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作者: 李娜 吕建秋 叶茂林

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0

摘要 广东省农村集体经济历经多次变革与创新,在管理体制、组织结构、发展模式方面不断探索调整,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广东各区、市、乡镇、街道依据自身地方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为农村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东莞市建立了多层次的监管体系,英德市将地区特色融入农村集体经济,白云区搭建起系统性的集体资产网上交易平台、南海区以“农旅结合”为思路设立文旅小镇,顺德区创新收入分配方式走生态可持续发展道路。基于东莞市、英德市、白云区、顺德区、南海区(以下简称“两市三区”)的实地调研情况,总结了“两市三区”在农村集体经济工作中的突出亮点与存在问题,从资源利用、资产管理、资金筹集、人才培育、队伍建设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供广东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决策参考。

关键词 农村;农村集体经济 ;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20-0210-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20.050

Guangdong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Develops with High Quality

LI Na1,L Jian-qiu2,3,YE Mao-lin3

(1.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642;2.Guangdong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and Planning,Guangzhou,Guangdong 510642;3.Guangdong Rural Policy Research Center,Guangzhou,Guangdong 510642)

Abstract Guangdong Province’s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has undergone many changes and innovations,and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management system,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mode.Each district,city,township,and street in Guangdong has developed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based on their local advantages and tailored to local conditions,laying an economic foundation for rural development.Dongguan City has established a multi-level regulatory system,Yingde City has integrate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into the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Baiyun District has established a systematic online trading platform for collective assets,Nanhai District has established a cultural and tourism town with the concept of “combining agriculture and tourism”,and Shunde District has innovated its income distribution method and taken the path of ecologi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Based on on-site research in Dongguan City,Yingde City,Baiyun District,Shunde District,and Nanhai District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two cities and three districts”),the outstanding highlight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two cities and three districts” in rural collective economic work were summarized.Propos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rom the aspects of resource utilization,asset management,fund raising,talent cultivation,and team building,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decisions of Guangdong’s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Key words Village;Rural collective economy;High quality;Development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不仅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途径[1]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引擎。分析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案例、归纳地区发展经验、探索利民惠民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道路有利于营造村庄内生发展动力,保障村庄造血式可持续化发展[2]。广东省将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兴村富民的重要途径,地处城镇周边的农村地区利用城市发展带来的经济福利,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经营形式,粤东西北农村区位条件较差的地区,在依托财政和行政帮扶的同时,也建立起农村集体经济自我可持续发展模式,取得了突出成效[3]。基于广东省各农村地区 “量体裁衣”式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经验,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其进行了考察研究,并给出多条发展新思路。例如在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经营成效突出的广州天河区,有学者提出应该以综合配套为大方向,坚持“一村一策略”细致发展原则,结合政策性强制手段进一步巩固提升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经营[4]。针对珠三角城镇周边农村地区,刘晋飞[5]强调继续完善股权制度改革,促使农村集体经济投资方式多元化、制度体系现代化、经营管理高端化发展。何敏辉[6]从经济、政治、社会三大功能角度出发,分析了广东顺德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可行性,倡导农村集体经济公司化改革。在农村集体经济监管方面,陈标金等[7]指出监管主体的选择、监管内容的界定、监管方法的设计是构建有效监管体系的关键。笔者在结合众学者的观点基础上,对广东东莞市、英德市、白云区、顺德区、南海区(以下简称“两市三区”)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实地调研,总结其突出亮点与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供广东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决策参考。

1 广东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

1.1 广东省农村集体经济总体情况

广东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经济发展迅速,各区、市、乡镇、街道依据自身地方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为农村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2015—2020年,广东村组两级集体资产总量逐年稳定增长,全省村组两级集体资产从2015年的4 352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8 743亿元,集体经济建设成效突出,见图1。

据2021年广东农村统计年鉴资料显示,广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汇总农户数量达1 514.85万户,汇总人口数6 530.49万,3 735.82万劳动力中有13%从事家庭经营。总体而言,广东乡外县内务工人员和县外省内务工人员较多,分别占35%和45%,省外务工劳动力较少,仅占总体农村劳动力的7%,见图2。

截至2021年底,广东村级经济联合社、组级经济合作社的数量都在2 000个以上,全省共计村庄数21 460个,无收益村庄占比将近60%,仅28%的村庄集体经营收益在10万元以上,广东经联社、经济社数量庞大,见表1。

从收益分配情况来看,广东村组集体总收入达1 249亿元以上,以经营性收入为主,投资收益较少,其中农户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筹划的经营性收入达到42%,获得集体耕地、林地、果园、鱼塘等发包上交收入占比28%,财政有关部门的补助收入占总收入的8%,仅有3%的投资性收入比例,见图3。

