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生态旅游开发的知识图谱分析

作者: 张春霞 李英民 崔霞 徐秀玉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生态旅游开发的知识图谱分析0

摘要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旅游类型,具有开发和保护的双重属性。基于CiteSpace软件对1995—2021年CNKI和WOS中“生态旅游开发”领域的核心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国内发文数量呈倒V型,2010到达顶峰,整体增长缓慢,而西方则呈指数级增长;国内研究内容聚焦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评价与保护、开发模式以及产业扶贫功能的研究3个方面,西方文献则聚焦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生态资源评价与开发和社区居民参与3个方面;国内研究前沿为乡村旅游扶贫、乡村振兴等领域,西方则聚焦生态效率、碳排放等领域。

关键词 生态旅游开发;知识图谱;CiteSpace

中图分类号 S-0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22-0240-06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22.054

Knowledge Graph Analysi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Ecotourism Development Based on CiteSpace

ZHANG Chun-xia LI Ying-min2, CUI Xia3 et al

(1.School of Tourism and Business, Guangzhou Panyu Polytechnic, Guangzhou,Guangdong 511483;2. School of Tourism and Geography, Shaoguan University, Shaoguan, Guangdong 512000; 3.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Consultation Center, Guangdong Industry Polytechnic, Guangzhou, Guangdong 510300)

Abstract As a type of sustainable tourism, ecotourism has dual attributes of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Based on CiteSpace software, we carried out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core literature in the field of ecotourism development in CNKI and WOS from 1995 to 2021. The number of domestic articles was inverted V-shaped, reaching the peak in 2010, the overall growth was slow, while the western research was exponential growth. Domestic research focused on the evaluation and protection of eco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model and industry poverty alleviation function, while the western literature focused on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resources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Domestic research frontiers were rural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while western research focused on eco-efficiency and carbon emissions.

Key words Eco-tourism development;Mapping knowledge domain;CiteSpace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旅游这一学术概念最早在1983年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提出之时,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旅游类型,有旅游活动和生态工程的双重属性[1],近年来更是因为其平衡环境和经济发展的手段,在全球引起广泛关注[2]。我国生态旅游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并在内涵概念、环境影响、社区参与、教育功能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3]。但整体来看,我国生态旅游的研究晚于西方国家,与国际前沿有差距。现有综述成果多聚焦于国内外“生态旅游”主题的研究分析[1-5],鲜有针对“生态旅游开发”主题的论述。生态旅游开发作为践行生态旅游功能的重要一环,是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关系的核心关节,关系到旅游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对生态旅游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的关键。对国内外生态旅游开发的历程与发展状况进行系统归纳分析,有利于找准我国的差距与不足,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

鉴于此,笔者利用CiteSpace 6.0.R1软件对国内外“生态旅游开发”主题方面的核心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对1995—2021年该领域的发文量、发文机构、作者团队、高频关键词时序演变及突现特征等进行了可视化分析,进而为新时期我国生态旅游研究的发展指明方向。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使用CNKI文献库和Web of Science的核心数据库。该研究使用的英文文献基于SCI-E和SSCI的数据库,设定主题=‘ecotourism’ or ‘eco-tourism’ or ‘ecological tourism’ AND 主题 = ‘develop*’ or ‘exploitation’ 语种=‘English’ 文献类型=‘Article’为检索条件,时间段设定为1995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去重后有效文献共包含3 232篇。中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的核心期刊数据,检索主题与WOS方式相同,时间段相同,有效文献共包含2 670篇。

1.2 研究方法

科学知识图谱是描述科学知识发展过程和结构之间关系的图表。CiteSpace软件广泛应用于管理学和文献信息科学等领域,它以引文分析和信息可视化技术为基础,集频率分析、共引分析、聚类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前沿话题为一体,致力于探索和可视化研究前沿领域和概念化趋势之间的内在联系[6]。

1.3 数据分析

该研究采用CiteSpace 6.0.R1 Basic版本,研究的时间间隔从1995到2021年,时间变化为3年。

2 统计结果与数据分析

2.1 发文量及发文期刊

2.1.1 文献数量统计。

对筛选出的5 902篇中英文有效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图1。由图1可知,国内在生态旅游开发的研究文献数量走势呈倒V型发展,可以分为3个阶段:①1995—1999年期间为初步探索期,发文量较小且增长缓慢。②2000—2011年是迅速发展阶段,论文数量迅速增加,成果丰富。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曾将1999年界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及将2009年界定为“生态旅游年”,带来了2000和2010年的2次快速发展期。③2011年以后,国内期刊的发文量较为稳定且有下降的趋向,研究热度也有一定程度的下滑。

