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的历史叙述和文学想象

作者: 林国梁

摘要:《隆中对》选自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既是一篇史学名作,又是一篇文学佳作。《隆中对》全文主要以对话的形式呈现,在坚持史学原则前提下,将对话这一难以记录的内容通过文学想象的方式呈现在读者眼前。历史叙述和文学想象的补充交融是中国古代史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情况,弥补了史学作品无法实时记录的缺陷,并赋予其文学的想象之美,达成文史交融的独特趣味。《隆中对》正是研究历史叙述和文学想象有机融合的典范,理清这一点可以更好地认识《隆中对》中史学和文学的关系,以及探究文学想象在史学作品中的价值。

关键词:《隆中对》  历史叙述  文学想象

什么是历史叙述呢?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将历史记忆呈现出来的过程,就是历史叙述。历史叙述过程中呈现的不仅仅是历史记忆,而且伴有想象、分析、价值判断等。[1]《隆中对》便是将刘备求贤、问夺取天下计于诸葛亮,诸葛亮提出夺取天下的战略这一历史记忆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呈现出来。《隆中对》的内容以对话为主,但对话一般情况下难以得到完整且真实的记载。同时这类内容又较为重要,不能一笔带过,否则无法进行历史叙述。于是,陈寿便通过文学想象的方式去补全这一部分内容。值得注意的是,文学想象并不是完全根据作者的意愿,凭空捏造历史记忆,而应是有理有据的,《隆中对》便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具体而言,《隆中对》的历史叙述和文学想象具有怎样的特点?两者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隆中对》的叙述特点

《隆中对》作为一篇史学著作,自然而然要记录历史、反映历史,那么如何记录、如何反映便成了一个问题。在深入探究这一问题之前,需要对《隆中对》的历史背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那个时期,刘备虽势力微弱,却怀着争夺天下的雄心壮志,因此他迫切需要贤才的辅佐。谋士徐庶向刘备引荐了诸葛亮,于是刘备不辞辛劳,三次亲往草庐拜访,恳请诸葛亮出山共谋大业。诸葛亮被刘备求贤若渴的真诚所打动,遂向刘备提出了著名的战略构想——《隆中对》,旨在助其一统天下。但是,当时并未有其对话内容的记载,这何以见得呢?《隆中对》中记载道:“因屏人……”这就说明当时只有刘备和诸葛亮两人,而且由于所谈论的内容较为重要,两人也不会用文字记录下来,这就导致谈论的具体内容并不被人们所知。但是史学家并不会因此就放弃书写这一重要事件,通过结合史实与文学想象,将对话内容写了出来。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隆中对》的事情发生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过了26年,陈寿才出世。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当时27岁(实际年龄26岁),他们的对话有什么根据吗?[2]陈寿48岁开始撰写《三国志》,很显然并没有一些直接的材料。但是陈寿本就是蜀汉官员,应当知道一些内容,再加入一些见闻,写成《隆中对》。结合历史史实,可以大致确定《隆中对》的内容是没问题的,重要的便是如何叙述的问题。

以对话为主,充分体现人物特点。《隆中对》的主要叙述模式是对话,通过对话来展开叙述,同时体现人物特点,增加文章的文学性。《隆中对》中共有三部分对话,第一部分对话是刘备与徐庶的对话,这部分对话引出了刘备拜访诸葛亮。其中,“君与俱来”这句话点明了刘备的主公身份,想要诸葛亮主动投奔而来。后面的“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不仅前呼“诸葛孔明者,卧龙也”,也后承“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还凸显了刘备爱才、重才、惜才的形象。

第二部分即刘备和诸葛亮的对话,是全篇最重要的部分。首先刘备着重指出了“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这一现状,这一点很重要。古人讲究师出有名,刘备既然想要一争天下,那就必须让自己在道义上站得住脚。刘备是王室之后,已经具备了一些争天下的条件,他也没忘了自己是来招纳诸葛亮这一贤才的,于是便说:“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这句话既体现了自己的谦逊,又站在国家大义的层面上,同时也是刘备对诸葛亮的一个测试,试探诸葛亮是否有这个才能。寥寥数语便意蕴丰富,也将刘备这一人物形象清晰地呈现给了读者。

