变革的过程”[1]。现代化是一个全方位的社会变迁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其重点难点在农民现代化,农民生活观现代化为农民日常生活提供重要先导,促使农民由传统农民转向现代农民,转变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引导农民追求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塑符合现代化要求的生活观念。农民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主体,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就不会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民观念的现代化,农民的现代化便无从谈起。英格尔斯曾指出,“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2]。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仅包括“物质”现代化,也包括农民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就是人的观念体系和行为模式中的传统性逐渐减少而现代性逐渐增加的过程”[3],农民现代化就是农民由传统农民不断转向现代农民的一个复杂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正确生活观念的指导,进而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1.2 农民生活观现代化是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要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首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4],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民生活观现代化,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增强其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
中国的现代化属于“晚发外生型”的,是被迫从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现代化过程。从中国的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生活需求的不断变化发展。现代化既是世界历史进程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经历了3次变化,即由“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再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5]。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农民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创造主体,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牢记农民群众对革命、建设和改革作出的巨大贡献,把乡村建设好,使农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渐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对于生活的需求不再仅限于物质生活需求的满足,也开始追求多元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满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顺应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引导农民追求幸福美好生活,需要科学的生活观念做指导。因此,要想实现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急需推动农民生活观现代化,从根本上转变农民传统经验型思维方式,形塑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现代化生活观念指导农民现实的生活实践,努力让农民过上现代生活,实现农民对美好生活的现实期待。
1.3 农民生活观现代化是农民现代化的具体表征
现代化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从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中国是农业农民大国,农民体量大、素质低成为制约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首先要实现其国民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农民生活观现代化是必要条件。
立足新发展阶段,把促进农民生活观现代化转型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农民现代化的标志是观念现代化,农民生活观现代化是农民现代化的具体表征。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人民群众是基本要素。“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国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2]。现代化的本身不是目的,其目的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实现人的观念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改造农民的传统生活观念,使愈来愈多的农民从传统意识中解放出来,促使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农民传统生活观念向现代生活观念转变,这是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只有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体生活观念实现现代化转型,才能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因此,农民生活观现代化是农民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必然要求。
2 农民生活观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农民生活观现代化的内涵具有发展性、历史性、复杂性,不同的时代,其具有不同的基本内涵。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农民生活观现代化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其内涵日益丰富。农民生活观现代化是指农民生活观念从传统、现实向现代、未来的转变。农民生活观的现代化是农民现代化的关键。当前农民生活观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日益深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2.1 物质生活“简约化”是农民生活观现代化的基本前提
物质生活是美好生活的实体。马克思曾指出,“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6]。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轴心,一切以获得物质利益为最终价值旨归,而在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基础,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前提条件。马克思所阐述的生活世界包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统一,核心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7]。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实现农民生活观现代化,就是要引导农民群众树立物质生活“简约化”的观念,转变过去“单向度”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的现象,纠正农民经济生活奢靡腐化之风,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弘扬勤俭节约精神。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小农经济意识逐渐弱化,市场经济观念日渐突显。同时,伴随着现代性向农村社会的渗透,农民的经济生活观念随之发生了改变,由过去“以农为本”转向“以利为本”。随着转型期乡村社会市场化、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农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些农村出现了盲目攀比浪费之风,乡村优秀传统美德之勤俭节约风尚已逐渐退出乡村场域。农民生活观念现代化是由其现实生活实践所决定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8]。生产方式的转变是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转变的根源。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转变问题,使传统农民转变为现代农民,必须彻底转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助推农民生活观念的现代化。故言之,农民生活观现代化的基本前提是引导农民树立并践行物质生活“简约化”的生活理念,挣脱资本逻辑和“虚假的生活需求”的控制,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和谐统一,对物质生活的追求由生存温饱型转向享受发展型。在物质生活日益富足的今天,广大农民节制物欲,追求简约适度的高品质生活,要践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在乡村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