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愧怍”情感中闪耀人性光辉

作者: 秦艺嘉

摘要:杨绛散文《老王》以朴素本色的语言细腻地描绘了作者与老王之间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段,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的感情,蕴含着深厚的意蕴。文章生动刻画了一个生活困顿却心地善良、忠厚真诚的底层老百姓形象,同时也深刻展现了杨绛对底层弱势群体的深切同情与关怀,以及不断自我审视、自我反省的知识分子的高尚人格之美。其中,“愧怍”一直作为理解文本的关键点,备受广大学者的关注与探讨。

关键词:《老王》 愧怍  人性光辉

《老王》系杨绛于1984年精心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被选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愧怍”一词是《老王》的中心词,对于“愧怍”的理解,学者们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愧怍’之情无非出自人生的慈悲心肠”,《老王》这篇文章也只是“对不幸者的一份菲薄的祭礼”[1]。也有人认为,杨绛的“愧怍”是出于自己对老王的关心不够,“其实这是一个优秀的知识分子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引发的愧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作者认为自己做得还不够”[2]。还有人认为,“杨绛是继承了鲁迅的自我批判精神,《老王》的写作是杨绛的一次自我剖析、精神解脱”。杨绛不断“让老王在自己的心中复活,乃至在更多人的心中成为一种永恒的存在,以‘抱愧’求‘无愧’,这也许才是她写作本文的真实意图”[3]。更有人基于原罪的解读,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愧怍”做了另辟蹊径的分析。知识分子认为自己相较于普通大众来说享受了很多特权,将大众看作自己的衣食父母,因此常常感到愧疚和惶恐,“总认为自己的一切是建立在人民的血汗上。再加上革命思想的推波助澜,这种对大众的‘原罪’意识逐渐得到了知识分子们的普遍认同”[4]。以上这些解读,都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仍然遗漏了杨绛想要表达的部分核心思想。因此,本文将从文章的细微之处入手,深度探析杨绛“愧怍”情感的根源,进一步展现杨绛的精神自省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愧怍”情感之萌芽

开篇之首,杨绛便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她与老王之间的关系——雇佣关系。“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5]“他蹬,我坐”,微妙地道尽了两人之间的距离感和身份差异。老王没亲没故,生活拮据,且身患重病。面对这样的境遇,杨绛出于同情和关心,让女儿送了他一瓶鱼肝油以示关怀。此外,文中鲜少写到他们对老王给予过多的帮助和扶持,这一细节使这段关系显得更加微妙。

杨绛从不主动关心老王的生活,每次都是老王自己主动分享——“据老王自己讲”,抑或听别人说起有关老王之前的经历——“有人说”。即使在某天傍晚碰到了老王,看见他的破落大院和塌败小屋,也没有主动拜访,只是在后来坐他的车时顺便闲聊了几句。老王给杨绛一家子送冰,而且送来的冰比别人的还大一倍。他主动提出车费减半,但杨绛却谢绝了他的好意。丈夫腿脚出了毛病,杨绛请老王帮忙送去医院,老王担心她没钱看病不忍心收费,但杨绛坚持给钱,再次拒绝了他的好意。

在杨绛看来,她坐车,老王拉车,理应给钱;老王送冰,作为劳动所得的报酬,理应给钱;老王送丈夫去医院,也是正常做生意,理应给钱。他们之间,似乎一直都维持着雇主和雇员的关系,再无其他过多的纠葛。一次次的给钱似乎也变成了杨绛打发老王的习惯,透露出她对老王一种刻意的回避,不想与他有过多关系的回避。反观老王,无论是从心理健康还是身体健康上来看,他的一生都是悲苦的一生、不幸的一生。特别是文中的“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更是深刻地揭示出老王在精神上所受的沉重打击。他极度在意别人的看法,渴望得到周围人的理解和尊重,期盼能够消除外界对他的偏见,甚至想让别人把他当作朋友乃至亲人。在与杨绛一家的相处过程中,他似乎看到了这样的曙光,所以他加倍地向杨绛和她的家人表达善意。然而,这只是他个人的美好愿望,他误解了杨绛的意思。这种认知上的错位,注定了后来老王送香油、鸡蛋给杨绛时,杨绛无法理解他的用意,这间接地导致了老王的悲惨结局,也成了杨绛“愧怍”情感的萌芽之处。

