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NKI文献计量学的韭菜迟眼蕈蚊研究动态分析
作者: 杨利娟 高苇 徐磊 张晓倩 张春祥 王勇
摘要 为把握2009—2019年间我国韭菜迟眼蕈蚊的研究动态、研究热点及发展方向,选择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韭菜迟眼蕈蚊相关研究的发文量、引用频次、发表刊物、作者、研究机构、研究内容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9—2019年间国内40个研究机构的40位作者在38个刊物上发表了635篇相关期刊论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总数为156篇;发文量和被引频次最高的研究机构为山东农业大学,高发文量的作者多来自该研究机构,发文量最高的核心期刊为《中国蔬菜》;研究内容涵盖韭菜迟眼蕈蚊发生规律、防治技术、生理生化等研究,以此来探索安全高效的迟眼蕈蚊防治技术。
关键词 韭菜迟眼蕈蚊;文献计量学;中国知网;研究动态
中图分类号 S-0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03-0237-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03.062
Research Dynamics on the Bradysia odoriphaga Based on Bibliometric Approach in CNKI Database
YANG Li-juan1, GAO Wei1, XU Lei2 et al
(1.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Tianj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Tianjin 300381;2. Zhijia (Tianj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Tianjin 300000)
Abstract To understand the research status, focus and trend of Bradysia odoriphaga in China in 2009-2019, articles published in CNKI database were researched by bibliometric approach.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635 articles published on 38 journals by 40 authors of 40 institutions were found from CNKI database. Among them, 156 articles were published on core journals.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d the most publications and citations among domestic institutes, and most of authors came from this institute. China Vegetables had the most publications. The research topics of this field involved the occurrence regularity, control technology,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The present research results will guide future researches for safe and efficient methods to control Bradysia odoriphaga.
Key words Bradysia odoriphaga;Bibliometric;CNKI;Research dynamics
基金项目 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19ZXBTSN00210);天津市北辰区科技创新专项项目(2019-NYKJ-05);宝坻区农业科技计划项目(201904)。
作者简介 杨利娟(1988—),女,河南信阳人,助理研究员,博士,从事种苗病害检测及处理技术研究。通信作者,研究员,硕士,从事植物病理学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5-18
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幼虫俗称韭蛆,属双翅目,长角亚目,蕈蚊总科,眼蕈蚊科,迟眼蕈蚊属[1]。该虫取食范围广,严重危害韭菜等多种蔬菜的地下嫩茎、主根、地面附近的皮下组织等,尤以韭菜受害最为严重,被害率一般在20%~30%,严重地块高达60%,常造成改种[2]。把握韭菜迟眼蕈蚊的研究动态对其高效安全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献计量学基于文献事实,揭示新理论发展的方向和解决的问题,有利于促使新理论的萌芽和发展,促进学科内容的发展,是求真科学精神的体现[3]。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开展文献分析,从多角度、多方面揭示学科布局、整体科研实力和学科优势,更加全面了解目前韭菜迟眼蕈蚊的研究动态,对把握该领域发展趋势具有重要作用。在植物保护领域,已有采用该方法研究外来入侵生物、农药、病虫害等的报道[4-7]。在韭菜病虫害研究中,鲜见以文献计量学来研究2009—2019年韭菜迟眼蕈蚊的报道。为了更好地了解近11年国内韭菜迟眼蕈蚊的研究动态,为初步介入该领域的农业从业者和研究者开展合作交流提供参考数据,笔者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分析了国内CNKI收录2009—2019年间所有文献,对文献分布年度、引用频次、研究国家、研究作者、研究机构、来源期刊等进行统计分析,旨在从科研文献产出上反映近11年国内的韭菜迟眼蕈蚊研究动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以CNKI数据库为检索来源,作为该研究的基础数据,该数据库收录了大量国内研究论文,是进行文献计量的可靠数据来源。
1.2 试验方法
