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学校耕读教育现状描述·体系构建及对策分析

作者: 彭万勇 范晓 谷继建 张锐

新时代学校耕读教育现状描述·体系构建及对策分析0

摘要新时代学校办学要始终牢记为党育人的初心,坚定为国育人的立场,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传承上千年的耕读教育不仅塑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视野和格局,而且作为重要文化遗产成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思想资源。因此学校教育应传承耕读精神“耕”而“养生”“读”而“明道”,不断提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耕读文化及耕读教育文献梳理开篇切题,论及学校耕读教育现状、成因及对策。认为学校耕读教育存在认识缺位与实践存在困境两大问题,并分析显示系耕读教育价值被低估、耕读教育传承创新不够及耕读教育制度未建立健全三大原因导致。在此基础上,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耕读教育内容设计、环境条件构建及评价机制三方面设计了新时代学校耕读教育体系,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耕读教育;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23)24-0269-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24.057

Current Situation Descrip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of School 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PENG Wanyong1, FAN Xiao1, GU Jijian2 et al

(1.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Chongqing 402160;2. Chongqing Communications Vocational College, Chongqing 402247)

AbstractIn running schools in the new era, we should always keep in mind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educating people for the party, strengthen the position of educating people for the country, take cultivating people as the core and building morality as the foundation, and strive to cultivate new people of the times who shoulder the great task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Farming and reading have a long history, and poetry and books have a long history”. The 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 inherite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has not only shaped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al spirit, vision and pattern, but also become an important ideological resource for exploring the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s an important cultural heritage. Therefore, school education should inherit the spirit of cultivation and reading, “cultivation” and “health preservation”, “reading” and “enlightenment”, and constantly improve and cultivate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with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que, beauty and labor.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literature of farming and reading culture and 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 and discus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 in schools.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re are two major problems in school 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 the lack of understanding and the dilemma of practice.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value of 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 is underestimated,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 is not enough, and the 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 system is not established and improved. On this basis, based on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 this paper designs the school 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 system in the new era from three aspects: the design of 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 content, the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targete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Education system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农村是我国文明的发源地,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等文件相继印发,均要求组织开展耕读教育,并明确要求涉农高校组织开展好耕读教育。将耕读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原因在于“躬践农桑”与“耕耘经史”作为乡土中国的生活图景与文化基因,在上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中,不仅塑造了炎黄子孙的精神、视野和格局,而且创造了光辉灿烂、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更成为我国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思想资源。因此,不仅涉农专业大学生有必要习得耕读文化,非涉农专业大学生及中小学生也有必要开展耕读教育,这不仅是最大化形成大学生服务“三农”引培力,汇聚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磅礴力量的关键,更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为国育人为党育人系列精神的重要抓手。

1文献综述及研究路向

1.1文献综述

1.1.1耕读文化。《围炉夜话》有云,“耕所以养生,读所以明道,此耕读之本原也”,可见“耕读文化”是农事耕作与读书识字相结合的文化传统。具体而言,耕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文明之根、传统社会发展之基,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它影响了中国农学、中国科学、中国哲学,使知识分子思想接近人民,养成务实的作风[1-2],进而有助于教化群众,凝聚人心,淳化民风,繁荣文化,尤其乡村振兴需要深挖耕读文化价值[3],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

1.1.2

耕读教育。内生于耕读文化的耕读教育起源于春秋战国,代表人物是楚人许行。《孟子·滕文公》记载:“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腾……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许行提倡人人自食其力,开创了我国半耕半读教育形式,在两千多年发展历程中,耕读教育既促进了封建社会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又培养了众多知书达理的农民,形成了国人特有的民族品格。故而“耕读教育”亦耕亦读、耕读并重、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式,是一种情怀使命、价值追求、内外兼修、生命与人文艺术的终身教育,不仅演绎构建了文化传统、农政思想、乡村管理制度,也培养孕育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传统美德和价值理念,其蕴含的精华对于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价值独特而重大[4]。

