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探索

作者: 麻莹 薛傲然 赵磊 秦建春

植物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探索0

摘要 以植物学课程思政为对象,将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的中心环节,分析植物学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及其课程目标,阐述了植物学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方法及案例,为农学院校植物学思政课程建设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 课程思政;植物学;思政元素;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20-0263-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20.062

Excav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Botany Course

MA Ying, XUE Ao-ran,ZHAO Lei et al

(College of Plant Science,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62)

Abstract With botany curriculum politic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taking the moral education as the central link of teaching, we analyzed the necessity and the education goal of integrating the ideological elements into botany curriculum, elaborated methods and cases of integrating the ideological elements into botany course, providing reference and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botan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agronomy colleges.

Key words Curriculum politics;Botany;Ideological elements;Moral education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强调,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应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让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1],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

2020 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又针对农学类专业课程指出,在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树立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知农爱农创新人才[3-5]。植物学是高等学校涉农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必修课,是农学专业的先导课程。植物学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将更好地落实专业课程的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同向同行,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3-4]。鉴于此,笔者以植物学课程思政为对象,将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的中心环节,分析植物学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及其课程目标,阐述了植物学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方法及案例,为农学院校植物学思政课程建设提供参考和依据。

1 植物学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

思政元素融入植物学课程,将思政教育之“盐”融入专业知识之“水”,在专业知识传授中强化学生的爱国、文化自信等思政思想,真正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同向同行。“植物学”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将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主阵地的地位,充分体现专业课程“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将实现植物学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大思政”协同育人,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大格局[6-8]。

2 植物学思政目标

“植物学”课程思政目标应遵循国家的教育理念,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具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文化自信,弘扬爱国主义,传播正能量,引导高校学子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的时代新青年。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讲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做好正确价值观的引领。植物学思政课程围绕达成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2]。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植物学思政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如下: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德才兼备的爱国型人才;培养“爱农、知农、践农”的专家型人才;培养为美丽幸福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奉献的创新型人才[9]。

3 植物学思政元素的挖掘

为实现“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的各个章节选择合适的知识切入点,不断挖掘“有意、有机、有效”的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并行,全方位育人。现将一部分知识点与思政元素融合进行阐述(表1)。

3.1 绪论

3.1.1 植物多样性。

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资源,良好的自然环境可以推动人类社会更好的发展,这是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是社会得以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保持植物多样性,维护自然系统的平衡,才能保证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师引导学生们应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共同守护“金山银山”,只有这样才能符合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3.1.2 最小灌木——林奈木。

林奈木(Linnaea borealis L.)是忍冬科植物,是世界上最小的灌木。而林奈是著名的瑞典博物学家、现代植物学分类之父。瑞典国家科学院为表彰林奈在植物分类学上做出的巨大贡献,给予林奈以其名字命名一种植物的权利,而林奈却将世界上最小的灌木命名为“林奈木”,意在表明自己“沧海之一粟”。尽管他在植物学上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依然保持着谦卑的心态,这种谦逊的态度是提升自我素养的关键,沉稳的内心和谦卑的态度更有利于知识的沉淀。

3.2 植物细胞

3.2.1 显微镜的发明。

荷兰显微镜学家列文虎克出身贫寒,成年后也只是一名普通的门房,但他不顾别人的嘲笑,依旧执着地磨制他的镜片,最终研制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架显微镜,并用这台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胞”。心怀梦想,并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终会成功,只要梦想符合社会和时代的走向,就应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教师引导学生们,实现梦想要有强大的勇气与决心,要像列文虎克一样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向着梦想努力。

3.2.2 植物细胞是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植物生命活动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植物细胞的生存离不开植物体,而植物的生长又依赖于细胞,二者是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的。这像国与家的关系:“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每一个小家庭是组成国家的最基本单位,爱家和爱国是相辅相成的。家庭、国家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每个“小家”的兴旺,最终会汇聚成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国家的繁荣昌盛又会促进千家万户“小家”生活水平的提高。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小家”和“大国”密不可分的关系,对家庭一点一滴的付出,放大来看就是对国家繁荣昌盛的贡献。

