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爆火!打“飞的”还要多久?
作者: 沈磊
什么是低空经济?
按照业内共识,所谓“低空经济”是指在垂直高度1000米以下、根据实际需要延伸至不超过3000米的低空空域范围内,以垂直起降型飞机和无人驾驶航空器为载体,以载人、载货及其他作业等多场景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业态。
根据战略咨询公司罗兰贝格的数据,按飞行器飞行高度划分,可分为超低空(100米以下,主要包括消费级无人机,即时物流、城市管理无人机)、低空中层(100—1000米,主要包括快递物流无人机)和低空上层(1000—3000米,主要包括载人飞行器)三个部分。
6万亿的“蓝海”
根据《国家立体交通网络规划纲要》,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超5000亿元,随着下游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未来有望继续保持增长。到2035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预期超6万亿元,同期,商用和工业级无人机预期达到2600万架,无人机驾驶员也将增长到63万名。

而eVTOL市场又是未来低空经济的重中之重。另外据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50年eVTOL的全球市场规模将达9万亿美元,其中中国潜在市场规模将达到2.1万亿美元。

低空经济产业链拆解
上游:地面设施及空域管理
低空经济产业链条较长。产业链上游主要以地面基础设施与空域管理设施为主;产业链中游主要为航空器制造,其中包括近期火爆的新兴产品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产业链下游主要是各种应用场景,包括无人机巡检/物流/农业,以及最近eVTOL载人。
中信建投研报显示,在上游产业链中,2023年我国通用机场451个,已超过运输机场,但仍不能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要在“扩数量、提质量”上一并下功夫,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显著增加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的通用机场数量。
与此同时,提升通用机场的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优化服务品类,也是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因素。

此外管理保障系统也是低空经济上游产业链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可分为空域管理系统和机场管理系统,空域管理系统是空管人员实际用于管理空中交通运输的信息处理系统,主要由三层构成,即空域管理,空中交通流量、容量管理和空中交通服务。
中游:
eVTOL方兴未艾 无人机较为成熟
产业链中游主要是各种低空经济领域的航空器制造,低空飞行航空器包括各种直升机、固定翼飞行器、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工业无人机、消费无人机、城市治理无人机等,未来将以eVTOL和无人机为主流。
而制造新兴产品eVTOL的各大主机厂更是吸引了舆论的目光。

eVTOL全称为电动垂直起降型飞行器,其分类主要有:多旋翼型、矢量推进型、升力与巡航复合型与单旋翼型。
根据方正证券研报,国内已有eVTOL整机厂商,主要包括已获得eVTOL标准适航证的亿航智能、峰飞科技等,其他还有小鹏汇天、时的科技、沃飞长空、御风未来等企业。
相较于刚起步不就的eVTOL企业,无人机企业已经建立了相对较完整和成熟的产业链条。
无人机产业是发展低空经济的重要产业载体,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由2020年的602亿元增至2022年的1120.3亿元。
据全球最大的企业增长咨询公司frost & sullivan预测,2025年,我国工业无人机市场规模将达到1555亿元,整机制造和服务市场规模将达328亿元,应用场景市场规模将达655亿元。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数据,国内民用无人机市场的头部企业有大疆创新、零度智控、纵横股份、极飞科技等企业。
下游:经济应用层
而低空经济的应用层面,利用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运送人员和货物的先进空中交通(advanced air mobility, AAM)在全球被视为新兴的战略赛道,尤其是对于以湾区为代表的城市群而言,城际和城市空中交通可能会成为未来出行的重要形态。
随着eVTOL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愈发凸显,以各种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的低空经济蓄势待发。
虽然现阶段产业界对eVTOL最主要的应用设想是替代直升机在测绘、消防救援、电力巡线、警用巡查、安防、医疗救护、搜救、海上石油钻井等领域的应用。

