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困境与进路

作者: 符凯凯 吴良锋 郭绍星 李梅 骆弟姣

摘要 乡村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是实践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通过实地调研黔南G乡发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既面临时代战略、政策红利两大机遇,也面临新冠疫情冲击、基础设施不完善两大挑战。在政府支持下,G乡公共文化设施初步建成,文化活动有增加。但仍面临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弱协同、公共文化服务弱供给、公共文化服务弱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专才少、公共文化服务资金投入和来源少等问题。黔南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需提供共享型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打造需求型“康体文旅综合体”,增强精准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培育复合型人才新力量,开拓多元型资金来源渠道。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黔南

中图分类号 D42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9-0244-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9.056

The Predicament and Approach of Rur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Taking G Township in Southern Guizhou as an Example

FU Kai-kai,WU Liang-feng,GUO Shao-xing  et al

(Qiannan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Duyun, Guizhou 558000)

Abstract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in rural area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practice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 on-the-spot investigations in G Township, Qiannan, it was foun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faces not only the two major opportunities of the era’s strategy and policy dividends, but also the two major challenges of the impact of COVID-19 pandemic and imperfect infrastructure.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government, the public cultural facilities in G Township have initially been established,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have increased. However, it still faces problems such as weak coordination of public cultural digital services, weak supply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weak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few professionals in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and insufficient funding and sources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Qiannan fully implements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promotes rur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It is necessary to provide shared public cultural digital services, create a demand-oriented “recreational, sports, cultural and tourism complex”, and enhance the supply of precis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cultivate new talents with compound talents and develop diversified source of funds.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Rur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Development;Qiannan

乡村振兴是国家发展战略和伟大工程,乡村文化振兴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精神力量和强大保障。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是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的一大内容,有力推动着乡村文化振兴。《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1]。当前,在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下,黔南G乡(以下简称G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取得了一定实效,但与中央政府、贵州省政府的发展目标还有差距。因此,探究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现实困境和路径选择,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课题。

1 黔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机遇与挑战

1.1 发展机遇

1.1.1 乡村文化振兴为黔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时代机遇。

乡村文化振兴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勾勒了时代方位。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指出繁荣发展乡村文化要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文明乡村[1]。中央政府在规划中单列一篇,以多项举措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并规划了乡村文化繁荣兴盛八大工程,可见中央政府的支持力度和决心之大。2021年,《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出台,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大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增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2]。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时代发展机遇,源于乡村文化振兴的提出和实施。

1.1.2 专项法律为黔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政策机遇。

中央政府从法律层面为农村公共文化服提供政策机遇。2016年,中央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明确指出公共文化服务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以及相关服务[3];同时,国家从法律层面对全国各地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作了要求。2020年,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出台《贵州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要求各级人民政府要从经费安排、设施建设、服务提供、人员配备等方面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保障[4]。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法律保障、政策红利,助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均衡性、协调性发展。

1.2 面临的挑战

1.2.1 新冠肺炎疫情阻碍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开展。2020—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走高,贵州省内外疫情呈零星暴发态势,新冠肺炎疫情给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带来结构性挑战。就环境而言,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给各地带来了危机,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安全环境,有不确定风险因素存在。对游客而言,新冠肺炎疫情的危害降低了游客旅游意愿,外来游客“进不来”,本地游客仅在指定区域游玩,这样可供游客选择的地方不多,致使乡村旅游业陷入低谷。对文体活动而言,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人、财和物配给,延迟了农村公共文化活动开展,政府送文化下乡、文化惠民行动、文化精品乡村行等被迫按下“暂停键”,乡村自发组织的民族节日、民族运动也无法开展。对村民来说,新冠肺炎疫情对村民产生了心理冲击,村民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风险感知也会降低其参与意愿,针对外来人口归乡、本土疫情的出现,村民出于安全考虑,居家生活,减少聚集,参与的户外文化活动就大大减少了。

1.2.2 基础设施不完善制约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

农家书屋数字化设备不完备。G乡现有13个农家书屋,实现了“一村一书屋”的目标,为村民提供了学习平台,但村里的农家书屋基本都是纸质读物,图书种类单一、数量较少,缺少电子读物,再加上书屋模式固化[5],缺少电子阅览室,村民不愿来,致使群众的阅读积极性低,农家书屋的使用率不高。少数农家书屋没有条件配置电视、电脑等设备,或是设备老化,缺少维护,致使农家书屋的数字化程度低。农村讲习所面积大小不一,小型讲习所容纳人数有限,不利于村民广泛参与学习。农村文化设施不健全,体育器材配备不齐,不利于乡村篮球赛、足球赛的举办。村里少数区域广播未全覆盖,广播因年久失修处于闲置状态,不利于文化宣传推广。

2 黔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现状

2.1 案例选择 G乡地处黔南州东南部,因境内的秀美山水而得名,下辖12个行政村,居住着水族、苗族、布依族、汉族等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全乡总人口的97%。G乡文旅资源丰富,政府依托“文旅+”的发展战略,打造“山水银花,秀美归兰”的文旅品牌(“山”指归兰山、“水”指水族等少数民族、“银”指银器、“花”指产业),拥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水族第一村”“中国水族剪纸艺术村”“中国摄影家创作基地”等多项“国字号”招牌,拥有多项国家级、省级非遗保护名录[6]。G乡获“2018—2020年度贵州省文明乡(镇)”。G乡依托民族文化优势,开展水书传承、剪纸、绣花、山歌等文化活动,通过“六月六”“端节”“新米节”等民族节日开展文化服务活动,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繁荣。

2.2 黔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现状

2.2.1 公共文化设施初建成。

得益于上级政府的支持,G乡初步建设了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现拥有13个农家书屋、13个讲习所,促进了“新科普”工程,“双语”汉语普通话、当地方言宣讲工程的实施。为了加强文化宣传推广,G乡以新时代学习大讲堂、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点)作为学习平台。村里依据上级的政策,相继建有文娱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廉政文化阵地、老年人活动室、文化体育广场、足球场、篮球室、文化标识标牌、电视和广播等。同时,考虑到村民对场地和平台的需求,联盟村、合心村等对村里现使用的群众服务中心、文娱活动室、农家书屋等资源进行整合,新建乡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加强当地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2.2.2 文化活动有增加。

上级政府送文化下乡,“市-乡-村-寨”四级联动,开展文化惠民行动、“幸福进万家”“文化精品乡村行”等文化活动,或是依托“文艺轻骑兵”“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举办歌舞等文艺活动。上级政府开展文化培训,围绕发展乡村民族特色,都匀市以“双培”(普通话、实用技能培训)教育开展了“绣娘培训”,织锦、服饰、茶艺及陶艺手工艺技能培训,将指尖技艺发展为“指尖经济”[7],同时以写汉字、说汉语扩大普通话培训范围,提升村民的普通话水平。乡村主动参演城市文化活动,“G乡粑槽舞队”和“芦笙舞蹈队”参加了都匀市绿博会精品文艺汇演,涌现出《水族粑槽舞》和《榔木寨水族长号》等作品[8]。乡村自发组织文体活动,以庆祝传统节日、重大节日为由,潘硐村围绕“过端”,开展斗牛、跳芦笙、唱山歌、敲铜鼓等传统赛事;基场村围绕“新米节”开展多样化活动,芦笙舞比赛、唱山歌比赛、长跑、篮球赛等丰富了各村之间的民族文化交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