1.2 “两市三区”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方式

1.2.1 东莞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方式。

东莞市位于珠江口东岸,毗邻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其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处于广东领跑地位。截至2021年底,东莞共有村级经济联合社556个,汇总组级经济合作社2 360个,有农户36.19万户,农村人口140.72万,将近30%的劳动力从事家庭经营。2021年,初步核算东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 855.35亿元,全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3.38亿元,其中农业产值39.35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73.7%。2016年,东莞村组两级集体资产总额接近全省的1/3,全国的5%(2016年,全国农村集体资产总额为3.1万亿元),集体资产规模庞大。图4为2015—2020年东莞市村组两级集体资产总量信息,2015年东莞市村组两级集体资产总量1 436.8亿元,2020年增加到2 102.7亿元,5年间增长了46%,其集体经济发展在广东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目前,东莞市建立了民主理财、村级预算、会计委派、审查监控、审计监督、责任追究、薪酬激励、督查考评、网络监测、阳光交易等“十管齐下”的多层次监管体系。一方面,东莞市提倡村党工委通过选举兼任经联社理事会成员,鼓励党员参选集体经济组织的理事会、监管会和股东代表,让党员参与农村集体经济的监管治理工作,以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清正廉洁的党组织作风,为农村集体经济营造了公平正义、阳光透明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东莞市通过“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的有机结合,发挥群团组织对志愿公益组织的带头引领作用,利用“群团干部+专业社工+义工”的方式,建立农村集体经济工作服务队伍,扩充集经济发展规模和建设力量,不断提高群团工作科学化水平。

1.2.2 英德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

英德是广东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代表地区,其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具有地区特色性。英德市多数村镇盛产麻竹笋,素有“中国麻竹笋之乡”的美誉,当地农村利用麻竹笋生产优势和知名品牌效应,大力发展麻竹笋生产加工。此外,英德市还将桑芽菜推广到广东省乃至全国农产品蔬菜市场,并与大型餐饮行业建立长期供给合同,桑牙菜已经成为英德地区品牌特色。除麻竹笋、桑芽菜外,英德红茶品牌更是享誉全国。截至2021年底,全市有1.135万hm2标准化茶园,以茶叶为生产加工的企业就有556家,新型经营主体茶叶专业合作社达163家,全市茶叶产值超50亿元,综合产值超57亿元,带动15万人就业。基于红茶、麻竹笋、桑牙菜等特色产品,英德探索出一条“农旅结合”的路子,并以集体经济组织为依托,采用“集体+公司+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镇政府+村集体+企业+农户”的多样化发展模式,让农民、合作社和企业联合“抱团”经营[8],为农民争取到最优市场价格。在利益分配方面,英德市根据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思路,采用了“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土地流转+优先雇佣+社会保障”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将农民、企业、市场联系在一起,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融合发展带来的增值收益,如图5。

1.2.3 白云区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白云区积极搭建集体资产网上交易平台。白云区建成“两级平台(区级交易中心、镇级交易中心)、三级联动(区、镇、村社3级实时监督相互动)”的交易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推动“三资”平台升级改造,打造集体资产线上交易流程,实现在线提交立项文件、竞价报名、签订合同等多重业务办理功能,提高了交易透明度,杜绝了暗箱操作,有效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实现集体资产优化增值。

白云区制定企业带动帮扶模式。白云区制订了“百企帮百村”行动实施方案,引导企业与村自愿结对,通过“一企多村”“一村一企”“一村多企”的方式,实现企业对接帮扶村镇集体。2022年初,在企业对接帮扶村镇集体的发展模式下,白云区与企业达成合作,签订总用地面积约96 hm2,总计建筑面积199万m2,总投资超104亿元的村集体建设用地,引入数字经济、科技金融、高端生物医药、化妆品等现代产业,将不断探索整片规模开发、园区定位匹配来发挥现有产业优势,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1.2.4 南海区农村集体经济实施办法。

南海区实行“企业+农户”发展模式。南海区西樵镇的山根社区收入以工、农地及物业出租为主。山根社区根据自身优势发展鱼塘养殖业,对鱼塘的发包不限于本村,公开竞价发包,价高者得,其中大坑村经济社作为社区“最穷经济社”,通过鱼塘改革项目之后,吸引了大型水产企业何氏水产的投资签约目光,建立了“企业+农户”的模式,实现企业农民直接对接,拓展了村民增收渠道。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