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技术吸收能力与绿色创新绩效
作者: 王岚 李男[摘要]伴随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不断发展,数字经济日益成为推动绿色创新发展的新动能。基于2012—2022年我国27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及技术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绿色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技术吸收能力在数字经济与绿色创新绩效间发挥正向调节效应。数字经济对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在东部地区城市与中心城市中更强。数字经济对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基于技术吸收能力的双重门槛效应,即伴随技术吸收能力的提升,数字经济对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呈边际递增的非线性特征。基于此,提出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数字经济与技术吸收能力协同发展体系、差异化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助推绿色创新绩效提升。
[关键词]数字经济;技术吸收能力;绿色创新绩效;空间杜宾模型
一、 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严重资源与环境约束、能源消耗加剧等问题,亟需转换发展模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环节”1,为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重要战略指引。绿色创新绩效作为反映地区绿色低碳转型、环境改善质量及资源可持续的重要指标,提升其水平可有效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间的关系,助力经济转型发展[1]。但就实际情况而言,我国现阶段仍面临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产业间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低下等问题[2],这会抑制绿色创新绩效提升。基于此,如何有效强化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要素流动,以提升绿色创新绩效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数字经济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下形成的新经济形态,亦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后的主要经济形态,可与技术、劳动力、土地等传统要素实现协同创新,提升社会经济活动效率与创新发展水平,为地区低碳转型与绿色创新发展赋能。同时,数字经济天然具有环境友好属性,其带来的技术革新可畅通信息传递与交流途径[3],推动经济结构转型。这与绿色创新发展理念存在高度一致性,有利于绿色创新绩效提升。一方面,数字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各类要素资源配置效率,打破区域间、行业间、产业间信息壁垒,提升产业间技术与知识传递速度,可有效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并激发地区创新潜能[4],为绿色创新绩效提升创造良好环境。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发展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信息技术,拓宽数字化服务范围,带动地区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为绿色创新绩效提升奠定扎实基础。不可忽略的是,数字经济发展必然催生新型数字技术与设备,而地方经济体若想充分利用数字经济发展红利促进绿色创新绩效提升,还须依托高效率的技术成果转化能力,即技术吸收能力。伴随技术吸收能力不断提高,地区吸收与转化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新型数字技术效果日益提升,有利于形成更多创新成果[5],促进地区绿色创新发展。因此,在探讨数字经济与绿色创新绩效的关系时还须考虑技术吸收能力在两者间发挥的作用。
与本文高度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数字经济与绿色创新发展的相关研究。部分学者认为数字经济对绿色创新具有促进作用。鲍鹏程[6]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有利于城市绿色创新水平提升,且这一促进作用在大型城市和东部地区城市更显著。吕德胜等[7]研究指出,数字经济对绿色创新“增量提质”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异质性环境关注在两者间发挥中介作用。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数字经济对绿色创新具有非线性影响。王海等[8]认为,数字经济对区域绿色创新具有“U”形非线性影响,且数字经济主要通过缓解融资约束与提高政府环保重视度两渠道影响绿色创新。有关数字经济对绿色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李小明等[9]发现数字经济可通过提高绿色创新意愿间接促进绿色创新绩效提升。另一方面,技术吸收能力与创新发展的相关研究。章志华等[10]研究发现,OFDI逆向技术溢出可显著促进绿色创新水平提升,但这一过程受母国技术吸收能力影响。李江等[11]认为,创新主体技术吸收能力提高有利于自身开展自主式创新,并可以增强技术溢出效应,推动同行业企业展开模仿式创新,从而整体提升区域创新发展水平。
既有研究多集中探讨数字经济、技术吸收能力对绿色发展的直接影响或机制,而较少探讨数字经济对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效应以及技术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在既有研究基础上,本文重点考察数字经济、技术吸收能力与绿色创新绩效间的内在联系。相较于既有文献,本研究首先将数字经济与绿色创新绩效置于统一研究框架,系统分析数字经济对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其次,借助调节效应分析与门槛估计方法,实证检验技术吸收能力在数字经济与绿色创新绩效间的作用与机制;最后,将研究视角下沉至27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从城市层面出发探讨数字经济对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以期为赋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加速推动地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二、 研究假设
1. 数字经济对绿色创新绩效的直接影响
数字经济以数据要素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化信息网络平台为载体,可从畅通资金渠道、改善监管效能两方面影响绿色创新绩效。通常而言,产业在开展绿色创新活动时往往会面临融资约束[12],这极易引发要素配置失衡、成果转化效率低下等系列问题,不利于绿色创新绩效提升。数字经济发展可有效提升传统金融机构数字化水平,推动数字金融发展,以增强金融资源配置力度与精准度,解决地区产业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资金供求失衡问题,赋能绿色创新绩效提升。一方面,数字经济发展可有效带动金融产业数字化转型,拓宽金融产品与服务惠及范围,畅通资金资源向高边际产出和较低边际成本的创新主体流动的渠道,为地区绿色创新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赋能绿色创新绩效提升。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发展依托新型数字信息技术可有效打破地区产业间信息壁垒,有利于各类资源高效配置,改善区域绿色创新资源供给不均衡问题,以提升企业绿色创新抗风险能力,助力绿色创新绩效提升。
