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材料价格上涨对江苏工业经济的影响

作者: 吴长荣 陶婷婷

原材料价格上涨对江苏工业经济的影响0

[摘要]2021年受货币宽松、供需不平衡等宏观因素影响,我国原材料价格涨幅明显,化工、有色金属、纺织原料上涨幅度最为突出,国内190种大宗原材料中有53种原材料上涨幅度超过50%,其中16种原材料上涨幅度达到甚至超过100%。研究表明:本次原材料价格上涨呈现出范围广、品种多、涨幅高的特征,同时对外依存度高的原材料和与新能源产业相关的原材料涨幅最为明显。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最高的化工、有色金属、纺织原材料,均为江苏经济支柱产业的上游。原材料涨价对江苏制造业复苏、工业出口优势、中小企业盈利能力等产生不利影响。针对上述情况,提出了建立长效价格机制、加快产业链备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大宗原料供应链龙头、鼓励循环再制造等措施建议。

[关键词]原材料价格;PPI;长效价格机制;产业链备份;供应链龙头

一、 引言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持续加快,我国对原材料等大宗商品的进口规模飞速扩张,已成为全球主要的资源进口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原油进口金额2573.312亿美元,同比大增44.2%;铁矿石进口金额1846.74亿美元,同比大涨49.3%1。资源对外依存度的持续扩大导致我国经济受到国际资源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2021年在货币宽松、供需不平衡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全球原材料市场价格持续大幅上涨。中国原材料价格涨幅明显,其中化工、有色金属、纺织原料上涨幅度最为突出。2021年5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做好市场调节,应对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及其连带影响”;同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部署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保持经济平稳运行”2。面对上游原材料的过快涨势,从5月10日开始,国内三大商品交易所联袂出手,通过调整涨跌停板幅度、交易保证金水平等政策为原材料市场降温,一周之内三大交易所总计发布9道“调控令”3。至2021年8月,国常会再次提出“完善并落实重要原材料价格上涨应对方案”4。国家层面对抑制原材料涨价已释放强烈信号。作为制造业大省,原材料价格关系到江苏近五分之一的工业营收、90%以上规上工业企业的生产和近两百万就业人数。

本文基于国内化工、有色金属、纺织等190种重点原料价格数据,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我国原材料价格上涨的现状、特征、影响因素,并分析原材料价格上涨对江苏工业经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原材料价格波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江苏工业转型升级,但是当前原材料涨幅过快、过热,对江苏制造业的复苏、中小企业盈利能力、工业出口优势等将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对江苏省稳定物价、优化产业结构和发展工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二、 文献综述

对于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是否会对工业经济造成影响以及造成何种影响,学术界存在争议。一些研究认为,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会影响制造业的竞争力。主要原因在于: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抵消了“中国制造”的低成本优势。江静等[1]的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原材料相对价格上涨对中国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存在行业差异,但总体而言,对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不利影响更大一些。许召元等[2]分析了成本上升的产业竞争力效益,并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得出,原材料成本上升影响综合成本进而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带来影响。刘世锦[3]指出包括原材料在内的各种要素价格的快速上涨,使得中国发展所依赖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已经出现减弱的趋势。另外一些研究则认为,原材料价格上涨有利于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提高[4]。其理由是:虽然原材料上涨提升了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成本,但是有助于中国制造业企业加快技术变革以缓解价格上涨压力,进而推动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陈晓华等[5]指出要素价格上涨在国家层面上对出口技术结构表现出显著的“倒逼”效应,即要素价格上涨有利于中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但是文中也指出,要素价格上涨所体现的“倒逼”效应越来越小,而“倒退”效应却越来越明显,过度的价格上涨成为企业本身发展的成本负担。徐世腾[6]认为由于生产有一定的周期性,原材料价格上升短期内对中小企业出口造成的冲击并不显著,但从长期效果来看,原材料价格上升给企业出口带来的冲击依旧是负面的,不利于出口的增加。

