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乡村振兴“头雁”人才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
作者: 陈玥摘要 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是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础的重要抓手,是当前以人才振兴推动产业振兴的新途径。据此,对天津市2022年首批“头雁”人员调研回收数据进行分析,探究天津“头雁”人才发展现状,发现该群体面临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受到多重制约、农业政策了解程度低、外部需求多样化、内生动力不足、新理念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难以应用等问题,提出创新“头雁”外部培育机制、建立“头雁”内部帮扶机制、充分发挥“头雁”领航作用等对策,为天津市“头雁”项目的后续开展提供数据支撑及发展建议。
关键词 头雁;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20-0260-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20.061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alent Development in Tianjin’s Rural Revitalization
CHEN Yue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0)
Abstract The project of cultivating “head geese” by leaders of rural industry revit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to consolidate the talent found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covered research data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head geese” talents in Tianjin, and finds that this group faces multiple challenges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low understanding of agricultural policies, diversification of external demands, lack of endogenous power, and difficulty in applying new concepts, new varieties, new technologies and new models, etc., proposes to innovate the external breeding mechanism of “head geese”, establish an internal support mechanism for “head geese”, and fully give full play to the leading role of the “head geese” and other countermeasures to suppor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head geese” project.
Key words Head geese;Rural industry revitalization;Rural talent revitalization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时期,为贯彻落实“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以及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2021年2月农业农村部编制《“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规划要求到2025年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素质优良、作用凸显、以主体人才为核心、支撑人才和管理服务人才为基础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形成各类人才有效支撑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格局[1-3]。
2022年3月,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实施方案》,自2022年起每年为每个县培育10名左右“头雁”,用5年时间培育一支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队伍,带动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雁阵”,夯实乡村产业振兴人才基础[4-5]。天津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采用集中培训、参观考察和教师指导等多种方式联合各高校与社会组织对带头人进行指导与培训。根据回收问卷数据对2022年首批“头雁”人才的现状、群体特征、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建议,能够为天津市“头雁”人才的培训课程和后续发展提供数据参考与理论依据。
1 天津市“头雁”人才基本情况分析
2022年天津市10县(区)培育各产业“头雁”人才共100名,各县(区)样本量占总样本量的比例分别为宝坻区10%、北辰区8%、滨海区18%、东丽区2%、蓟州区13%、津南区8%、静海区10%、宁河区10%、武清区13%、西青区8%。“头雁”人才年龄分布在22~56岁,以中年人数居多,35岁以下青年群体仅占比23%。其中男性带头人比例高达78%,远高于女性人数。
1.1 创办农业企业类型丰富,以种植业为主
85%带头人创办企业所属行业类型单一,涉及多个行业领域的仅占比15%;其中,涉及种植业的企业比例高达67%,远高于其他产业类型;其次涉及农业文化旅游业与农业生产服务业的企业均占16%;涉及养殖业、销售业、农产品加工业的企业分别占9%、7%、6%;另外有9%“头雁”人才所创办企业属于其他类型。
1.2 创办农业经营组织类型集中,以家庭农场为主
