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振兴背景下武汉市黄陂区乡村旅游发展实现路径
作者: 尹子蔓 樊帆摘要 乡村产业振兴是基于地方特点开发特色产业实现乡村发展,武汉市黄陂区因其优越的人文历史、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在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为该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由于乡村旅游资源有些开发不合理、文化旅游产品过于单一和服务质量不高、旅游市场主体绿色环保发展意识不足,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黄陂区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基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3条实现路径:一是加强环境治理与修复恢复生态机能;二是重视乡村旅游人才培养;三是加强政府对乡村旅游的扶持力度,助力黄陂区乡村旅游永续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黄陂区;乡村旅游;现实困境
中图分类号 F590.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9-0119-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9.026
Realistic Predicament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Huangpi District of Wuhan C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YIN Zi-man, FAN Fa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 of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Hubei 434020)
Abstract Rural industry revitalization is based on local characteristics to develop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and achieve rural development. Huangpi District of Wuhan City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developing rural tourism due to its superior human history, geographical posi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o some extent,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Huangpi District is restricted by the problems of unreaso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single cultural tourism products and insufficient services, insufficient awareness of gre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ree realization ways: first, strengthening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nd restoring ecological functions;second,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cultivation of rural tourism talents;third, strengthening the government’s support for rural tourism, so as to help rural tourism sustainable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Huangpi District.
Key words Huangpi District;Rural tourism;Realistic dilemma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新任务,已被写入二十大报告[1],其中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实现乡村绿色发展。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符合乡村绿色发展理念,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力举措。乡村旅游是我国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业态,它以其特有的优势,在满足广大旅游者的多样化、个性化的需要上,深受广大旅游者的青睐,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会,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黄陂区山、水、林、田、湖交相辉映,步步胜景,是第一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获得过“中国有影响力的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称号,但在乡村旅游过程中也出现了发展不平衡,市场主体缺乏活力等因素制约其发展,为了解决当前该地区乡村旅游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相应的实现路径,促进该地区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2]。
1 黄陂区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地处长江中游、大别山南麓的武汉市黄陂区,位于江汉平原和鄂东北低山丘陵的交界处,地势北高南低,总体来说,是三分山、一分水、五分田的天然景观,是武汉市的“北大门”和“后花园”。黄陂区人文景观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拥有4张文化名片,分别为盘龙文化、花木兰故乡、北宋程朱理学程颐和程颢故乡、红色故里,盘龙城遗址被称为“武汉之根”“文化之源”。黄陂区位于武汉市郊,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水陆空三大枢纽齐全,被称为“武汉之窗”。黄陂区森林面积覆盖率达到38%,总面积2 261 km2,人口116万,是武汉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生态最好的区,有“武汉之肺”的美誉,拥有1个国家5A级景区,4个国家4A级景区,4个国家3A级景区,2 000多家民宿[3]。
旅游业是黄陂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也是农民致富的重要产业。稻、花、果、茶“四香”作为黄陂区主打的农业产业竞相发展,涉旅农户年均收入突破18万元,全区近三成人口靠旅游业养家糊口,通过农旅一体化促进了农村产业繁荣与蓬勃发展[4]。该地政府在财政和金融方面积极鼓励乡村旅游建设,以“木兰”文化为主题,打造民俗风情,促进了该地农业农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建有黄陂文旅官网及黄陂旅游微信公众号,推送游记攻略、热门景点、黄陂美食等栏目,规划特色旅游线路,减少游客时间成本。通过由武汉市旅游委和武汉市农委共同组织举办乡村旅游文化节,提高黄陂区乡村旅游的影响力。黄陂区获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的荣誉称号,“大江大湖大武汉,好山好水游黄陂”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