综合来说,前一种研究观念主要考虑到原材料价格上涨对成本的不利影响,后一种观念提出了原材料价格倒逼转型升级,对出口结构带来优化作用。本文在上述两种研究的基础上,以价格数据为支撑,总结了本次原材料价格上涨的主要特征,从宏观和重点行业角度分析了价格上涨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不仅分析原材料价格上涨对出口的影响,还分析其对制造业复苏和企业现金流等方面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举措。

三、 原材料价格上涨状况

根据生意社价格监测,2021年全国化工、有色金属、纺织等近八成以上原材料价格环比上涨,主要价格上涨原材料集中在化工、有色金属、纺织等板块,其中有色金属整体涨幅最高,达到62.60%,化工板块单体涨幅最高,达到432.00%,纺织板块涨幅范围最高,全类别18种原材料价格均呈现上涨态势。所有原材料中价格上涨幅度最高的商品分别是碳酸锂(432.00%)、氢氧化锂(316.67%)、镁(215.10%)1。

1. 八成以上原材料价格环比上涨

2021年全年原材料价格环比上升的商品共190种,占比达到87.9%,其中化工板块价格环比上升的原材料最多,共82种;其次是有色金属板块和农副板块,各20种;其三是纺织板块,18种;然后依次分别为钢铁板块(16种)、能源板块(15种)、橡塑板块(14种)、建材板块(5种)。190种原材料中有53种原材料上涨幅度超过50%,其中16种原材料上涨幅度达到甚至超过100%,集中在化工和有色金属板块,具体情况见表1。

2. 有色金属整体涨幅第一

有色金属原料的整体年均涨幅最高,达到62.60%;其单体最高涨幅为215.10%。涨幅前3的商品分别是镁(215.10%)、氧化镨(148.20%)、镨钕氧化物(106.10%),具体涨幅状况见图1。

3. 化工原料单体涨幅最高

原材料中化工原料整体年均涨幅第二,为49.1%;但其单体涨幅在原材料中最高,达到432.00%。涨幅前3的商品分别是碳酸锂(432.00%)、氢氧化锂(316.67%)、硫酸铵(214.29%),具体涨幅状况见图2。

4. 纺织原料上涨覆盖面最广

原材料中纺织原料整体年均涨幅为25.5%,其单体最高涨幅为54.11%。涨幅前3的商品分别为氨纶(54.11%)、干茧(54.09%)、皮棉(48.23%)。18种大宗纺织原料全部价格上涨,且17种涨幅超过5%,原料上涨覆盖面为各板块之最,具体涨幅状况见图3。

纺织原料的上游,是大宗商品棉花。根据中国棉花价格指数统计,棉花价格从2020年4月就开始飞速上涨,至2021年12月价格达到22239.1元/吨,上涨幅度超过50%,其对应的相关原料人棉纱涨幅19.9%、棉纱21S涨幅28.8%,具体价格波动状况见图4。

四、 原材料价格上涨特征及原因分析

本轮原材料价格上涨呈现出范围广、品种多、涨幅高的特征,同时对外依存度高的原材料和新能源产业相关的原材料涨幅最为明显。全球供需不平衡、货币宽松政策等宏观经济因素占据主导地位,但同时各重点行业也存在一些个性化的因素,具体如下:

1. 基本特征

(1)范围广、品种多、涨幅高

本次原材料价格上涨范围包括化工、有色金属、纺织、钢铁、能源、橡塑、建材八大门类大宗原材料全部板块,涉及190种市场常见商品,覆盖化工原料的87%,有色金属的91%,纺织原料的100%。同时,本次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较高,53种原材料涨幅超过50%,其中16种原材料涨幅达到100%及以上,碳酸锂、氢氧化锂、硫酸铵、镁等部分产品价格涨幅甚至达到200%以上。

