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视域下无锡市数字乡村建设实现路径
作者: 孟祥丰摘要
数字乡村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无锡数字乡村建设正处在初级探索阶段,如何将数字乡村建设工作走深走实,创建无锡市数字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模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调研立足于无锡数字乡村的建设现状,深入分析数字乡村建设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无锡数字乡村建设的实现路径,以期对无锡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
关键词 数字乡村;数字治理;农业数字化转型;数字素养
中图分类号 F 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23-0231-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23.051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Wuxi’s Digital Rural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MENG Xiang-feng
(Wuxi Municipal Party School, Wuxi, Jiangsu 214086)
Abstract Digital rural construction is not only the strategic direc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but also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building digital China. The digital rural construction in Wuxi is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exploration. How to make the work of digital rural construction go deep into reality and create a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model of Wuxi digital rural construction is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at present.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igital rural construction in Wuxi,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rural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digital rural construction in Wuxi, in order to provide a certain reference for Wuxi digital rur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 Digital village;Digital governance;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e;Digital literacy
作者简介 孟祥丰(1982—),女,满族,内蒙古奇峰人,副教授,硕士,从事农业经济、农村经济研究。
收稿日期 2022-11-21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随着新一代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数字乡村战略是乡村振兴在数字时代的政策回应,是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是破解当前农业农村发展桎梏的良好药方。无锡作为全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先行者,更应当把握时代大局,利用现有优势,积极探索具有无锡特色的数字乡村建设新模式,引领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助力“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
1 无锡市数字乡村建设现状
2022年,无锡市以数字化发展为契机,乘势而上,开拓创新,大胆实践,将数字乡村建设贯穿于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始终,全力探索数字乡村创新发展的“无锡模式”,目前数字乡村建设已初见成效。
1.1 积极探索,完善政策体系促发展
无锡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数字乡村的决策部署,积极探索与无锡乡村发展相契合的数字乡村建设模式,制定科学有效的政策,并逐步完善其体系。2022年以来,相继制定并下发《无锡市数字乡村建设行动方案》《无锡市数字乡村发展统筹协调机制》《2022年无锡市数字乡村建设工作要点》等系列政策文件。无锡数字乡村建设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亦是全面“布局”和重点“破局”的关键时期,无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准确把握数字化改革新机遇新要求,为无锡数字乡村建设定方向、明策略,建立数字乡村建设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1.2 试点先行,树立优秀典型立标杆
一是积极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2022年,以惠山区桃源村作为数字乡村建设的试点,以人本化、数字化、生态化为核心理念,结合无锡乡村特质,积极探索适合无锡实际的数字乡村建设模式。二是选送数字乡村建设成果申报“2022数字江苏建设优秀实践成果”,江苏故乡情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数字化葡萄产销管理模式”成功入选。三是组织申报市级数字乡村试点示范和优秀成果。四是积极推进江阴、惠山开展“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示范县建设。
1.3 技术共享,优化服务供给提效能
一是成立无锡市数字乡村发展联盟。该联盟聚集数字乡村产业中坚力量及相关机构,注重数字乡村产业核心技术、关键设备、行业应用及产业人才的培育。二是构建无锡市数字乡村服务资源池。该资源池覆盖综合类服务商、数字基建服务商、数字治理服务商等6个类别,今年首批确定44家单位为首批资源池入池单位。第三,组织农产品直播销售活动,拓宽销售渠道。开展“兴兴向农”无锡农业品牌直播活动、“e起致富”助农公益直播活动及大学生助农直播公益行等活动,为当地农产品的电商销售激发了新活力。