2 黄陂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现实困境
黄陂区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在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新发展理念的同时,围绕乡村旅游,加快农、旅产业融合步伐,全区农村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但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农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欠缺。
2.1 文化旅游产品单一,同质化严重,难以形成竞争优势
乡村旅游作为一个新的旅游业态,在开发过程中,由于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往往是对一个成功案例的简单复制,缺少个性鲜明的行业题材,同时也没有充分发掘当地的特色,旅游产品附加值低,停留在初级阶段,游客吸引力和体验感不强,导致了一些乡村旅游景点或产品严重同质化,难以在市场上形成竞争优势。随着人们对旅游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黄陂区旅游产品在供给侧也出现了产品附加值较低、市场竞争力较弱、品牌知名度较低等问题,使得乡村旅游难以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5]。处理好乡村旅游同质化和个性化“品质”之间的关系,可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6]。
2.2 开发模式不合理,乡村旅游资源遭到损害
乡村旅游要开发,农民增收是出发点;要长远发展,农民致富是关键[7]。在实际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大多采用“先开发后治理”的模式,在规划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没有对乡村旅游的整体情况进行全面了解,有的甚至没有做充分的调研和分析,而是草草规划,缺少科学性的理论依据,一味地以经济利益为导向而忽略了乡村资源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应,忽略了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影响到农户生活水平的提高。例如将一座小山脉砍出一条大道,人为加上方便游客观赏的水泥台阶,甚至开发大量商铺对部分植被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强行将深山老林中安静流淌的小溪引到游客面前,破坏生态循环;过度的商业入侵致使各种水塘被填平,破坏了该地区的生态多样性,也为居民的农耕用水和生活用水带来巨大的不便。将酒店、民宿建设在原有耕地、湿地之上,以迎合游客住宿餐饮的需求,破坏了自然生态资源。
这些问题在黄陂区乡村旅游发展中常有出现,原本自然的耕作风景被水泥钢筋装饰,不仅失去了原来的本味还可能会破坏耕地资源。自然风光的独特性有利于乡村旅游的长期发展,对农民长远利益产生重要影响,虽然过度商业化带来的游客效益可能给村庄带来短期的经济效益提升,但过度迎合的弊端会限制农村旅游长期可持续发展。
2.3 旅游市场管理水平较低,绿色环保发展意识不足
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经营者往往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从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以及对生态循环的建设。在该地区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经营者粗放式经营管理,缺乏绿色环保发展意识,破坏旅游产品生态价值。在招商引资后,农民把土地决策权交到开发商手里,对于开发商可能带来的对土壤和耕地的侵害、生活垃圾焚烧等行为难以管理[8]。农民是乡村旅游的主体,他们的观念意识会直接影响着乡村绿色发展的效能和前景,这种情况不利于农业长期发展[9]。在服务水平方面,从游客体验角度来看,一些地区在接待能力、住宿条件和服务水平等方面难以满足游客期望,虽然配备了一些基础服务设施,但仍有不完善,部分景区道路崎岖,甚至仍在使用旱厕。
3 黄陂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武汉市黄陂区的乡村旅游是当地经济长期发展的支柱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对农业农村的长远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村是生态环境的主体,是生态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阵地,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与难点。推进农村旅游向绿色农业的生态转换,实现人们对绿色生活的追求,走上正确的道路,是实现农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和现实需求。目前该地在乡村旅游绿色发展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可以通过以下渠道得以实现。
3.1 加强环境治理与修复恢复生态机能
武汉市黄陂区山林湖泊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但在全域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一系列的自然风景破坏问题,都会制约该地后期发展。针对自然资源硬约束趋紧以及污染增大这些问题,重要的是加快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修复。首先要做好绿色统筹规划,做好生态旅游布局,做好功能分区,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物质分布的改造,利用自然的独特性打造美丽清新的生态氧吧,对已经破坏的山、溪、塘、地等资源进行回归性修复,把不必要的建筑拆除同时减少土壤的硬化,进行必要的封山育林,湿地还原,对化学污染严重的土壤给予生物性修复,结合当地现状从生态视角去完善生态功能[10]。另一方面建立一个污染处理系统处理乡村旅游带来的大量生活垃圾,也可以制定奖惩政策对随意处理生活垃圾的村民或公司进行处罚,对举报不合规现象的村民予以奖励,多管齐下减少生活垃圾的污染。设立专项财政资金用于支持该地区修复破坏的自然生态,对应该防护的区域加强监管,并完善监管措施。
3.2 重视乡村旅游人才培养
要想使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人才[11]。随着乡村旅游建设的不断推进,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才成为当地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和相关基础设施,很多地方无法有效发挥乡村旅游优势资源;农村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农民则是农村人口的主要组成,应该承担起旅游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文化和技能是影响农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加强农村旅游专业技术培训,大力发展农村旅游产业,必须加强对乡村旅游的投资,让农民多了解乡村的文化,特别是加强农村青年的教育和技能训练,培育更多高素质的乡村旅游职业技术人员,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生机。帮助地域性的乡村旅游企业组建行业协会、村民协会,聘请专业人士,鼓励有文化的本土村民进景区,根据切实需求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并进行必要的自我管理培训,增强村民作为乡村旅游从业者的自主性、积极性、科学性,避免企业、个人胡乱作为导致的资源浪费及破坏[12-13]。
3.3 加强政府对乡村旅游的重视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