在CNKI数据库中分别用检索主题词为“韭菜迟眼蕈蚊”或“韭蛆”或“韭菜根蛆”或“韭菜地蛆”等进行检索。检索年限为2009—2019年,利用Excel统计相关数据信息,对相关文献发文分布年度、发文量及引用频次、作者、研究机构、来源期刊等进行了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文情况与分析
在 CNKI 数据库中,按照主题检索词检索,通过筛选,在 CNKI 的5个数据库中共筛选出2009—2019年发表的关于韭菜迟眼蕈蚊的研究报道共计763篇(表1)。其中,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收录韭菜迟眼蕈蚊相关文献635篇,占总发表文献的83.22%;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报纸全文和学术辑刊发文分别为 43、18、65和2篇。关于2009—2019年逐年发文量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2009—2019年间在 CNKI 的文献总库、学术期刊总库和核心期刊总库中检索到的韭菜迟眼蕈蚊研究均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2016和2017年达到高峰期。从635篇期刊论文中筛选出核心期刊论文156篇,仅占期刊论文的 24.57%。
2.2 被引频次分析
在CNKI数据库检索到的763篇文献
中,单篇论文被引频次≥30次的文献共有11篇(表2)。单
篇论文被引频次排名前2名的研究机构均为山东农业大学,
分别来自慕卫团队和薛明团队,其引用频次分别为54和52次,这2个团队研究的内容均为噻虫胺等新烟碱类杀虫剂对韭菜迟眼蕈蚊的毒力研究;单篇论文被引频次≥30次的11篇文献中,中国农业大学秦玉川研究团队的论文占2篇,总被引频次为74次,占11篇文献总被引频次的17.87%;被引频次≥30次的文献主要来自9种期刊,其中《植物保护学报》发表论文数量最多,为3篇,总被引频次为150次,占11篇文献总被引频次的36.23%;除《农业灾害研究》和《安徽农学通报》外,其余7种期刊均为核心期刊,核心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占11篇文献总被引频次的84.30%。根据文献被引频次可见,发文于核心期刊论文的被引频次有优势地位。
2.3 发表刊物分析
在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检索到的关于韭菜迟眼蕈蚊的635篇论文涵盖的期刊总数为38个,其中发表论文量≥20篇的期刊有6个,总发文量为158篇,占期刊总发文量的24.88%;发表论文量10~19篇的期刊有15个,占期刊量的39.47%;发表论文量5~9篇的期刊有14个,占36.84%;发表论文量≤4篇的期刊有3个,占期刊量的7.89%。其中《农药市场信息》发文量最多,为36篇,其次为《农民致富之友》《中国蔬菜》《长江蔬菜》《应用昆虫学报》和《山东农业科学》。此外,共检索出韭菜迟眼蕈蚊相关文献的核心期刊25个,共发表论文156篇。针对这25个核心期刊分析,有12种期刊分别发表1 篇论文,发文量2~9篇的期刊有7种,发文量≥10的期刊有6个,发文量≥20篇的期刊有2个。在核心期刊中发文量位居首位的是 《中国蔬菜》,其发文量为29篇(表3、图2)。
2.4 研究作者分析
在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检索到的关于韭菜迟眼蕈蚊的发文作者40人次,其中发文量≥10篇的作者有7人,共来自4个研究机构,分别为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和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者发文量分析显示发文量≥20篇的作者有3人,即发文量位居前3位的作者分别为于毅、周仙红和庄乾营,这3人的发文量分别为30、25和22篇,均来自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发文量10~19篇的作者有4人,占发文作者的10.0%;发文量5~9篇的作者有33人,占发文作者的82.5%(图3)。
2.5 研究机构情况与分析
在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检索到的关于韭菜迟眼蕈蚊的研究40个(图4),发文量≥10篇的单位有7个,按发文量高低依次排序为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长江大学和河北农业大学。其中,发文量排名前2位的山东农业大学和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发文量均超过30篇,这2个研究机构的发文量占期刊总发文量的10.4%;发文量10~19篇的研究机构有5个,占总研究机构数量的12.5%;发文量5~9篇的研究机构有17个,占总研究机构数量的42.5%;发文量3和4篇的研究机构分别有4和12个,分别占总研究机构数量的10.0%和30.0%。
2.6 研究内容分析
在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搜索到的156篇核心期刊论文中,与韭菜迟眼蕈蚊发生规律及防治相关的核心期刊论文有89篇,占核心期刊总论文的57.05%;生理生化研究占19.23%,其余文献占23.72%。在韭菜迟眼蕈蚊发生规律及防治相关研究中,介绍化学防治的研究文献有37篇,占核心期刊论文的23.72%,主要是利用新烟碱类杀虫剂、有机磷类杀虫剂毒死蜱、辛硫磷等化学药剂防治;介绍生物防治的研究文献有21篇,占核心期刊论文的13.46%,主要内容为利用病原线虫、生防菌、剑毛帕厉螨、瘦弱秽蝇等防治;介绍物理防治的核心期刊文献有8篇,占核心期刊论文的5.13%,主要为利用日晒高温覆膜技术和粘虫板防治。我国在韭菜迟眼蕈蚊生理生化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温度、湿度、寄主植物类别、生防菌剂等对韭菜迟眼蕈蚊生长发育、繁殖及代谢的影响(图5)。
3 结论与讨论
从统计数据看,2009—2019年间,CNKI数据库中韭菜迟眼蕈蚊发文量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2016和2017年达到高峰期,这与2013年启动公益性(农业)行业科技专项“作物根蛆类害虫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密不可分。由此可见,对韭菜迟眼蕈蚊研究的关注度除了与其发生危害的程度有关外,国家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