“愧怍”情感之高潮

在老王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他强忍着身心的巨大痛苦,拖着僵直的身子,怀揣着他认为最珍贵的礼物——香油、鸡蛋,来拜访杨绛。而杨绛在这一刻的反应,使她在十多天后得知了老王去世的消息时,“愧怍”情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当老王出现在杨绛家门口时,她眼前的老王已经消瘦得难以辨别:“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5]死亡临近,可杨绛却还是以平日里的轻松语调,对老王的外貌开了个习以为常的玩笑。从中可以反映出,直到这时她都仍然没有全然领悟老王此次探访所蕴含的意义。

老王手提着香油和鸡蛋,“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而“我忙去接”。一个“接”的动作打断了老王想要进屋的意图。一个“忙”字,既写出了杨绛的诧异和感动,她惊讶于老王即使在病重之际还坚持给她送香油、鸡蛋,也被老王对自己的关怀和挂念所感动;又写出了杨绛的畏惧和逃避心理,她害怕老王因病而消瘦得令人心悸的模样,急迫地想要结束这个赠予过程,好让老王早些离开。于是,她只能强笑着回应老王,然后匆匆转身进屋拿钱。这时,老王依旧是站在门外等“我”,他等着杨绛完成接过香油和鸡蛋、进屋拿钱、叠布等一系列动作,这无异于把他置于相当尴尬的境地。杨绛从始至终都没有邀请老王进屋休息喝口水,或是给予他一句温暖的言语关怀。他们的谈话,仅仅围绕着香油、鸡蛋展开,简短又仓促,二人之间仿佛已经筑起一堵无形的墙。

当杨绛把他的布叠好递给他时,他接过,转身离开,没有过多的言语和动作。简简单单的动作描写,却深刻揭示了老王内心的失望和辛酸。老王转过身后,杨绛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忙去给他开了门”,一方面体现了她的善良,同时也微妙地透露出她希望老王赶快离开的急切心情。接着,杨绛选择“站在楼梯口”,静静地看着老王一步步踉跄下楼的凄凉身影。她明知道老王身体已经差到如此地步,但她并未上前去搀扶老王,只是远远地、静静地注视着,可能是因为她“害怕得糊涂”了吧。

老王离开的脚步渐渐远了,杨绛这才大梦初醒般地反应过来,自己没有尽到待客之礼,甚至显得有些失态和不妥。她内心清楚地知道自己在老王心中的地位是非同一般的,是无法撼动的。她也深刻理解到香油和鸡蛋对老王来说有多么重要,这不仅是物质上的馈赠,更是他满满的期望与诚意。然而,当他怀着这份期望与真诚来到杨绛家时,得到的却不是她的关怀与接纳,而是因害怕产生的躲避,甚至是嫌弃。这一瞬间,无疑在老王本身就脆弱的心灵上刻下了难以抹去的伤痕。

从此以后,对于病重的老王,杨绛再也没有过多的主动关心和问候,直到十多天后碰巧遇到了邻居老李,才想起来问问老王的情况,没想到得到的答案更是让杨绛吃惊和愧疚。这十多天的沉默,无声地揭示着一个事实:在明知老王病重的情况下,杨绛并没有主动关心过老王的病情。谈及关于老王的更多细节,杨绛表示:“我也不懂,没多问。”这句话并不是简单的因为不懂而不愿多问,和前面与老王的生活适度保持距离也不一样,而是包含了一种愧疚之情。她愧疚于老王在生命弥留之际来看望她,她却没有给予他关心和帮助,未能读懂他眼神中的无助和诉求,这或许是自己的无意或本能之举,却给老王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此刻,“愧怍”的情感到达了顶峰。

然而,恰恰是情感最浓烈、最为动人的时刻,文章却到此戛然而止,不仅赋予了文章强烈的冲击力,更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去探究其中的情感脉络。这便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即对意脉的回顾和体悟,这就是回味。[6]