国外相关文献数量历经了2个时期:①1995—2006年为缓慢增长阶段,虽然论文发表量的趋势呈现增长趋势,但增长趋势非常缓慢,这说明当时人们对生态旅游开发的意识尚薄弱,生态旅游的发展还处于破坏型经济发展阶段,成果主要聚焦环境科学、生态学。②2006年至今为快速增长阶段,发文数量快速上升,说明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渐觉醒,研究成果也逐渐扩大到酒店休闲、运动旅游、绿色可持续、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近年来,国内发文量平缓增长,但在WOS数据库中,中国学者的发文量占国际社会中比重越来越高,这说明国内学者对该领域研究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

2.1.2 期刊与学科分布统计。

《经济地理》总发文量为76篇,为刊登文献数量最多的期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别》《农村经济》等杂志也非常关注生态旅游的研究进展。在英文文献中,期刊的主要来自《SUSTAINABILITY》《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FRESENIUS ENVIRONMENTAL BULLETIN》等期刊。成果方向多聚焦环境科学类(39.97%)[7],其次为环境研究、可持续性发展、酒店、休闲、体育、旅游等方面。

2.2 发文机构分析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为国内发文最多的机构(图2),从2001年开始以73篇文章高居榜首,侧重旅游城镇化的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则关注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开发研究;云南大学和海南大学则多采用调查与分析的方法开展对生态旅游开发领域的研究。

西方文献中以中国科学院为首的高校在生态旅游领域成果突出(图3);以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和因斯布鲁克大学为首的高校在可持续发展目标领域的研究成果比较突出;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和四川大学等高校机构则注重脱碳开发研究;马德里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在旅游活动细分、旅游需求细分领域比较突出;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大学、格里菲斯大学比较注重渔业科学。

此外,对3 232篇英文文献的发文国家进行合作关系的分析,了解各国家在生态旅游开发领域的贡献和合作结果,发现中国(含港澳台)、美利坚合众国、澳大利亚、英国、西班牙的发文量位居前5位。从数量上分析,形成了以中国和美国为代表的国家在该研究领域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局面。

在生态旅游开发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层面上,中国与英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最为紧密;美国则与日本、韩国、英国、西班牙、加拿大、意大利等国家合作较为密切。在研究机构和单位组成层面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和资源研究所、四川大学、云南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在生态旅游开发领域的SCI发文量较多。

2.3 研究热点分析

以关键词作为“生态旅游开发”文献分析的出发点,可以取得中英文关键词共现图谱。在图谱中,1个关键词对应1个节点,关键词的频次以节点的大小作为反映,节点越大也代表该领域的关注度越高。关键词的重要程度以中介中心性作为反映,一个关键词对图谱构成的影响力越大,那么对应的中介中心性也越大。同时,中介中心性作为不同分支研究领域的“连接点”,对庞大知识图谱网络体系的建成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8]。

中文文献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有生态旅游、发展策略、对策、旅游资源等,表明国内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乡村为主的自然环境资源开发方面,对本地特有人文资源开发较少;计算关键词中介中心性,得到了表2和3的10个高中心性关键词。分析可得,国内生态旅游开发研究领域中影响力较大的热点问题主要是生态旅游、旅游资源、开发、乡村旅游等方面。

英文文献中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有管理(management)、生态旅游(ecotourism)、保护(conservation)、影响(impact)、保护区(protect area)、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等(表4、5)。结果表明,国外比较侧重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表4)。中介中心性较高的关键词还有珊瑚礁(coral reef)、生境(habitat)、国家公园(national park)、生物多样保护(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等(表5),表明国外对生态旅游开发研究领域以生境、保护区、生物为主,且主要集中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

3 研究内容分析结果

3.1 国内主要研究内容

对CNKI生态旅游开发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分析,通过聚类生成关键词的方法构建知识图谱,能够对所研究的范围进行进一步的分类、统计和总结(图4),结果显示一共出现了12个聚类。根据研究领域的聚集情况和走势趋向,结合文献阅读,国内“生态旅游开发”领域的研究重点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