第三部分,诸葛亮所提出的取天下的战略更是精彩。诸葛亮先是分析了天下局势,指出要暂避曹操的锋芒,交好孙权,然后夺取荆州和益州,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最后“霸业可成,汉室可兴”。这部分对话并不复杂,内容虽然不多,但是信息量极大,对当前的局面也分析得十分到位。这段对话体现了诸葛亮的智慧,也让刘备认可了诸葛亮并且予以重用,将主要的人物特点刻画得入木三分。

兼具史学和文学的特点。《隆中对》作为史学著作中的一部分,自然有着史学的叙述特色,但是中国自古以来文史不分家的传统,使之也具有文学性。在理清《隆中对》的文学性和史学性之前,还需要对历史和文学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海德格尔将“历史”定义为“生存着的此在所特有的时间中发生的往事”。[3]这一定义主要强调了历史的记录意义,注重的是内容层面的东西。但是如何记录,这却是文学所更为注重的了。文学是“使社会现实具有了可感知和可理解的形式和意义,并且使自身成为社会现实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4]。所以,对于史学作品,文学更重要的作用是对其历史内容进行形式上的一些创造,使客观存在的内容更加可感可知。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这些作品既具备史学特点又具备文学特性呢,笔者认为是想象,“恰恰是在想象这一点上,史学与艺术找到了共通之处。史学家面对遥远而陌生的过去,手中只有支离零碎、未可尽言的资料,要理解前人的思想和行为,要重建过去的生活场景,没有想象力如何能办得到呢?只不过史学的想象是研究者的一种素质,而不是一种方法”[5]。诚然,史学家不可能是所有历史的亲历者,难以将历史的所有面貌完完整整记录下来,需要通过想象来进行历史叙述。同时,史学家们的想象并不是随意的,而是要有所根据的。现代心理学根据想象内容的独立性、新颖性和创造性的不同,把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大类。史学家们的想象便是再造想象,即根据现有的资料进行的想象。所以理清了这些,自然也能够明白文学和史学之间的一个关系,而想象则是两者之间关联的桥梁。

基于对历史和文学关系的认识,再来看《隆中对》则非常好理解。《隆中对》中的内容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但是陈寿毕竟不在现场,借助文学想象和表达,形成了如今的《隆中对》。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注意到历史叙述的确像文学叙述那样使用类似的修辞手段甚至免不了设身处地的想象,也的确像文学叙述那样需要选取材料布局谋篇,但这并不就使历史等同于小说。[6]尽管《隆中对》带有小说叙述色彩,但它处理好了历史叙述和文学想象之间的关系,始终坚持着“史德”,文学想象始终建立在对真实历史叙述的基础上。

《隆中对》的文学想象

国内学者张耕华认为历史叙事中的想象至少有五种:为叙事生动而加入的想象,为借用文学虚构来补正史实的想象,为连接史实节点、保持叙事完整的想象,为运用“反事实”而进行的想象,为架构历史情节的想象。[7]《隆中对》中的想象便是属于借用文学虚构来补正史实的想象。而这样的情况在中国的史学著作中也屡见不鲜,比如《鸿门宴》中的一些叙述就值得细细推敲。史学家吕思勉曾质疑“范增安得不告项王,而使项庄击高祖?樊哙即鲁莽,安得撞到卫士,再面责项羽?古人饮酒,诚有中间离席休息之事,亦必不能甚久。汉高祖安得令张良待其至军,然后入谢乎?范增七十老翁,即使有谋,岂有当场拔剑撞破玉斗之理?种种不合情理,固知必非事实而为传奇式之传述也”[8]。明确了《隆中对》中的想象为文学式想象,那么可以进一步探讨其想象依据和作用。

《隆中对》中文学想象的依据。在历史学的广阔领域中,史学家在进行历史叙述时,常面临第一手史料稀缺的挑战,这往往促使他们诉诸一定程度的想象以填补信息空白。在《隆中对》,尽管其叙述中融入了文学性的想象元素,但其核心内容与逻辑仍应植根于可靠的历史依据。笔者认为,陈寿在写《隆中对》时的想象依据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方面,陈寿与诸葛亮同为三国时代的亲历者,这一身份赋予了他对当时历史背景的深刻理解与直接感知。综观后来的历史进程,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基本上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为刘备集团制定的战略决策,大体上也是行之有效的。[9]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可以一定程度上认为《隆中对》的内容是符合史实的。