1.4 条线创新,整合数据资源搭平台
一是搭建市级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2022年,市农业农村局正式启动市级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建设。目前,市级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建设已进入实施阶段。二是建立综合指挥平台。镇一级建立集“指挥调度、考核监管、分析研判、智能管理”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治理综合指挥平台。三是建立集体资产监管平台。实现对农村集体“三资”全区域、全流程、全业务“智慧监管”。除此之外,政法委的乡村治理平台;水利局的美丽河湖平台;组织部的智慧党建平台均涉猎数字乡村数字资源。
1.5 板块发力,探索数字建设显成效
各市县区结合本区域发展情况,因地制宜,高效推进乡村数字化建设,每个市县区均有筹建、在建、已建项目,种类众多,主要包括乡村数字治理、乡村数字经济、数字新基建、数字农业产业、数字电商平台等方面。目前主要成果包括:江阴市农村三务公开“户户通”平台、宜兴市丁蜀镇紫砂电子商务(恒隆紫砂电子商务园区)、锡山区农业数字化综合运营服务管理平台、惠山区阳山水蜜桃智慧果园物联网、滨湖区世外源生态农庄物联网应用系统及新吴区智慧化农业大数据平台等。由此可见,各板块均在积极探索并实践,成果相继显现。
2 无锡市数字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无锡市数字乡村建设工作实现良好开局,但数字乡村建设处于初级探索阶段,仍存在一些问题。
2.1 乡村数字治理体系缺失,治理效能未能全面激发
一是数字治理能力不足。一方面数字治理强调共建共享共治的格局,但调研发现,社会组织及乡村居民参与性较低,共建共享共治的格局难以形成。另一方面乡村基层政府工作人员数据意识淡薄,数字思维缺乏,工作主动性不够等问题,导致乡村整体的信息平台建设滞后且利用率不高。二是乡村数字治理成本偏高。从“基础设施投建—线上政务平台—常态化运行”的每一步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1]。三是相关制度保障缺失。目前,无锡乡村数字治理缺少较为系统的规章制度,数据公开及使用权程度不够清晰,导致部门之间存在数据缺位现象。
2.2 农业数字化转型困难,再生产体系循环不畅
一是涉农生产要素供给受限。由于涉农技术供给有限,对数据的收集、分析、利用造成极大的困难,即便收集到相关的数据,也是“不能说话的数据”和“无用数据”。二是农业生产过程数字化转型存在梗阻。无锡大部分职业农民受教育水平偏低,数字技能匮乏,更是缺少主动学习数字化的意识,认为数字化没有必要。在农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投资大、回报周期长、后期维护成本高,农民参与的意愿低,投资动力不强[2]。三是农产品流通领域数字化转型遇瓶颈。无锡农村现有的电商,在销售方式、销售内容、销售渠道等方面存在同质化现象,农村电商人才匮乏、重销售轻售后、低价竞争等问题凸显。
2.3 复合型人才匮乏,阻碍数字乡村建设的进程
一是基层工作人员懂技术的人员极少,数字化平台的日常运营管理主要是技术开发方负责,这对数字乡村建设的推进作用是短暂的,虽然第三方技术人员能够有效地解决平台使用中的各种问题,但很难融入乡村,这不利于乡村数字化建设的长效发展。二是鉴于数字乡村建设的时效性和迫切性,基层政府都会让年轻、工作时间不长的工作人员参与数字乡村推进工作,这会导致原有村庄的“治理精英”逐渐退出数字化治理舞台。三是农村空心化、老龄化严重,目前无锡乡村面临“未来乡村谁来建,未来土地谁来种”的问题,现有农村居民多为老人、儿童和低学历人群,这是因为农村各种要素及资源相对匮乏,人才缺口较大。
2.4 农村居民数字素养相对缺乏,参与乡村建设动力不足
农村居民数字素养是指在乡村居民获取、整理和应用数字信息的综合能力。农村居民数字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乡村数字资源的持续使用意愿和效果。调研发现,当前无锡乡村居民数字素养总体偏低,参与数字乡村建设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2方面:一是在数字鸿沟上,无锡农村居民互联网接触率虽高,但在触网的过程中仍存在各种障碍。如不会灵活使用、不会安装升级、无法求助等诸多问题。二是在人口结构上,乡村大量壮年劳动力流出,乡村出现“空巢化”“老龄化”的情况,留在村里的多为老人、儿童和低学历人群,缺乏数字化理念及应用技能,乡村数字建设参与度偏低。
3 国内外数字乡村建设典型模式及经验借鉴
3.1 国外数字乡村建设典型模式及案例
国外数字乡村建设起步较早,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典型模式主要包括6种。①美国是基于优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模式。基于物联网、卫星网、互联网等,搭建以农业部门为核心,多种服务形式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3]。②日本是基于资本与技术密集型集约式的建设模式。日本重视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完善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农业从业者的数字技术培训;研发推广各类农业机器人。③法国是基于多服务主体融合的建设模式。由政府、公益组织和私营企业构成了“三位一体”的信息服务框架,各个服务主体互补互促。重视乡村家庭联盟,为农民开设免费的互联网与数字技术培训以提升其数字素养。④加拿大是基于高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建设模式。鼓励多元主体加入涉农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消除部门和行业数字技术壁垒;借助数字媒体,为农村地区免费提供农业技术方面的技术支持、咨询与服务。⑤印度是基于信息化推广应用网络的建设模式。把农民的实际需求作为政府制定相关短中长期规划的重要参考,搭建覆盖印度全国的信息化推广与应用网络;借助其软件业开发优势,推行“知识信息计划”,为农民提供数字化服务。
3.2 国内数字乡村建设典型模式及案例
国内各地在数字乡村建设中积极探索,并结合本地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在示范引领中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浙江德清县“数字经济+数字治理互动”模式,具体做法:①浙江省、湖州市及德清县3级政府对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予以大力支持,出台了多项政策文件,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开展数字乡村建设,重点打造数字治理综合平台和数字农业加工综合体,全面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升级发展。②德清县将数字乡村治理平台与农业数字经济平台进行糅合,提升了商业应用模式、政策制度体系、技术创新模式的结合水平,构建了适合农村产业发展的数字乡村综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