蝠临门,福临门

作者: 游北君

蝠临门,福临门0
松石绿地矾红彩云蝠纹葫芦瓶,清乾隆    图/故宫博物院网站

趋吉避凶是世界各地各种不同文化共有的一个现象,在这些文化中,都有一些在生活环境中共存的动物、植物、矿物乃至自然现象,被人们赋予了特定的或是保佑或是吉祥的含义,这些动植物逐渐转化成一种图案或者符号,成为了现在人们所熟知的吉祥图案。到了夏季,蝙蝠又开始频繁现身,但它作为一种现实生活中并不那么受欢迎的生物,又怎么会成为代表“福”的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呢?

趋吉避凶是世界各地各种不同文化共有的一个现象,在这些文化中,都有一些在生活环境中共存的动物、植物、矿物乃至自然现象,被人们赋予了特定的或是保佑或是吉祥的含义,这些动植物逐渐转化成一种图案或者符号,这些图案被刻画在石壁、陶器等器物之上,成为了现在人们所熟知的吉祥图案。

很奇怪的是,蝙蝠这种动物,除了在吉祥装饰图案中是福气的象征外,实际生活里似乎并不太招人喜欢。曹植写过一首《蝙蝠赋》:“吁何奸气,生兹蝙蝠。形殊性诡,每变常式。行不由足,飞不假翼。明伏暗动,尽似鼠形,谓鸟不似二足;为毛飞而含齿。巢不哺鷇,空不乳子。不容毛群,斥逐羽族。下不蹈陆,上不冯木”。这篇赋描述了蝙蝠既不是鸟类,也不是兽类,借由描写蝙蝠的丑陋怪异,来抒发对奸邪小人的怒意。

蝙蝠在北京话里俗称叫“燕么虎”,老北京人的民俗传说里,认为老鼠吃盐吃多了,就会长出翅膀变成蝙蝠,所以有时候在餐馆里听人说,“这菜吃完了要变‘燕么虎’了”,意思就是菜太咸了。从老鼠到蝙蝠,可见现实里的蝙蝠是多么不招人待见。鲁迅先生在《谈蝙蝠》一文里评论道:“蝙蝠虽然也是夜飞的动物,但在中国的名誉却还算好的。这也并非因为他吞食蚊虻,于人们有益,大半倒在他的名目,和‘福’字同音。以这么一副尊容而能写入画图,实在就靠着名字起得好。”

但在古人眼里,蝙蝠似乎也并不全然是负面形象,西晋崔豹的《古今注》记载:“蝙蝠,一名仙鼠,又曰飞鼠。五百岁则色白脑重,集物则头垂,故谓倒挂鼠。食之得仙。”古代人认为蝙蝠活了五百岁会变成白色,吃了可以升仙,东晋葛洪的《抱朴子·内篇》记载这种白蝙蝠“得而阴干末服之,令人寿四万岁”。“八仙”中的张果老,民间传说里,他的前身就是白蝙蝠。蒲松龄有一首《驱蚊歌》,这首诗里写到:“安得蝙蝠满天生,一除毒族安群民”,这是因为一些品种的蝙蝠的食物是蚊虫,所以有时候古人会将蝙蝠食虫引申为扫除奸佞。

蝙蝠纹饰装饰的器物或者蝙蝠造型的文物,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就屡有发现。国家博物馆中收藏了一件商代早期的玉蝙蝠,这件玉蝙蝠高5.6厘米,宽2.5厘米,正面为带冠兽面,以阴刻线刻画,整体造型将蝙蝠展翅欲飞时的动作加以夸张,俯瞰又好像一个双立耳神兽兽面,充满了商代特有的神秘色彩。此后蝙蝠纹虽然时有出现,但一直到明清时期,才成为了一种风尚。此时蝙蝠在民俗中的寓意变得异常丰富,同花卉、鸟兽,山水,人物或者抽象图案一起组成了各种吉祥图案。比如,红色的蝙蝠,谐音“洪福”,鹿和蝙蝠,叫“福禄”,桂花和蝙蝠,寓意“富贵”;蝙蝠环绕寿桃,指“福寿”;蝙蝠、扇子、戟和磐的组合,叫“福善吉庆”;下方是山石和大海,上方有蝙蝠飞舞,叫作“寿山福海”;钟馗前方有蝙蝠飞舞叫做“钟馗引福”;因为蝙蝠倒吊着睡觉,因此人们认为这个造型的寓意是“福倒(到)”……

蝠临门,福临门1
玉蝙蝠饰件,商    图/国家博物馆
蝠临门,福临门2
深蓝色缎平金锁绣福在眼前纹腰圆荷包    图/故宫博物院网站

最有趣的是,不同数量的蝙蝠,甚至都代表着不同的吉祥话。单只蝙蝠多和铜钱作为组合一起出现,寓意“福在眼前”,这种纹饰多出现在建筑物、吉祥花钱和丝织品上,两只蝙蝠一般和团寿纹、寿桃等组成一组图案,寓意为“双蝠捧寿”,这种图案经常作为器物的主题花纹,装饰意味极强并且寓意吉利。故宫收藏有一件掐丝珐琅双蝠捧寿花果纹如意耳蒜头瓶,在器腹上描绘了一对红色的蝙蝠围绕着一个寿字及一对寿桃飞舞,纹饰饱满华丽,色彩鲜明亮丽。此外还有一件极为精美的碧玺雕双蝠鼻烟壶,壶为粉色碧玺雕刻而成,腹部略扁,两侧面凸雕双蝠,蝠口衔双桃及卐字纹绳结,纹饰寓意“福寿万年”。