改善监管效能可有效优化绿色创新环境,赋能绿色创新绩效提升。数字经济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数字信息技术探寻创新领域“政策真空”漏洞,可有效优化地方各相关部门监管效能[13],改善地方创新主体创新环境,赋能绿色创新绩效提升。同时,数字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可有效提升政府数字治理水平,打破政府部门间行政壁垒,促使政务数据公开透明,助力政府监管效能改善,为地区绿色创新发展提供良好政策环境。基于以上理论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数字经济对绿色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2. 技术吸收能力的调节效应
技术吸收能力这一概念最早源自技术创新,主要指的是产业对于最新技术的研发、开拓以及使用的能力[14]。地区产业通过引进高新设备、操作系统等软硬件及高质量科研人才,提升技术吸收能力。这可有效释放数字经济发展红利,从而形成完善的跨产业协同创新机制,提高地区绿色创新水平,强化数字经济对绿色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一方面,随着地区技术吸收能力的提高,数字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新型数字信息技术可更高效地被地区创新主体吸收转化,进而提升绿色创新成果转化速度,增强数字经济对绿色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引进外部技术以及研究最新产品等方式提升技术吸收能力,可有效降低研发成本、加速创新发展进程[15],为绿色创新绩效提升赋能。从这一角度看,技术吸收能力无疑可强化数字经济对绿色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此外,技术吸收能力还会衍生出“竞争效应”,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当地区拥有较强技术吸收能力时,各行业、产业可持续吸收数字经济带来的技术溢出与红利,进而快速完成技术壁垒突破,推动绿色技术研发与创新,提升绿色创新绩效。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技术吸收能力在数字经济与绿色创新绩效间发挥正向调节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技术吸收能力在数字经济与绿色创新绩效间可能发挥正向调节作用,但不可忽略的是,不同地区技术吸收能力存在差异。对于技术吸收能力较强地区,其技术创新与绿色研发能力更强,在面对数字经济带来的技术溢出时可发挥其技术成果转化能力,为地区创新提供有力支持。与此同时,技术吸收能力较强地区可积极应对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通过快速形成创新成果成功规避技术创新风险[16],强化数字经济对绿色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可见,技术吸收能力越强,数字经济对绿色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越强,即数字经济对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可能存在基于技术吸收能力的门槛效应。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数字经济对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基于技术吸收能力的门槛效应。
三、 研究设计
1. 变量定义
(1)实验变量:数字经济([DIG])。当前学术界有关数字经济的测度方式较多,且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徐维祥和周建平[17]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创新能力、数字产业发展及数字普惠金融四个维度构设评价指标体系测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文章在此基础上参考《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3年)》中的“四化”框架1,增加产业数字化发展维度,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化发展、产业数字化发展、数字创新能力及数字金融水平五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借鉴熵值法对各指标权重进行测度,具体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被解释变量:绿色创新绩效([GIP])。通常而言,绿色创新绩效主要是指实现节能环保且具备一定创新性的相关生产活动,涵盖多个维度,仅用单一指标难以有效度量绿色创新绩效。本文参鉴闫华飞等[18]的研究思路,立足于经济、生态、社会三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衡量绿色创新绩效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借助熵权法对各指标进行赋权,之后利用线性加权法得出绿色创新绩效综合水平,具体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3)调节变量:技术吸收能力([ABS])。使用各地区每年累计的专利授权数量表示,主要涵盖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三类。
(4)控制变量:经济发展水平([PGDP]),经济发展不仅可以有效激活地方市场活力,还可为绿色创新活动开展提供经济基础。该指标以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衡量。对外开放([OPEN]),开放的政策环境有利于地区引进国外高水平技术、外商投资、高素质人才等创新资源,以推动绿色创新绩效提升。该指标以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占GDP比重表征。人力资本水平([HC]),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对于改善绿色生产工艺、优化生产设备和管理制度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可以赋能绿色创新绩效提升。该指标以各地区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人数占地区年底总人口的比重表征。产业结构([STR]),通常而言,第三产业污染排放水平低于第一、二产业,对实现绿色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可以为绿色创新绩效提升提供有利条件。该指标以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衡量。
2. 模型设定
根据前文理论分析,数字经济对绿色创新绩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为更好地分析数字经济、技术吸收能力与绿色创新绩效间的关系,本文分两步构设面板回归模型。
第一,在不加入技术吸收能力变量的情况下,主要考虑数字经济与绿色创新绩效两个关键变量,以便更清晰地分析两者间的影响效应,建立基准回归模型如下所示:
[GICit=α+β1DIGit+kj=2βjXit+μi+γt+εit] (1)
式(1)中,[DIGit]为本文核心解释变量,指代地区[i]在时期[t]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GICit]表示绿色创新绩效;[Xit]表示一系列控制变量合集;[μi]与[γt]依次为个体固定效应与时间固定效应;[εit]指代残差项。
第二,加入技术吸收能力变量,以检验其调节效应。按照前文理论分析,技术吸收能力作为影响数字经济发展成效的重要因素,可正向调节数字经济对绿色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构建如下模型:
[GIPit=α+β1DIGit+β2ABSit+β3DIGit×ABSit+kj=4βjXit+μi+γt+εit] (2)
[GIPit=α+β1DIGit+β2ABSit+β3ABS2it+β4DIGit×ABSit+β5DIGit×ABS2it+kj=6βjXit+μi+γt+εit] (3)
本文将数字经济与技术吸收能力的交互项[DIGit×ABSit],纳入模型(2)以检验技术吸收能力在数字经济与绿色创新绩效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按照上文理论分析,技术吸收能力对数字经济与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可能存在多种影响,为进一步检验技术吸收能力的调节机制,本文在模型(3)中加入数字经济与技术吸收能力平方项的交互项[DIGit×ABS2it],以验证技术吸收能力的非线性调节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