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河文化大典》:以时代精神激活黄河文化的生命力

作者: 马爱梅

《中国黄河文化大典》:以时代精神激活黄河文化的生命力0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历程、独特的民族特色和价值体系锻造出中华民族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经久不息、历久弥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文明是历史上代表华夏民族的国家文明,也是世界文明史上传衍最久、最具持续性的文明之一。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历来重视水利建设,留下了卷帙浩繁的水利文献典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其生命力。为积极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国水利出版传媒集团积极推进相关工作,目前已经出版《中国黄河文化大典》(以下简称《大典》)9个分册。

《大典》聚焦中华民族在黄河流域治水兴水漫长历史进程中积累的科学认识和思想理念,是弘扬优秀文化、延续历史文脉的有益探索。编纂《大典》是保护弘扬传承黄河文化的重要举措,是梳理黄河流域治水脉络、服务新时代水利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文化出版工程。

丛书对黄河古近代重要典籍进行了系统梳理,较为全面地收录了黄河流域的治水实践、河工河务、工程档案、河道源流考据及图谱、灌溉遗产及近代科学技术引进之后的黄河重点科技文献等,积极上溯搜集先秦五代及其后的重要涉水典籍版本。通过对这些文献资料的科学整理,系统展示历代治黄的重要成就和艰辛历程,详实记录黄河不同时期的发展演变情况,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

珍稀黄河地图、图说的收录整理

《大典》收录整理了诸多几近失传的珍稀历史地图及图说,包括一些散见于海内外收藏机构的珍贵地图,具有很高的文物文献价值。

在众多存世的河渠水利文献中,各种类型的河工舆图最能直观描绘水利状况,尤以明清时期河防工程体系形态最为重要,如《黄河图》《黄河水道全图》《河工合龙图谱》《清代黄河河工图》等。河工舆图上的提示明确了各种堤防适合在黄河不同河段中使用,配合以文字史料,就可以使黄河水利史的研究更加具体、更加系统。《中国黄河文化大典·工程档案(古代部分)》精选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珍稀、有代表性的黄河工程相关河工图、河防图等古旧地图结集成册,其中95%为首次以高清全图的四色彩印形式出版面世。这些图均为清代主管河工的官员编绘的官绘本,展现了清代河务管理的实践与经验,再现了清代黄河流域防洪治理的情形,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成就,是黄河古代工程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典黄河文献档案的收录整理

《大典》收录整理了黄河流域历史上的众多经典文献档案,很多是首次整理出版。这些经典文献档案记载有大量治河原始记录和工程建设经验,还有不少有关河渠水利的地方文献、舆图资料等。有的记录江河湖海的自然状况,有的阐述治水防灾的方略,有的反映河渠水利的修造过程,有的记述河道治理的成果。《中国黄河文化大典·河工技术(古代部分)》收录了《治水筌蹄》《河防刍议》《河干问答》《治河前策》《治河后策》《河工蠡测》等11个文献,都是由明清两代治河名家所著,内容包括他们的治黄思想和治河方略,河道的测量、特性分析以及整治方法,堤防、水闸等水利工程设计、施工,工程管理等方面。这些技术成果,既体现了古代水利工程的建设水平和科学内涵,也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勇气。《中国黄河文化大典·黄河治理(近代部分)一》收录了民国时期的《豫河志》《洪洞县水利志补》《贻谷督办内蒙垦务记》《王同春开发河套记》4种文献。民国是古代传统水利到现代水利转变的重要时期,也是当代水利史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这一时期引进吸收西方先进科学思想和理论,并在测量技术、水文观测、引进新型建筑材料、制定水利发展规划和法律制度、培养新型水利人才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当今的黄河治理与开发提供了较为实用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散见黄河历史文献资料的收录整理

《大典》选录整理了大量散见的黄河历史文献资料,具有抢救挖掘水利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大典》所选文献涉及兴修水利的实录、水利工程的概述、治理水患的经验、历代河官的事迹、水灾水文的数据等内容,如《中国黄河文化大典·黄河治理(近代部分)三》收录了民国时期的《豫河三志》《泾渠志稿》《治河论丛》《黄河治本论初稿》《濮阳河上记》5种文献。从历史文献的角度,客观、详细反映中国在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思想和理论、测量技术、建筑材料、水利规划、培养水利人才等方面取得的长足进步,以及相关工程的建设情况,这也为当今黄河治理开发提供了较为实用的理论来源与实践依据。《中国黄河文化大典·黄河治理(古代部分)二》所收文献《治河全书》,是清代康熙年间河道总督张鹏翮编撰的一本关于治理黄河、淮河、运河的重要著作。包括上谕、治河事宜、黄淮运河道图、奏章等,记载了我国黄河、淮河、运河三大水域的源流支派、地理位置及历年对其治理的情况等,其中对各河道的形成、流向、堤坝修筑、防汛等事宜所记尤为详细。书中还附有黄河、淮河、运河、山东泉河等彩色绘图,精确地反映了三大河流及各支流的全貌。

权威黄河史料的收录整理

《大典》收录整理的典籍具有权威性和史料价值,对当代黄河治理保护及流域综合规划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清代代表性文献《南河成案》及其续编,由清代江南河道总督衙门编印,记录了雍正到道光朝100余年治理黄河、淮河、运河为主的水利档案,史学家们极为推崇珍视。《中国黄河文化大典·黄河治理(古代部分)一》收录《河防通议》《问水集》《河防一览》《治河方略 》《回澜纪要》5种古代水利典籍文献,集中反映了古代黄河下游以堤防为主要治理手段的情况,记述了古代治理过程中各种治理思想的延续和变迁,对于了解古代黄河的生态环境、河道治理、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明代刘天和的代表作《问水集》,是16世纪40年代论述黄河、运河河道形势及治理的重要文献,突出反映了以治水、防洪为主体的治河通运思想,得到了时人和后世治水工作者的高度评价。

《大典》的出版是胸怀“国之大者”、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的具体体现;是梳理治水脉络、坚定文化自信、延续历史文脉的重大工程,对于传承优秀治水文明、弘扬黄河文化精神、加快建设黄河幸福河,将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作者系《中国黄河文化大典》策划编辑、总执行编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