五只蝙蝠组成的五福捧寿是最为常见的吉祥图案, 《尚书·洪范》记载“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所以五福的含义,即是:长寿、富贵、身体健康、积德行善、没有痛苦遗憾地安详离世。此外,还常见多只蝙蝠围绕一个中心图案,如团寿、寿桃花卉等组合出现的情况。

蝠临门,福临门3
掐丝珐琅双蝠捧寿花果纹如意耳蒜头瓶,清    图/故宫博物院网站
蝠临门,福临门4
碧玺雕双蝠鼻烟壶,清    图/故宫博物院网站

蝙蝠纹在明清各类器物上均大量出现,其中最为精美,艺术成就最高的,则是明清瓷器上的蝙蝠纹饰。

雍正粉彩瓷器中,有一件非常著名粉彩八桃福寿纹盘,这件瓷盘主题纹饰为粉彩桃蝠纹,桃干劲挺,树叶娇艳,桃实娇嫩欲滴,几只蝙蝠姿态轻盈秀美,艺术造诣极高,被认为是雍正御窑艺术成就的代表之一。

蝠临门,福临门5
粉彩描金五福捧寿纹扁壶,清乾隆    图/故宫博物院网站

乾隆时期红绿彩螭蝠纹葫芦瓶风格则与雍正时期完全不同,此瓶呈宝葫芦形,瓶内施松石绿釉,外壁松石绿地矾红彩云蝠纹装饰。矾红彩单方栏内署矾红彩篆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葫芦谐音“福禄”,在古代因为瓜藤绵延和腹内多籽的特点,被赋予多子多孙和子孙延绵不绝的含义,葫芦又是神话传说中仿制不老仙丹的容器,寓意长寿,因此葫芦瓶又被称为“大吉瓶”,红色蝙蝠纹寓意“洪福齐天”的含义,这件瓶子,就蕴含着五福中福寿康宁的含义,可谓是非常的吉利。

此外,清代最出名的红彩蝙蝠纹应该是同治时期御窑厂专门为同治皇帝大婚及慈禧太后大寿烧制的系列瓷器。同治黄地红彩百福盘是同治十一年(1872年)同治皇帝大婚用瓷,为了凸显皇家喜庆气象,这件瓷器通体明黄,外饰粉彩花卉图案,盘内绘红彩百福图,象征着福寿延年,非常符合皇帝大婚喜庆的气氛。慈禧太后万寿用瓷中有一件精美的黄地红蝠金彩团寿字纹盘,盘子外壁白釉地上均匀分布3枝粉彩折枝花纹,盘内淡黄釉地上以金彩书写29个团“寿”字,空白处点缀24个矾红彩描金蝙蝠和12个蓝料彩描金“卍”字,蝠眼以黑彩涂点。这套图案寓意万福万寿,正是慈禧太后喜爱的吉祥题材。此外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件黄地粉彩五蝠捧寿字盖碗,这件盖碗盖里施白釉。盖面和腹壁外均施黄釉为地,均匀分布4组五福捧寿纹,图案空间上下各绘4组折枝桃,每组空间绘4个结带“卍”字。造型规整,釉面莹润亮泽,纹饰排列疏密有致,纤巧美观。

蝠临门,福临门6
黄地红蝠金彩团寿字纹盘, 慈禧太后万寿用瓷   图/故宫博物院网站
蝠临门,福临门7
粉彩八桃福寿纹盘,清雍正    图/北京艺术博物馆

蝙蝠除了作为瓷器、珐琅器,家具,丝织品上的纹饰之外,独立造型主要出现在玩器和首饰上,清宫蝙蝠造型的首饰中,有一件金镶珊瑚桃蝠双喜簪极为精美,这件发簪以黄金累丝做蝙蝠型,下抓一金寿桃,边缘做点翠,蝙蝠身体以珍珠镶嵌而成,以珊瑚镶为眼睛,翅膀及寿桃上镶嵌红蓝宝,整件发簪造型精巧,装饰华丽,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至于建筑上的蝙蝠纹饰,就不得不提到恭王府花园了,恭王府花园中的建筑中,运用了大量的蝙蝠纹样。回廊中苏式彩画上多有五福捧寿图、天降鸿福图(五只蝙蝠围绕云气)、四面来福图(四只不同方向飞来的蝙蝠)等吉祥图案,上下椽头部分也装饰有蝙蝠纹样,梁枋上也描绘飞翔的蝙蝠形象,甚至园中水池、假山以及部分建筑都被修剪成蝙蝠形状,即“蝠池”“蝠山”和“蝠厅”,甚至蝠池周围还种满了榆树,当榆钱儿每年掉落到蝠池中时,也是一种吉祥的寓意——“福钱”满盈。据传说,花园各处蝙蝠造型中的“福”,有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加上滴翠岩秘云洞中的康熙御笔“福”字碑,则正好为一万个福字,因此又被叫作“万福园”。这个说法的真伪暂时无从可考,但恭王府花园的确可以称得上遍地都是“福”。

蝠临门,福临门8
恭王府“蝠池”    图/恭王府博物馆

蝙蝠纹饰的诸多组合,体现了人们对于富贵康宁,吉祥如意,多子多福,家庭和睦等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凝结了国人对生命与生活的思考,这种思想从上古萌发,绵延了数千年,依旧影响着现代人的审美与生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