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振兴视阈下涉农高校的耕读教育模式初探
作者: 成晓典 朱江摘要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涉农高校承担着培养农业人才的历史使命。而耕读教育作为涉农院校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乡村振兴和耕读教育的内在逻辑联系进行探析,识别了耕读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为例,从诠释耕读时代内涵、健全课程体系建设,拓展耕读实践场所、搭建耕读实践平台,强化教师队伍建设、配备专兼耕读讲师,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完善耕读资助体系,健全耕读管理制度,保障教育有效开展5个方面入手,构建了基于乡村振兴视阈下的“5+3+3+2+1”的全方位、多层次的耕读教育育人模式。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林高校;耕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23-0279-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23.065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n Agriculture-involved Universities’ Farming-reading Education Mo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Taking Horticulture Academy of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CHENG Xiao-dian, ZHU Jiang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Jinzhong, Shanxi 030801)
Abstract Under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griculture-involved universities undertake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cultivating agricultural talents. Farming-reading education, as a key carrier of agriculture-involved universities’ practice cultiv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lifting university talents’ cultivation quality. This article has a deep analysis on the inner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farming-reading education, identifi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while implementing farming-reading education, finally takes Horticulture Academy of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example, starts with interpreting farming-reading era’s connotation, strengthening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expanding farming-reading practice place, constructing farming-reading practice platform, strengthening faculty team construction, providing full-time and part-time farming-reading trainers, fully utilizing enterprise resources, improving farming-reading aid system, strengthening farming-reading management system, ensuring education’s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builds a “5+3+3+2+1” all-round, multi-layered farming-reading education mo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Agroforestry universities; Farming-reading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基金项目 2022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J20220201);2020年山西农业大学思想政治工作专题研究项目(zdkt202002)。
作者简介 成晓典(1993—),男,山西文水人,讲师,硕士,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收稿日期 2022-12-23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乡村的发展需要人才,乡村的未来需要人才,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涉农高校在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能和历史使命[1]。因此,农业院校要积极索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下农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法构建研究,立足新发展阶段,主动将耕读教育、劳动教育、思政教育融于专业教育,推动学院教学体系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科技人才,助力实现乡村振兴[2]。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是我国文明的发源地,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开展耕读教育是农林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弘扬我国耕读传家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是高校完善“新农科”建设的重要举措和培育“知农爱农强农兴农”学生的重要途径[3]。目前,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耕读教育不系统、与“三农”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实践育人环节有待加强、毕业生面向农业农村就业创业人数较少等问题。因此,2021年8月23日,教育部印发了《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就涉农高校如何精准把握耕读教育的基本内涵、构建课程教材体系、拓展实践教学场所、建设教师队伍、加强耕读传家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而涉农高校要通过不断强化耕读教育,培养学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树立学生服务农村、服务农业的理想信念,提升学农知农爱农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为我国的乡村振兴事业贡献力量和保障[4]。因此,笔者以涉农院校耕读教育模式的构建为研究评价内容,进行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院校的耕读教育模式的构建研究,探索了高校耕读教育的育人模式,提升高校的育人水平。
1 内在逻辑:乡村振兴和高校耕读教育内在的联系内涵
1.1 乡村振兴为高校开展耕读教育提供目标指导 2017年,中共十九大作出做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20年,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全面脱贫,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大步迈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既是使命所在,也是时代的召唤,更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选择。实现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归根结底要靠人才、靠教育。而高校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阵地,要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树立学生理想信念,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2021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指出要完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5]。因此,涉农高校开展耕读教育,归根结底是为社会、为国家输出农业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将乡村振兴作为高校开展耕读教育的目标指导,有助于进一步明确了高校的育人目标,提高育人成效,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能够扎根农村、服务农业的新型农林人才。
1.2 高校耕读教育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开展耕读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是涉农高校的担当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人才培养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涉农高校应在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担当和使命,以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开展耕读教育体系建设,培养一批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农业人才。涉农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师资优势、学科优势和教学优势,将耕读教育同涉农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相融合,强化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拓宽耕读教育的途径和场所,强化学生的理论教育和实践能力锻炼,帮助学生厚植“三农”情怀,强化学农爱农意识,引导学生到乡村基层、农业生产一线去工作和创业,同时,不断围绕农业产业链、改革教学链等方式,强化耕读教育,切实推进农事训练和创新创业实训,让学生真正具备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综合素质[6]。
2 现实问题:乡村振兴视阈下耕读教育模式的问题识别
涉农高校基于办学的性质特点和育人目标,开展了长期的理论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研究,在劳动教育的建设和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我国脱贫攻坚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农业人才。但是,耕读教育又不完全等同于劳动教育,在《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中指出耕读教育是农林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培养能够扎根、蕴含劳动精神、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型农业科技和劳动人才[7]。因此,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耕读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2.1 涉农高校耕读教育的实践场所尚需丰富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对新型农业科技工作人才的要求逐步提升。因此,社会人才需求的转变对涉农高校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涉农高校要走出课堂教室、走进乡村田野,补齐农林教育实践的短板。但是,长期以来,涉农高校普遍存在着办学经费紧张、硬件设施落后、科研经费和科技创新平台较少、缺乏配套教学实践经费和场地等问题和困难,同时涉农高校开展的劳动教育也往往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多在校内开展[8]。由此可知,在耕读教育推行和开展过程中存在着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少、基础条件差、教学育人功能薄弱等诸多问题。因此,高校应积极开展校企、校地合作,与企业地方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不断丰富涉农高校校内外耕读教育实践场所。
2.2 涉农高校耕读教育的教学内容亟待完善 “耕”指从事农业生产;“读”指接受文化教育,耕读教育是将农业生产与文化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教育。与涉农高校长期以来开展的劳动教育有所不同,耕读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的要求都更加丰富。首先在教育内容上,耕读教育不仅讲授专业知识,更需要将中华农耕文明、乡土民俗文化、乡村治理等方面的内容编写进入教材,加强学生传统农业文化教育,强化育人质量成效;其次在教学形式上,耕读教育要求教师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将课程上在农村,上在田间。但是涉农高校在耕读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等方面可借鉴的经验较少,因此,高校应结合自身特点完善耕读教育课程体系的探索和构建工作,创新耕读教育的育人方式和途径。
2.3 涉农高校耕读教育的教师队伍急需强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既要让学生爱劳动、会劳动,还要让学生懂劳动,这也是耕读教育的育人目标。而如何让农科高校大学生达到“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这不仅需要高校建立完备的课程体系和实践场所,更需要有关教师的指导。因此,开展耕读教育,师资队伍是作为重要一环,承担耕读实践、言传身教的重要作用。现阶段,涉农高校针对耕读教师的配备不足,教师的耕读教学意识、教学技能亟须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能力相对较弱,存在实践与育人相脱节现象,未能实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因此,高校要强化耕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师耕读育人的意识和专业化水平,强化与地方、企业的合作和交流,引进企业技术人员、农林科技专家、乡村工匠、种养能手等兼职耕读教育师资,建设一支专职与兼职互补的“双师型”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