载人客运是eVTOL未来的核心发展方向,但在市场成熟前,eVTOL应用首先将在货运物流、城市服务、消防救灾等场景中启动运营,待各项技术成熟、政策完善和市场接受度提高后,大规模进入载客运营。
eVTOL未来核心场景:UAM
对于eVTOL的载人客运,业界目前认为率先最有可能实现的应用场景是UAM(Urban Air Mobility),也即“城市空中交通”。
根据中国无人机产业创新联盟、腾讯研究院、北京艾迪智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联合编写的《2024年中国eVTOL产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6月24日,NASA发布的《城市空中交通空域融合概念和考虑因素》中,将UAM定义为在城市内可以安全、高效运行的载人或无人空中交通运行模式。经过多年发展,基于业界普遍共识,由FAA、NASA和产业界共同提出了现行概念,UAM关注于城市内和周边区域的飞行,典型任务距离不超过75英里/ 121km。
根据罗兰贝格的预测,到2025年全球UAM中投入使用的载客无人机数量有望达到3000架,2050年这一数值有望增至16万架,总飞行里程达到188亿千米(每千米销售额4.787美元)。
摩根士丹利预测,2040年,eVTOL/UAM行业规模可能将达到1.5万亿美元(折合10.87万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市场规模4300亿美元(折合3.12万亿元人民币),占全球市场份额28%。2050年,市场规模达到9.04万亿美元(折合65万亿元人民币),最悲观的预测,市场规模为2.34万亿美元(折合16.96万亿元人民币)。
国内eVTOL整机厂现状
《发展报告》显示,中国的eVTOL/UAM整机发展受到了2016年11月Uber发布《快速驶入按需城市空中交通》白皮书,并引发资本界投资热潮和产业界广泛讨论的影响。
2017年11月13日,吉利汽车集团收购了美国太力公司(Terrafugia),正式进军飞行汽车行业,最终引发了吉利在低空经济和eVTOL领域的一系列布局,比如投资Volocopter、成立合资公司沃珑空泰、启动自研整机项目AE200等。它代表着中国传统行业关注并重资投入进入eVTOL行业,中国eVTOL行业的国际化发展。
峰飞航空科技研发团队在上海成立,开始载人eVTOL的研发,并于2021年完成1亿美元融资。它意义是代表着中国科创公司进入eVTOL领域。吉利和峰飞,后来直接影响了时的、沃兰特等企业,以及资本机构的进入。
截至目前,国内有30家以上企业进入eVTOL整机研发领域。不完全统计,现有15家载人eVTOL整机研发企业完成数千万元以上融资;有15家完成1:1样机下线并投入测试。
2023年10月12日,中国民航局为亿航颁发了全球首个eVTOL航空器型号合格证(TC)。整个过程历时约3年,为后续型号审定和取证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中国eVTOL研发企业和资本机构带来了积极鼓励。
此外,中国民航局在2024年3月22日也为峰飞航空科技研制的V2000CG eVTOL颁发了TC,成为率先取得TC的吨级以上eVTOL无人驾驶航空器,也是中国民航系统颁发的首个无人驾驶吨级eVTOL航空器型号合格证。
除了亿航216、峰飞V2000CG,还有沃飞长空、时的科技等多家公司的多个在研型号也在接受中国民航局的审定。
除了上述企业,还有造车新势力也切入了eVTOL赛道,小鹏旗下的小鹏汇天计划销售可在陆地上以汽车模式行驶、在到达起飞地点从后部分离出eVTOL从而实现飞行的分体式eVTOL。
小鹏汇天的未来目标是实现螺旋桨可折叠收缩于汽车上部的一体式eVTOL的实用化。可在汽车驾驶舱选择陆地行驶和飞行两种驾驶模式。在2024年1月于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科技展上,该公司展示了这一概念机型。
小鹏汇天副总裁仇明全表示,普通eVTOL无法在地面行驶,但我们的机型为“空陆两用”。
中国民航局于2024年3月受理了该机体商业运营所需的型号合格证申请,目前已进入审查阶段。

国内空域管理改革释放活力
我国低空空域过去主要为管制空域。根据国家测绘局国土司的界定,我国空域按高度可划分为深空、中空和低空。深空是万米以上的空域,通常面向火箭发射、商业航天等市场;中空是3000米至10000米的空域,主要为军用航空、传统民用运输航空和部分通用航空的飞行区域(部分时候也可以飞至10000米以上);低空则是3000米以下的区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