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无用论:乡村社会不能承受之痛

作者: 薛晴

“读书改变命运”——中国农民曾经执着坚守的信念,正在因经济结构多元化、社会阶层多样化、利益诉求复杂化等多重原因而逐渐淡化,甚或被消解。“读书无用”“读书不如赚钱”等逆流而动的论调日渐兴盛于乡村。该论调认为,读书学习是获取经济利益或衣锦还乡荣耀的速成工具,理应成为赚钱获名得利的康庄大道,若非如此,读书即不具有任何意义。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之时,肇始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读书无用论”时不时沉渣泛起、暗流涌动,不仅会误导青年人,更会贬低知识在乡村振兴中的应有价值,势必会成为乡村振兴战略落地执行的重要障碍。与“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动荡和改革初期脑体倒挂“催生”不同,“读书无用论”时隐时现于乡间田闾,特别是贫困地区,并非否定知识本身,而是质疑读书收益,“一麻袋书换不来一个麻袋”贴切地反映了该论调的核心观点。如果任由其泛滥蔓延,不仅极易造成贫困代际传递,危及乡村振兴大业,更将贻害整个时代整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对此,我们应有清醒认识,并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予以有力回击,从而引导农民正确认识读书的重要意义。

当前,时而隐现于乡村社会的“读书无用论”,挑着质疑教育公平、就业率、高学费大旗,紧抓读书高支出与低收益之间的显性落差,不断以底层之痛刺激社会神经,用一种看似精明、实则短视的“成本收益”方式,向民众兜售“读书是最失败的投资”“寒门再难出贵子”“读书致贫”等错误观点。遮蔽寒门学子通过奋斗和努力改变命运、拥抱世界的事实,无视《感谢贫穷》背后战胜贫穷、改变命运的坚定信念和不懈努力,硬把比尔盖茨辍学、马云低学历等个例代表整体,在“辍学”“低学历”与成功之间划等号,迎合浮躁社会,扭曲社会价值。那么,当此乡村振兴阔步向前之际,“读书无用论”是否仍能“任性”而为,乃或成为普适性的价值观念?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告诉我们,物质的或功利的价值虽然是主客体之间的首要的基本的价值关系,是其他一切价值关系的基础,但并不意味着物质的或功利的价值就是主客体之间唯一的价值关系,此外还有道德、创新、审美等精神性的或社会性的价值关系。读书是人们利用“书本”这个客体来改造和提高自己主观世界的一种实践活动,这种改造和提高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还包括思想境界、修养能力、信念意志等完全异于知识体系的文化习得,单纯以金钱收益或进身之阶来衡量读书效用,未免太过于片面和狭隘。事实上,近年来农村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现象的产生,绝不仅仅是教育沉疴,根本而言则是以实用理性或工具理性为主导的乡村社会不能承受的功利化之痛。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马克思把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价值的核心所在。乡村振兴从本质上要求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就农民全面发展而言,既是农民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更是全体农民的全面发展,这是一个提高生命质量、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这个过程长期且复杂,需要厚积薄发,很难立竿见影、一蹴而就。但市场经济浪潮下的农民,很难真正理解和平衡教育经济效益的迟效性和市场作用的速效性、教育过程的长期性和市场调节的短时性、教育发展的相对稳定性和市场需求的日益多样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在对待读书问题上,直接表现为违背人的全面发展规律,急功近利,在追求短期利益中渐渐偏离读书本质,“读书无用论”随之占据上风,受伤害者往往是一代代“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长远来看将使乡村振兴缺乏动力和活力。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如果说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益为“读书无用论”提供了显性论据,那么关于价值问题的模糊认识则可能在理论上给“读书无用论”提供了隐性漏洞。我国理论界曾对马克思有无明确定义价值一般的概念提出过争议,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马克思关于价值一般的相关思想对研究价值问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但这里存在三方面的问题需要深刻把握:一是马克思强调从主客体关系中理解价值,提出“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使用价值表示物和人之间的自然关系,实际上是表示物为人而存在”。这种强调客体对主体有用性的论述,十分接近于经济学意义上的“使用价值”,但仅从经济学意义上理解“价值”的普遍意义,显然是不准确的。二是马克思强调的主客体关系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内在包含着满足人的自然需要的手段和方式,这需要放在人的现实实践中、放在主体活动中去考察,因此局限于主客体的抽象性理论关系去理解价值一般的概念也是不准确的。三是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持续推进、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日益显现,实践提出的深层次价值问题、生活涌现的困惑不解的价值现象,亟需从理论层面高度辨明,只有深化研究价值问题,从理论上廓清关于价值的本质内涵、基本特性、发展规律等相关理论问题,才能够理清思想、化解价值问题上的混乱与困惑。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当前我国关于价值问题的理论研究是滞后于现实需要的,这给“读书无用论”留下了钻空子的机会。“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只有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汲取智慧,才能解除乡村社会读书困惑,树立终身受益的读书方向。

世人皆知,读书是习近平总书记最大的爱好,究其本真在于“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乡村社会自古就有重文崇教、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之所以有今天的困惑,何尝不是赋予了读书过多的附加意义?文化是乡村振兴之魂,读书是文化传承的通道。以书香带动乡风文明,用读书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才能引导农民自觉抵御“读书无用论”侵蚀,主动摒弃错误价值观念,为乡村振兴不懈努力、快乐奉献。

作者系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天津理工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