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技术创新与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

作者: 金星 郭谊

[摘要]伴随数字技术应用逐渐深化,数字经济发展已然成为提升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的“新赛道”。基于2011—2020年中国制造业产业链数据,利用动态面板模型、中介效应模型与门槛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经济、技术创新与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有直接促进作用,且这种作用在不同生产要素密集类型的产业链中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技术密集型产业链>资本密集型产业链>劳动密集型产业链;技术创新在数字经济与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技术创新对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存在基于数字经济的单一门槛效应,跨过门槛值后,技术创新对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的促进作用有所增强。据此,提出加快制造业产业链数字化转型进程,构建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共同体,以期为政府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数字经济;技术创新;产业链自主可控;门槛效应;中介效应

一、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持续推进对外开放,一般制造业基本全部放开。借助劳动力成本优势与资源优势,我国制造业全面参与国际分工,并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然而,逆全球化浪潮加剧等问题使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不断对我国制造业实施打压封锁。与此同时,制造业部分领域内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缺失导致制造业产业链控制权面临丧失风险。在此背景下,我国高度重视制造业产业链安全稳定问题,并强调要提升制造业产业链强度与韧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维护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国家安全能力1。可见,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快强化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对于巩固实体经济根基、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伴随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逐渐深化,传统封闭式制造业生产流程与业态发生深刻变革,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形式随之转变,形成具备高度融合特性的“数字经济”形态。与传统经济相比,数字经济突破了地域限制,在实现经济集约增长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优势明显。据《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2年)》公布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47个主要国家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为38.1万亿美元,同比名义增长15.6%。其中,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7.1万美元亿元,占本国GDP比重高达39.8%2。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要“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3。在这一态势下,数字经济发展已然成为提升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的“新赛道”。

本质上看,提升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的核心逻辑在于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破除因要素市场化低、基础创新能力不足所导致的产业链不稳定问题。这一过程中,培育技术创新能力是关键所在。只有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才能真正意义上获得对制造业产业链关键环节与发展方向的掌控能力。国家政策文件多次强调,要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在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企业技术创新环境发生了改变。借助各类数字技术,各类制造业企业得以高效提升劳动力素质、协调内部资源,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进而带动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提升。由此,本文以数字经济发展为切入点,分析其对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的直接影响,并考察技术创新在两者之间的中介效应,具有一定现实价值。

二、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1. 文献回顾

伴随数字经济近年来的飞速发展,众多学者就数字经济与产业链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Mulligan[1]指出,数字经济加速了产业链模块化分工,降低产业链分工环节的协调成本及交易成本,进而为全球产业链重构赋能。杨梦洁[2]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的高渗透、高价值、高技术等特征能够深化城乡产业分工,促进城乡产业链融合发展。王磊等[3]以高技术制造业产业链为研究对象,发现数字经济有利于提升高技术制造业产业链国产化水平和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陈晓东等[4]指出,数字经济时代下的新要素、新模式强化了产业链韧性,有助于提高其风险抵御及恢复能力。

关于技术创新与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提升之间的关系,学者们一致认同技术创新是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提升的重要引擎,且相关研究多侧重于理论分析。范旭等[5]以光纤产业为研究对象,指出技术创新是提高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的关键路径,政府应为企业提供差异化干预策略,促使其实现技术赶超。姜江[6]研究指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基础研究能力不足、高水平创新型企业数量较少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未来应以关键核心技术为突破点,补齐产业链短板。白雪洁等[7]研究指出,未来应构建能发挥创新驱动“定力”的重点产业核心技术体系,提高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

综上,既有文献多侧重于分析数字经济与产业链之间的关系,缺乏具化到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的细分研究,关于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自主可控能力关系的探讨更是极为少见。围绕技术创新与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关系的研究则主要从宏观角度出发,并未对制造业产业链进行定向分析。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本文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拓展。第一,以制造业为研究对象,用进口中间投入品国内市场供给率测度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并分析数字经济对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的直接影响效应;第二,将数字经济、技术创新与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三者纳入统一框架,以技术创新为中介变量,研究其在数字经济与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之间的中介效应;第三,以数字经济为门槛变量,探讨技术创新对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的异质性影响。

2. 研究假设

数字经济对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具有直接推动作用,可通过提升产业链配套服务水平,建构产业链竞争优势两种机制来实现推动作用。

第一,提升产业链配套服务水平,促进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数字经济重要特征之一是数据要素逐渐成为关键性生产要素。数据要素与产业之间的渗透融合实现了制造业产业链配套服务水平升级[8]。一方面,数据要素产业化进程中会涌现出大批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链上企业能够借助这些基础设施完成数据采集与分析,从而在整体层面上提升产业链控制能力。另一方面,数据要素产业化会催生出一系列的数字化软件服务,为制造业产业链企业提供信息跨时空流动的技术支持,进一步激发产业链主体对外服务创新能力,提高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