(2)对外依存度高的原材料涨幅明显

此轮原材料价格上涨行情的第二个明显特征是对外依存度高的大宗原材料出现了更为明显的上涨态势。仔细分析现有原材料价格,可以发现对外依存度比较高、进口量较大的品种,如原油、铝金属等,此类品种价格均出现明显上涨,如2021年,WTI原油从年初48.40美元/桶上涨到年末76.99美元/桶,上涨59%,铝金属从2021年年初15726.67元/吨上涨到年末20370.00元/吨,上涨29%。对外依存度较低、以国内自主生产为主的品种,价格较为平稳,甚至还出现下跌行情。例如,生猪价格从2021年年初35.12元/公斤度跌至年末的16.20元/公斤,降幅达54%[7]。

(3)新能源产业相关原材料涨幅极高

此轮原材料价格上涨行情中的另一个明显特征是与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相关的原材料价格飙升。如碳酸锂作为锂电池正极材料和电解质不可缺少的原料,价格从2021年年初的5万元/吨上涨到26.6万元/吨,上涨幅度超过400%,直接增加了电池正极材料和电解质的成本。同样高镍电池需求的提升,导致其原材料氢氧化锂价格从2021年年初5.2万元/吨上涨到了21.6万元/吨,上涨幅度达到316%。

2. 宏观经济影响因素

分析此轮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全球经济复苏导致的供需不平衡是主导因素,同时供应链不畅、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的货币宽松政策进一步影响了通货膨胀,具体分析如下:

(1)全球消费需求快速复苏

2021年,全球新冠疫情有所缓解,世界经济处于深跌反弹期。全球贸易量及贸易单价同比皆向上回升,消费需求快速复苏[8]。中国工业生产强劲恢复,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143670亿元,同比增长8.1%,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比重预计超18%,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5%左右,已成为全球原材料价格上涨的重要支撑1。2021年中国铁矿石进口量全球占比达到70%,铜、铝等主要工业金属的需求占全球50%左右2;2021年中国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快速扩张,为产业链相关的大宗原材料(比如铜)提供大量新增需求。同时欧美国家随着新冠疫苗接种人数的快速增加,经济逐步回暖,2021年美国提出了1.9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并签署了1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改革法案,美国加快新基建进程拉升了全球对大宗原材料的需求。

(2)全球资源国产能不足

在全球化的大格局下,中国由于矿产资源相对匮乏,在大宗商品国际市场的议价能力长期处于弱势地位[9],部分具备原料生产供应能力的发达国家,如提供有色金属、钢铁矿石的澳大利亚,提供化工原料的美国、欧盟等国,通过操纵矿石原料价格上涨,向下转移因为疫情带来的经济损失。处于产业链上游的中低收入原料供应国、资源型发展中国家,如巴西、智利、印度、阿根廷等国,因为缺少疫苗,受德尔塔、奥密克戎一轮轮疫情冲击,农副产品种植、矿物开采及石油副产品加工等领域均未能完全复工复产,产能乏力[10]。

(3)疫情导致供应链不畅

新冠疫情的暴发影响了全球制造业的正常运转,也给供应链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危机。2021年全球交通运输并未得到恢复,各国间的航班依然大面积停航,各大经济圈之间人员流动的停滞使得航空物流受到影响。同时受2021年初苏伊士运河事件和全球集装箱涨价影响,2021年国际海运费用持续上涨,如2021年中英海运成本上涨了350%以上3。大宗原材料数量多、体积大,对物流运输要求更高,全球各供应商为降低货运费用上涨的损失,需要通过大宗原材料价格上升来进行消化。

(4)货币宽松导致通货膨胀

新冠疫情暴发后,各国中心银行迅速干预,纷纷出台宽松的货币政策,用宽裕的流动性稳定市场。仅2020年,全球就有12个经济体放水近100万亿美元1。2021年3月,美国股市先后4次熔断,金融市场濒临流动性枯竭的局面,为避免经济崩溃和金融危机的出现,美联储宣布实施无限制量化宽松[11],2021年12月末,美国季调CPI年率录得7%,通胀率创近40年新高2。海外货币的超量发行,引起通货膨胀,带动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