“愧怍”情感中的人性之美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5]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历来学者对《老王》一文的解读无不提到“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但似乎忽略了前面的“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看似无关紧要,实则字字入心。首先,“几年过去了”。一个时间状语暗示了杨绛在老王去世后的几年时间里经过长时间的反思和沉淀,让她对老王想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了更透彻的理解和感悟。其次,“渐渐明白”。一方面说明杨绛的愧怍之情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无数个日夜的反复拒绝和回味中逐渐形成的;另一方面也表明她一直没有忘记和老王相处的点点滴滴,一再追忆和老王的相处,体现了杨绛对老王深厚的情感。

通过“幸运的人”和“不幸者”的对比,我们看到了命运的戏剧性和人生的无常。显然,“幸运的人”指的是杨绛,“不幸者”指的是老王。一方面,和老王比起来,无论是在经济层面还是精神层面,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杨绛,显然都比他要富足。反观老王,他无依无靠,几乎没体会过亲人朋友的关心;身体情况很差,但又不得不坚持拉车以维持生计;遭到旁人的恶意揣测,却只能默默承受;即使去世后也没人管、没人问。穷苦悲惨贯穿了老王的一生,他是不幸的。另一方面,杨绛在家庭困难的时候,碰到了老王这样全心全意对他们好的老百姓。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还惦念着杨绛一家子,这份真诚与善良、质朴与仁义,让杨绛在自省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幸运。

经过长时间的反思和沉淀,杨绛由此产生了难以言喻的“愧怍”之情。首先,她自认为自己对不幸者的同情和关心是十分高尚的,但对于老王这样一个不幸者的渴望或是求助,却连一点感觉都没有,有的只是害怕和闪躲。其次,老王这样一个不幸者身上所拥有的高贵品性,却没有被看到和真诚地对待。最后,她意识到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她,所享受的一切优待,不过是在底层百姓或是不幸者的艰苦付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说得更直白些,不过是“多吃多占”而已。[6]也正是杨绛能够做到时刻自省自警,并以文字的方式公之于众,才让读者得以真正发现她身上令人肃然起敬的品质。

一方面,杨绛先生作为杰出的知识分子,能够跨越时间的长河,始终保持谦逊和自省的态度,深刻洞察并认识到自己在人际关系处理上的不足,这种自省自警的精神令人钦佩。“她的愧怍,是知识分子用人类眼光、人类情怀去舔舐我们曾经的创伤去面对我们苦难后的岁月。这份愧怍,是一个无辜生命体对一切生命欠然状态的全力担荷,是作者自我灵魂的无情审视,更是替一个未曾充分反省、忏悔的时代树立的人类良知标杆。”[7]“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位温文儒雅的学者,在时过境迁之后,仍然能够做到不断反思反省,不断剖析自我,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值得所有人追随和赞颂。另一方面,杨绛在表达自己的愧怍之情的同时,传达出一个更深刻的主题——提醒和呼吁社会要更多地关注和尊重底层的不幸者,给予他们更为深切的人道关怀和同情。杨绛以自身为例,表达自己对像老王这样的底层老百姓的关心和帮助尚显不足,这份坦诚和勇气,也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整个社会的反思。

杨绛先生的《老王》,体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彰显了她对于弱者的深切同情与无尽关怀。在此意义上,这份“愧怍”之情,不仅是对老王而言的,也是对社会固有的阶层等级意识的批判和不满,更是杨绛传达给社会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书,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关注弱势群体,传递爱与温暖,始终都是我们每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贺桂梅.面对卑微者的不幸人生——解读《老王》[J].语文建设,2003(01).

[2]王立宪.社会大背景下知识分子与民间的命题——读杨绛《老王》[J].名作欣赏,2012(17).

[3]秦晓华.《老王》的另一种读法[J].中学语文教学,2012(03).

[4]朱湘渝.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与“原罪”意识——从不同历史阶段进行梳理[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3).

[5]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七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6]孙绍振,孙彦君.隐性抒情意脉和叙述风格——读杨绛《老王》[J].语文建设,2012(17).

[7]孙文辉.《老王》:通往“愧怍”之路[J].语文学习,2010(0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