3.3 叶片的形态、结构

3.3.1 叶片识破细菌战。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美国在朝鲜和我国东北部投下大量有细菌的叶子,我国却找不到美国发动细菌战的罪证。植物学家吴征镒和同事们采集了大量植物叶片,最终吴老在成千上万叶片中找到了几片外形特殊的叶子。经鉴定,这些布满细菌的叶子正是朝鲜半岛南部特有的山胡椒与朝鲜红柄青冈栎树,这些不属于当地植物的叶子成为美国发动细菌战的有力证据。吴征镒先生自1936年从事植物学研究以来,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献给了植物学。2007年吴征镒先生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教师引导学生当下应学好科学本领,树立科技报国的理想,同时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统一,将所学知识真正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造福乡村、造福农民。

3.3.2 异形叶性——胡杨。

教师以胡杨为例讲解叶片的异形叶性,并扩展到胡杨的精神品质。胡杨(Populus euphratica)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等干旱沙化地区,胡杨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原因之一是其异形叶性现象,幼龄胡杨的叶片狭长像柳树叶,中年叶片椭圆形像榆树叶,老树龄叶片成“心形”,这种奇特的现象使幼小的胡杨能够在干旱贫瘠环境中生存(减少水分蒸发),以增加其存活率。胡杨被誉为“沙漠英雄树”,人们赞美胡杨,不仅因为它挺拔的风姿,更是因为它的生命力中蕴含着扎根边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树亦如此,人更应该不惧困难、不畏艰辛,越是“逆境”越要积极地去面对,深深地扎根于“土壤”,最终会造就强大的自我。

3.4 被子植物分科

3.4.1 禾本科——水稻。

袁隆平先生是中国杂交水稻的开创者和领导者,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袁老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他还有一个“禾下乘凉梦”,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下,这个梦想即将变成现实。他穷尽一生想要让所有人都吃饱肚子,“让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紧握在自己的手上”。袁老的梦想是每一个农科人的终极梦想,袁老身上所凝聚的不仅是对科研的追寻,而他忧国忧民、身怀大爱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农学人要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3.4.2 菊科——黄花蒿。

黄花蒿(Artemisia annua)是菊科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它是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分离提取到青蒿素的植物。屠呦呦作为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她率领团队在青蒿中分离提取样品对疟疾有100%的抑制率,而她将自己的研究结果毫无保留的奉献给国家。她表示:“青蒿素不是我屠呦呦的,是属于国家和人民的!”而屠呦呦先生的无私奉献精神不仅体现在研究成果的分享上,为了检验青蒿素的毒副作用,屠先生还毅然决然地以身试药。她的奉献精神是心怀大爱,是不惧生死,是为了人类的进步甘愿付出一切。学生不仅应学习屠呦呦先生拼搏进取的科研精神,更要学习这种敢为人先的牺牲奉献精神。

3.4.3 豆科——洋紫荆。洋紫荆(Bauhinia×blakeana)是香港的区花,属于豆科的落叶乔木或灌木。关于洋紫荆《续齐谐记》有一个典故:南朝时,田家3个兄弟要分家,院中有一株花团锦簇的洋紫荆花树,3人决定将洋紫荆花树截为3段平分,但次日这株洋紫荆花树全部枯萎。大哥不禁感叹道:“人不如木也”。于是兄弟3人把家合起来,和睦相处。那株洋紫荆花树颇通人性,也恢复了生机。洋紫荆是家庭和美、骨肉情深的象征。而香港选用洋紫荆作为区花,寓意了香港和祖国的亲密关系,代表了香港人民与大陆人民骨肉情深,是和美的一家人。教师强调“中国大家庭”团结在一起,才能使中国更加强大,一切分裂祖国的行径都注定失败!

3.4.4 睡莲科——莲。

莲(Nelumbo nucifera)是睡莲科植物。宋代周敦颐作有《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莲花高洁的品格赞赏,莲不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坚持本我,即使在泥泞之中也能开出洁净的花朵。教师讲解“莲花高洁的品格寓意我们不应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轻易动摇本心,否定自我;做人要洁身自好,坚守住自己的底线、原则,不被利益诱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4 思政教学效果评价

学生作为思政课程的授课对象,直接反映思政教育的效果和质量[7]。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反馈,植物学融入思政元素让同学们树立了民族自信、专业自信,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认知和传承,为同学们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专家同行对思政课程内容的评价,确认授课过程中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融合的融洽、自然,并富有深刻的教育启迪意义。植物学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将更好地落实专业课程的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同向同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