96%的带头人创办农业经营组织类型单一,创办多种类型农业经营组织的占4%。其中,创办农业经营组织类型为家庭农场的占44%,创办农业合作社的占28%,创办农业企业的占15%,创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占11%,创办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仅占1%,另外有6%调研对象所创办农业经营组织属于其他类型。
1.3 创办企业用工不稳定,倾向聘用本地员工
带头人所创办企业中,有41%的企业总用工人数超过50人,其中仅有21%的企业稳定用工人高于其他形式用工人数,55%的企业季节性用工人数远远高于其他类型用工人数。在聘用员工来源方面,72%的企业所聘用员工中包含本地人,19%的企业所聘用的员工中存在外地人,18%的企业所聘用的员工中存在自己家庭成员。由此可见,“头雁”人员所在企业吸引外来人才就业的能力尚为不足,且有部分企业倾向于让自己的家庭成员参与经营管理。
1.4 创办农业组织经营状况不乐观
在调研中,92%的受访对象对组织经营时段类型做出了回答,其中约60%的农业组织实施全时经营,约40%的组织实施季节性经营。70位受访对象对组织是否盈利问题进行了回答,其中60%受访对象表示组织达到经营目标,约24%受访对象表示组织几乎不盈利,此外还有约16%的受访对象表示组织正在面临亏损。从数据的显示情况来看,“头雁”成员所在的农业组织经营情况并不乐观。
2 “头雁”人才面临的突出问题
2.1 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受到多重制约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善,社会群体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不高,带头人群体在农业经营中面临着多重难题。
2.1.1 产品销售困难,管理者对组织发展前景信心不足。
约半数调研对象表示市场销售和经营情况良好,并且有向上趋势,未来将扩大生产引进新的技术,增产增收,争取成为天津市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但也有43%的调研对象表示,由于销售和经营方式方式单一、产品附加值难以提升、农产品流通不顺畅、农业组织与农户间缺乏有效的法律规范、消费者购买渠道相对固定等问题导致生产经营过程中产品销售困难,且由于疫情因素影响,产品销售情况短时间内难以好转,因此导致部分管理者对其经营组织的发展前景并不看好。
2.1.2 技术与人才方面存在短板,无法为企业提供新动能。
63%的调研对象表示企业缺乏技术和高水平管理人才,12%的调研对象则表示完全不懂技术。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期盼吸引高水平人才入农,希望掌握机械自动化技术、高科技种养殖技术、经营管理技巧等专业对口的大学生进入企业留在企业,然而受农村地理位置偏远、工资待遇水平较低、工作劳动量大等因素影响难以留住大学生;部分产业带头人表示更倾向于雇用本村村民以及家庭成员,认为吸引大学生就业存在理论知识无法运用到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情况,仍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解决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等问题[5]。
2.1.3 土地问题难以解决,限制企业建设发展。
39%的调研对象面临农业生产经营建设用地短缺、土地流转困难、土地分散化严重等问题。农业经营组织若要实现规模化生产,需要大面积土地用于农产品的耕种、养殖、加工、储藏以及生产设施的存放,可用土地的短缺会直接阻碍农业经营组织向更大规模发展。土地的分散化和碎片化阻碍农业技术的改良,同时也会使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因此有诸多受访对象表示希望实现土地流转集约化,谨慎有序地推动土地流转,适度发展农业规模经营。
2.1.4 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缺口大、融资难、融资贵。
目前我国农业方面资金支持体系仍以财政资金为主导,财政、农业、金融等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机制,难以形成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方面需求相匹配的资金供给。调研中50%的行业带头人表示使用自有资金,无须进行多方筹资,其余50%的行业带头人表示组织自身资金短缺,采用向金融机构贷款、找亲朋筹借、使用政府农业项目资金等方式进行筹资。由于组织资金不足,部分带头人将家庭资金用于组织经营管理,导致个人生活压力倍增,希望获得相应的农业补助。
2.1.5 生产经营成本高,盈利空间窄。
生产经营成本包括生产资料成本、劳动用工成本、融资成本、税费成本、营销物流成本、管理服务成本等。调查研究中46%的受访者表示生产经营成本较高,引起生产经营成本升高的原因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要素趋紧,随着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业转型和升级对设施装备的要求更高,生产经营方式不尽合理导致高投入、高消耗的情况存在。
2.2 农业政策了解程度低导致政策实施效果不显著
当前惠农政策深入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等方面,能够有效激发各地农业板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业高质量、高标准的建设,能够深层次、高领域地推进绿色农业发展[6-7]。在对国家和天津市农业政策了解程度调研中,59%的受访者表示对农业政策了解一些,27%的受访者表示基本了解,6%的受访者表示熟悉,5%的受访者表示不了解,由此可见天津市乡村振兴行业带头人对相关农业政策的了解程度普遍较低。但大部分基本了解相关农业政策的受访对象都表示当前农业政策实施力度大、接地气、能够实现精准帮扶,且绝大多数行业带头人表示有深入了解惠农政策的意愿,但由于以下原因难以实现:
2.2.1 政策信息传播渠道狭窄。
农业政策是面向广大农民群众制定的,要想深入普及,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大力宣传。而大部分老百姓只能在电视上听到颁布了哪些政策,对政策的具体内容以及如何惠农心中没有“明白账”,即使深入了解了政策内容,也不知道去何处申领,导致很多惠农政策成为“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文字摆设。
2.2.2 基层政府执行能力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