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任平生
作者: 仲富兰
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导。华东师范大学“非遗”与传统文化应用与传承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
前几天听到一个词——“雨豁挡”,不明就里的人千万别把“雨豁挡”理解成汽车上的雨刮器什么的,它的意思是趁着停雨的间隙,赶紧外出去办点什么,对于老人就是外出走走,活动活动身子骨。当然防滑是必须的,最好备把伞,谚云:“晴带雨伞,饱带干粮”嘛。无论怎么说,“雨豁挡”这个词一下子引起了我的兴趣。
上海方言俚语中说“豁”字的词条倒是不少,未见对“雨豁挡”的解释;去看苏州大学方言专家柯继承先生在《苏州日报》上的方言专栏,也没有查到。可见江南地区的方言也会存在一些差异,“雨豁挡”并不是一个广泛被记录或熟知的方言词汇,作家叶至善回忆他的父亲叶圣陶的文章——《父亲长长的一生》,叶至善回忆小时候他父亲的老友“长胡子公公”“趁一个雨豁挡,公公带我去大卫弄的金鱼池,买了十来尾四寸来长的草鱼……”他用了一个“雨豁挡”;在另一篇苏州农业报道里,记者说,江南的农人年复一年,麦子熟时正值江南雨季,农人很注意天气预报,一有天放晴的合适机会就去田里抢收或抢种,就叫“抢雨豁挡”。由此可见,“雨豁挡”肯定是苏州地区的一个方言词。
只是这个词为什么将“不失时机”与“豁”字连在一起,也是颇费思量的。“豁”这个字在古汉语中有好几个读音,既可做名词,也可做动词;这个字是左右结构,一个“害”和一个“谷”构成,《说文解字》也有将谷在左,害在右的,细细琢磨,很有意思。在上海方言里带有“豁”字的方言俚语如“豁翎子”,有暗示的意思。有些话在双方不便当场明说的情况下,就需要“豁翎子”,接下来就是考验双方默契的时候了,如果对方没接住翎子,“豁翎子”也没用。
上海话里还有“豁胖”,说的是打肿脸充胖子、装腔作势、牛皮哄哄的样子。还有“豁边”,这个词与另一个词“穿帮”异曲同工,与现在通行的词来对应,就是“露馅了,暴露了”;“豁边”的另一层意思是指意料外的事,比如听天气预报说明天阴转晴,再看看现在窗外天气干爽凉快,也就早早睡下,不料第二天大风大雨,哪来个晴?很显然,天气预报“豁边”了,这里不能说是“穿帮”了。
与“豁”搭界的词,上海方言里还有“豁上”一词,我喜欢这个词,但是讨厌“掼浪头”。这个“豁”,有点意思了,也许更接近“豁”字本义:紧要关头,不顾一切,放手一搏,做最后的努力。字义上的意思,撕破谷,使谷开裂,那么一旦开裂,就会开朗,汉语有个成语叫:豁然开朗。有时处于窘境,真的“豁上”了,意境就不一样了,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也。
江南农人趁着梅雨季节间隙抢收,这种“抢雨豁挡”,也是很有智慧和力量的不误农时。趁着这雨天的间隙,赶紧出去走走,倘若多经历一些“雨豁挡”,可以增进人生的定力——无惧,就像宋代大文豪苏轼说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