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韧性
作者: 丁亮[摘要]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数字经济迅速发展,逐渐成为提振区域经济的关键动力。基于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和联立方程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韧性的作用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与产业集聚均正向影响区域经济韧性。产业集聚在数字经济驱动区域经济韧性提升中发挥中介作用,即数字经济可通过推动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韧性提升。在不同地区,数字经济与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存在显著异质性。对此,应推进经济数字化改造,营造良好数字生态;推动产业高质量集聚,筑牢经济发展根基;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网络,驱动地区均衡发展,为提升区域经济韧性提供参考。
[关键词]区域经济韧性;数字经济;产业集聚;联立方程模型
一、 引言
《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21)》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42.3万亿元1,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发展数字经济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战略选择,可不断衍生出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为区域经济发展持续注入创新活力,以此提升区域抵御经济衰退冲击和经济危机能力,增强区域经济韧性[1]。并且,数字经济发展有利于降低区域内产业运输与交易成本,吸引资本、劳动、技术和数据等生产要素在一定空间内集聚,提升产业集聚水平[2]。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2。伴随产业集聚水平提升,产业内和产业间的沟通与合作不断增强,促使区域内产业形成完备产业链,加强经济面对外部冲击的抵御能力和恢复能力,进而提高区域经济韧性。同时,产业集聚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能够通过在区域内形成产业与经济相互支撑的网络结构,发挥抵御经济外部冲击“缓冲垫”作用,增强区域经济韧性[3]。可以说,数字经济与产业集聚均有利于提升区域经济韧性,且数字经济与产业集聚之间存在明显关联。在这一经济现象下,有针对性探究数字经济与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既是对已有数字经济与产业研究的深化,更是对增强区域经济韧性的重要探索。上述分析引发了如下思考:数字经济、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韧性三者之间到底存在何种关系?数字经济是否能够通过促进产业集聚,间接提升区域经济韧性?
现有关于数字经济、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韧性的研究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陈丛波等[4]基于长三角城市群数据,探究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认为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够促使区域内创新要素资源自由流动,增强区域整体创新能力,从而推动区域经济韧性提升。陈胜利等[5]基于27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检验数字经济与经济韧性的关系发现,数字经济可通过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活力增强以及产业结构升级,显著提升经济韧性。张亚丽等[6]基于城市经济韧性测度结果,探究数字经济对市域经济韧性的影响,认为数字经济可显著促进市域经济韧性提升。二是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张振等[3]认为城市群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且这一作用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汪慧玲等[7]实证分析发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韧性存在正相关关系。张振[8]提出,金融产业集聚能够为区域科技创新和实体产业发展提供强劲支持,利于提升区域经济系统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增强区域经济韧性。
梳理已有相关文献可知,虽然学者们对于数字经济、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韧性之间的关系展开了一定探讨,但依旧存在值得探究之处:其一,现有关于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韧性研究主要从国家层面、城市群和市域层面展开,较少从省域层面探究数字经济对各地区经济韧性的异质性影响。其二,现有研究主要从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和经济韧性两两之间的关系展开探讨,鲜有文献将三者纳入统一框架进行研究。其三,现有研究较少结合空间发展特征分析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数字经济具有突破空间束缚的特点,可能对周边地区经济韧性产生一定影响,因此有必要在现有内容上进行拓展,探究数字经济与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空间溢出效应。相较于已有研究,本文边际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基于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区市层面数据,细致地分析数字经济与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进一步拓展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韧性这一研究话题。二是将数字经济、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韧性三者纳入同一框架,分析三者的作用关系,为增强区域经济韧性提供新思路。三是基于空间杜宾模型探究数字经济与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空间溢出效应,进一步拓展三者研究范围,可为数字经济带动周边区域经济韧性提升提供理论支持。
二、 研究假设
从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韧性的关系来看,数字经济主要从三个方面提升区域经济韧性。一是数字经济可通过扩增经济规模增强区域经济韧性。数字经济发展会衍生出平台经济、互联网经济等新经济形态,在推动经济规模扩大的同时,创造出更多新产业新业态,实现区域经济多样化改造,从而分散区域经济风险,促进区域经济韧性提升。二是数字经济可通过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增强区域经济韧性。数字经济借助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实现对各类生产要素资源的充分挖掘与利用[9],并通过数据开放共享以及信息跨时空传播降低交易成本,缓解区域内要素供给矛盾,强化区域内经济活动关联。在此基础上,数字经济可实现生产链和服务链条的数字化改造,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水平,以此提高区域经济适应力与调节力,增强区域经济韧性。三是数字经济可强化企业风险感知能力提升区域经济韧性。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可借助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提升自身信息获取能力,并通过分析大数据信息及时作出风险预警,以此强化对外界风险的感知,进而整体提高区域内企业的外部冲击抵御能力,增强区域经济韧性。