第二,建立产业链竞争优势,促进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塑造竞争新优势是彻底打破低端锁定,实现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的关键路径[9]。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内涵之一便是产业数字化。而产业数字化核心在于通过生产、经营等环节的数字化转型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促使产业绿色、智能、服务化发展。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会产生大量数据,并营造丰富应用场景。以智能制造为突破点,加快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平台在制造业产业链中的布局能够促进工序协同,提升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建立产业链竞争优势,进而提升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如下:

假设1: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提升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

技术创新能力是保障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的重要依托。产业链失控、关键环节被“卡脖子”的根本性原因之一在于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话语权缺失。数字经济发展有助于强化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间接推动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提升。第一,数字经济可通过加速数字技术在创新活动中的应用渗透优化创新流程,降低创新成本[10]。诸如数字仿真、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应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制造业企业创新活动环境限制。基于数字技术的模拟场景使得部分传统研发过程中的“现实试错”环节得以虚拟化,从而有效降低创新试错成本。与此同时,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加持下,研发人员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模式得以有效优化,进一步提高技术创新效能,赋能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提升。第二,数字经济提升了企业数据获取及分析能力,能够降低其技术创新潜在风险[11]。数字经济时代下,借助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等技术,企业对制造业产业链上下游客户需求的了解更加精准,有助于针对性开展创新活动,降低创新方向偏差带来的潜在损失,提高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第三,数字经济能够提升制造业企业技术吸收能力,助力其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数字经济时代下,企业获取创新知识的渠道大幅延伸,有助于其积累隐性知识,提高技术吸收能力。强大的技术吸收能力可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带动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提升。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如下:

假设2:数字经济可通过加速技术创新提升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

技术创新对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的推动作用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受社会经济发展所影响的。数字经济时代下,技术创新与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之间的关系可能表现为边际递增特点。当数字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时,制造业产业链中的多数企业正处于数字化转型阶段,数字技术在创新活动中的应用更多处于一种尝试探索阶段,对技术创新活动的推动效应并不会及时体现[12]。并且,企业用于数字化转型的资金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挤压技术创新投入。这一情形下,技术创新对于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的促进作用将被抑制。当数字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时,数字技术与制造业企业创新活动融合深度进一步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效应逐渐显现。与此同时,数字经济所衍生的大量数字交互平台还会加速技术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进而放大技术创新对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的推动效应。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如下:

假设3:技术创新对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的促进作用受数字经济发展门槛效应的影响,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技术创新对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

三、 研究设计

1. 模型设定

(1)动态面板模型

为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的直接影响,本文参考刘赛红等[13]的研究构建如下计量模型:

[Indei,t=α0+α1Digi,t+jαjXj,i,t+λi+ςi,t] (1)

式(1)中,[i]表示制造业产业链,[t]表示年份,[j]表示控制变量个数,[Inde]反映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α]为常数项,[Dig]代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λ]反映个体效应;[ς]为随机误差项。[X]为控制变量,包括对外开放水平研发强度、行业贸易自由化水平和外商直接投资水平。另外,考虑到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发展在时间上具有延续性,本文在式(1)基础上引入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发展的一阶滞后项,具体动态面板模型设定如下:

[Indei,t=α0+α1Digi,t+α2Indei,t-1+jαjXj,i,t+λi+ςi,t]  (2)

其中,[Indei,t-1]为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的一阶滞后项,其余变量同上。考虑到上述模型无法规避变量内生性问题,采用[SYS-GMM]法对动态面板模型进行估计。

(2)中介效应模型

为探究技术创新在数字经济与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之间是否发挥显著中介作用,本文构建如下中介效应模型:

[Indei,t=ϕ0+ϕ1Digi,t+ηXi,t+ςi,t] (3)

[Teci,t=π0+π1Digi,t+ϖXi,t+ςi,t] (4)

[Indei,t=τ0+τ1Digi,t+τ2Teci,t+λXi,t+ςi,t] (5)

其中,[Tec]代表技术创新指数,[ϕ1]用于衡量数字经济对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的总效应,[τ1]反映直接效应,[π1τ2]代表中介效应,[π1τ2/(π1τ2+τ1)]表示中介效应占比。

(3)门槛效应模型

为考察技术创新对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影响程度的区间差异,本文以数字经济作为门槛变量,首先构造单门槛面板模型:

[Indei,t=b0+φ1Teci,t×I(T≤κ1)+φ2Teci,t×I(T>κ1)+Xi,t+λi+ςi,t] (6)

考虑到可能存在多个门槛值,为保证研究结论严谨准确,进一步构建多门槛面板模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