另一方面,虽然《隆中对》的内容是符合史实的,但是诸葛亮和刘备所谈论的内容一定如文中所载吗?这点可以结合历史语境来思考。当时刘备来拜访诸葛亮,想要将其招致麾下,但是前提是诸葛亮的确有才华。而这一点,虽然徐庶对诸葛亮赞不绝口,但是刘备毕竟没有亲眼见识,所以问诸葛亮该如何图谋天下,这是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境的。在那样的情况下,诸葛亮不可能把极其详细的计划方案说出来,只能是一个大致的战略。而一个合格的图谋天下的战略,自然是分析天下形势,然后明白自己的不足,采取适合自己的策略。所以从这一个角度来看,也可以推测《隆中对》并不是毫无依据的凭空想象。不过历史写作也难免带有主观性,历史叙述的真实程度总是存在一定的模糊地带。

因此,对于《隆中对》的内容是否与真实历史完全一致,笔者持谨慎怀疑态度。尽管历史写作中的想象性元素增加了其复杂性,但通过细致的历史分析,我们仍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隆中对》背后的历史真实性与合理性。

《隆中对》中文学想象的作用。《隆中对》是陈寿综合多种历史资料与文学想象力之结晶,文学想象成分在文章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首先,文学式的想象和虚构适用于历史,颇能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10]若无文学想象赋予《隆中对》以生动的对话场景,该历史事件的历史地位或将大打折扣,文章亦将趋于平淡无奇。文学想象的融入,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层次与深度,更赋予文章智慧与启迪的光芒,使读者仿佛穿越时空,亲历那场决定历史走向的智谋对决。

其次,文学想象在完善历史叙述结构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若《隆中对》缺失了对话内容的想象性重构,其叙事框架将显得空洞而缺乏实质,难以充分展现这一事件对诸葛亮与刘备个人命运乃至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因此,陈寿通过文学想象,巧妙地填补了历史记载中的空白,使“隆中对”的具体交流内容得以呈现,从而确保了历史叙述的完整性与连贯性。在中国古代,史学、文学与政治紧密相连,《隆中对》作为承载重要政治意义的文本,其对话内容的不可或缺性尤为凸显,而文学想象正是填补这一历史叙述空缺的关键手段。

最后,《隆中对》中的文学想象为文本带来的文学性,使得《隆中对》在文学领域也被视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中国古代,史学、文学与哲学没有明确的学科体系的区分。对于陈寿而言,史学与文学并非截然分隔的领域,而是相互交织、互为表里的。正是这种跨越学科界限的文学想象,使得《隆中对》在今天不仅成为史学研究的经典案例,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跻身文学佳作。

简而言之,文学想象在《隆中对》的创作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增强了文本的吸引力与可读性,完善了历史叙述的结构,更彰显了史学与文学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学术传统。也正是这些文学想象的精妙运用,《隆中对》才得以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成为兼具历史价值与文学价值的典范之作。

结语

在浩瀚无垠的历史长河中,历史事件众多,难以一一窥其全貌。面对这一挑战,陈寿的《隆中对》巧妙地运用了文学想象的手段,为我们搭建起一座穿越时空的桥梁,使得那些遥远而模糊的历史片段以合理的文学想象连缀起来并在我们眼前呈现。这一过程不仅展现了陈寿深厚的学术功底,也体现了文学与历史之间复杂而微妙的互动关系。文学想象与历史叙述的融合,不仅丰富了历史叙述的层次与维度,也使得史学作品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具备了更强的可读性与感染力。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左玉河.历史记忆、历史叙述与口述历史的真实性[J].史学史研究,2014(04).

[2]孙绍振.王道话语与霸道话语(上)——读《隆中对》[J].名作欣赏,2011(04).

[3][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王庆节,陈嘉映,译.上海:三联书店,1987.

[4]陈晓明.现代性的幻象当代理论与文学的隐蔽转向[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5]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6]张隆溪.记忆、历史、文学[J].外国文学,2008(01).

[7]张耕华.试论历史叙事中的想象问题[J].史学理论研究,2005(04).

[8]吕思勉.吕思勉讲三国[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

[9]杨荣新.诸葛亮《隆中对》试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01).

[10]贾鹏涛.论历史想象[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