据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说:
假说1: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韧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从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韧性来看,产业集聚可推动区域经济韧性提升。一方面,产业集聚的产业竞争效应、资源配置效应和创新效应,可提升区域内企业创新效率,为产业多样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动力。当区域经济受到外部冲击时,产业多样化有利于分散外部风险,促使区域能够迅速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规避外部冲击影响,增强区域经济韧性。另一方面,产业集聚形成的产业联动效应,可加速区域内人才、技术和数据等要素共享,提高产业间的相关性与黏合度,从而增强区域经济抗风险能力。此外,产业集聚形成产业联动效应可加强产业间的技术交流和信息沟通,强化域内产业转型升级能力,进而有效规避外部冲击对区域经济韧性产生的影响。
据此,提出如下研究假说:
假说2: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从产业集聚的中介效应来看,数字经济可通过推动产业集聚间接提升区域经济韧性。一方面,数字经济能够畅通产业间交流合作通道,驱动产业集聚水平提升,增强区域经济韧性。详细来说,数字经济可借助数字技术提升信息使用效率,提高生产要素集聚水平,从而改变传统产业生产、分配和交换方式,使得区域内商品交易成本、运输成本大幅降低,有利于畅通产业间合作通道,夯实产业集聚基础[10]。此情形下,当区域经济受到外部冲击时,产业集聚可借助产业间合作通道,通过关联产业加强区域市场供给,保障区域经济的正常运营,提升区域经济韧性。另一方面,数字经济有利于提升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产业集聚,增强区域经济韧性。具体而言,数字经济可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推动传统产品与服务的数字化创新,提高区域整体技术创新能力。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利于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品生产提效增值,促使产业向高端产业链攀升,增强产业集聚核心竞争力[11]。因此,数字经济可通过提高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产业集聚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韧性提升。
据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说:
假说3:产业集聚在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即数字经济通过促进产业集聚,推动区域经济韧性提升。
由于区域之间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政策取向、生产要素存在较大差异,地区产业集聚效果同样可能存在一定差距,且一般认为区域产业发展和资源禀赋越高,越有利于产业集聚[12]。数字经济发展后,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上基本呈现由东到西依次递减趋势[13],这可能导致数字经济与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具体而言,东部地区具有数字经济发展所需的优厚物质经济基础,产业集聚水平相较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较高,因而该地区区域经济韧性可能更强。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产业协同程度较低、产业分工协作不够充分,且相较于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集聚水平处于落后位置。因此,本文认为数字经济与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效果可能存在区域异质性。
据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说:
假说4:数字经济与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
三、 研究设计
1. 模型构建
为探究数字经济、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韧性的关系,本文参考张皓等[14]的研究方法,构建面板回归模型(1)和模型(2),分别分析数字经济与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直接作用:
[RERit=α0+α1DEit+α2Control+εit] (1)
[RERit=β0+β1IAit+β2Control+δit] (2)
式(1)和式(2)中,[RERit]表示省份[i]在某一时期[t]的区域经济韧性;[DEit]为[t]时期省份[i]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IAit]为[t]时期省份[i]的产业集聚水平;[Control]表示控制变量。[εit]和[δit]为随机误差项。[α]和[β]为主要变量回归系数,分别考察数字经济与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
联立方程模型是一种多元非线性方程组,能够将多个方程进行联结,从而设计出更加精准的计量模型,有效描述多变量之间的作用关系。相比已有相关研究,使用联立方程模型能够使研究结果更加精确,可以避免各变量间多向因果关系对研究结果的影响[15]。鉴于此,本文结合式(1)和式(2)构建如式(3)所示联立方程模型。其中,[vit]为随机扰动项。
[IAit=λ0+λ1DEit+λ2Control+vitRERit=β0+β1IAit+β2Control+δit] (3)
进一步,为分析数字经济与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将变量纳入式(4)。其中,[μit]为随机扰动项,其余符号含义与式(1)和式(2)相同。
[RERit=γ0+γ1DEit+γ2IAit+γ3Control+μit] (4)
2. 数据来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通过着力构建数字中国、智慧社会,使得数字经济发展总体规模多年位居世界第二,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因此,本文选择2012—2021年中国除西藏和港澳台外30个省区市为样本,对数字经济、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韧性的关系展开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信息年鉴》《中国信息产业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以及各省区市统计年鉴。对于部分缺失数据,采用插值法进行补齐。此外,为消除异方差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对各变量实施对数处理。
3. 变量测度与说明
(1)因变量
区域经济韧性([RER])测算方法主要包括两种:本文参考Martin[16]的研究方法,运用单指标测算法测度区域经济韧性。就业是区域经济首先受到外部冲击的指标,可以真实地反映某一地区经济抵御外界冲击与风险的情况[17]。据此,本文基于2012—2021年中国各省份统计年鉴数据,采用就业情况反映区域经济韧性。具体计算公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