1.1.3现代转译。新时代背景下,传统耕读教育入课堂,必须实现其内涵外延的现代转译。林万龙等[5]认为,耕读教育应实现3个现代转译,一是开展以知农爱农为前提的农耕劳动,二是实施以学农为农为目的的精神激发,三是推动以强农兴农为使命的农业现代化探索。就如何实现现代转译,一类观点认为既需要开展劳动教育,也需要实施文化教育,更需要面向农业农村现代化强调科技探索与科技教育[5-6]。此外,还需要在耕读教育制度建设上实施改革,如文丰安[7]认为,既需要健全新耕读文化行政管理机制,也需要营造浓厚的新耕读文化景点保护和开发氛围,还需要挖掘新耕读文化特有价值,协调耕种利益关系,共建新耕读文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此外也有学者从耕读教育实施的原则、课程体系、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8-9]。

1.2研究路向

一是系统梳理学校耕读教育现状并分析关键制约因素,以判断学校耕读教育培养体系创新改革的未来方向;二是揭示耕读文化新时代价值现代转译机制及模式,科学设计学校耕读教育体系;三是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学校耕读教育创新发展政策保障体系。

2学校耕读教育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2.1现状调查

2021年8月,就耕读教育情况面向重庆、四川、湖南、湖北、广东、广西、辽宁、河南、山东、陕西、安徽、江西、新疆、内蒙古、天津、浙江等地共107所大学(占比59.81%)、中学(占比14.96%)、小学(占比25.23%)开展问卷调查,汇总结果。

2.1.1学校耕读教育认识缺位。尽管耕读教育具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深化劳动教育的属性,加之耕读教育已传承上千年,且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开展耕读教育”要求,但问卷调查显示学校耕读教育认识存在明显缺位。没有开展耕读教育的学校在认知上显著落后于开展耕读教育的学校(P=0.000<0.01),表征为75.7%的学校没有开展耕读教育,而最主要的原因是没听说过耕读教育(占比64.2%)。不仅如此,没有开展耕读教育的学校明显感觉教学压力大无法顾及耕读教育,这与开展了耕读教育的学校存在显著性不同(P=0.000<0.01,差距为-0.220)。此外,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成为驱使学校进行耕读教育的动力,23.46%的学校没有开展耕读教育是上级主管部门没要求,没动力,这与开展了耕读教育的学校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0.01)。耕读教育开展方式认知欠缺和对耕读教育的价值认知不足也是区分学校开不开展耕读教育的主要原因,表征为这两类学校在不知道怎么开展(P=0.000<0.01),多此一举,完全没有必要(P=0.000<0.01)存在明显差异。结果分析表明,耕读教育认知或缺、教育部门统一规划或缺及教学压力大等原因综合导致学校耕读教育认识缺位。

2.1.2学校耕读教育实践存困境。新时代开展耕读教育,不仅可以作为净化人的心灵、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手段,还可以作用乡村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因此必须在明晰耕读教育传统价值的基础上,为新时代学校耕读教育实践开辟新路径。根据调查结果,开展耕读教育的学校与没有开展耕读教育的学校在专业教师(P=0.000<0.01)、固定的课时(P=0.000<0.01)、专门的教材(P=0.003<0.01)、完备的耕读教育课程体系(P=0.006<0.01)、丰富的耕读校园文化建设(P=0.001<0.01)、充足的耕读教育保障(P=0.003<0.01)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表明耕读教育系列条件(如教师、教材、校外实践基地)是学校开展耕读教育实践的关键。反观现实,开展过耕读教育的学校中有专业的教师的占比42.31%、有固定的课时的占比50.00%、有专门的教材的占比30.77%、有完备的耕读教育课程体系的占比26.92%、有丰富的耕读校园文化建设的占比38.46%、有充足的耕读教育保障的占比30.77%。在没有开展耕读教育的学校有33.33%是因为缺失耕读教育系列条件(如教师、教材、校外实践基地),这表明条件保障的或缺是学校耕读教育实践存在困境的重要原因。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