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域融合的儿童伴读研究

作者: 黄秋波

摘要: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部编小学语文教材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再度提升。同时,教材增加“快乐读书吧”“和大人一起读”等模块,引导教师和家长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多域融合伴读策略的现状、价值和路径建构,希望能够打开儿童阅读视域,打通阅读场域,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儿童课外阅读生态。

关键词:多域融合  小学语文  儿童伴读  路径构建

伴读就是陪伴儿童阅读的意思,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增加了“快乐读书吧”“和大人一起读”等模块,强调儿童伴读的重要性。儿童阅读的起始阶段需要一个有效的引导媒介。这一媒介一般是自己的父母、老师或身边的亲朋好友。儿童依偎在大人身旁与大人一起阅读,会产生“与你在一起”的体验感,让大人与儿童拥有共同记忆。这种共同记忆是美好而又幸福的,有助于引领儿童走向阅读深处,提升阅读兴趣,培养起良好的阅读习惯。[1]

多域融合儿童伴读的理性探索

多域融合伴读的出现是基于目前现实的隐痛及儿童阅读的需要,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儿童阅读的现实审视。目前的儿童阅读还存在主体缺失、阅读碎片化和阅读随意化的问题,亟须正确的方向引导。首先,儿童阅读存在主体缺失的问题。虽然现在处于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儿童图书的种类更多,内容丰富,装帧和制作精良,总体来看儿童似乎并不缺乏各种读物,但是读物泛滥出现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没有关注儿童成长的阶段性和兴趣的多样性,导致阅读环境和内容出现单向度,读物与儿童兴趣脱节,儿童无法成为阅读的主体。其次,儿童阅读存在碎片化的问题。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等设备的普及,各种新兴的娱乐方式出现,儿童有了更多娱乐的方式,儿童留恋于智能设备的图频和游戏内容之上,因此停留在阅读上的时间不断减少,并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阅读难免失去连续性和整体性意义。最后,儿童阅读存在随意化的问题。当前儿童阅读以任务模式为主,家长或老师更多关注孩子读没读完,而较少关注孩子读得怎么样,收获怎么样,更忽略了要充分了解孩子的阅读过程。这样的阅读让儿童缺乏体验感,更缺少阅读的仪式感,阅读成为一件随意性的事情,没有了阅读的严肃性和充实性。

多域融合儿童伴读的价值。根据实践来看,多域融合伴读具有多元的价值,是一种值得践行的阅读教学新模式。该理念和模式依托部编版语文教材体系编排意图,尊重儿童阅读的主体性,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力求通过资源整合开发,激发儿童阅读潜能,凸显阅读教学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多域融合伴读以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为核心,重点培养儿童的阅读习惯,提升阅读品质,最终实现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最大限度地满足儿童阅读的多元需求。具体来看,该模式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多域融合伴读的陪伴性是在给予儿童阅读陪伴的同时,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激发儿童与他人一起阅读的兴趣,指向儿童阅读习惯的培养,助力儿童在长大之后获得自主阅读能力。第二,多域融合伴读的群体性意味着多人参与,能够突破个人阅读局限,培养儿童的分享欲和交流技能。第三,多域融合伴读的多元性指向阅读内容和方式的丰富与多元,有助于实现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第四,多域融合伴读的情趣性指向儿童的阅读兴趣,能够让儿童由“我要读”变成“我爱读”,最终实现“悦读”,激发阅读的积极性。第五,多域融合伴读的创造性指向儿童阅读思维的发散,引导儿童由生活走向阅读世界,激发创造能力,涵养精神境界,最终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

多域融合儿童伴读的路径构建

视域拓展:从个人拓展到群组。多域融合伴读首先要拓展视域,通过老师伴读、父母伴读和同伴伴读帮助儿童完成由个人阅读到群组阅读的转变,开启儿童阅读智慧,共享阅读成果。[2]

教师是儿童伴读的重要角色,在伴读过程中要与儿童积极对话,激起阅读的浪花。吉姆·崔利斯曾强调,教育的深远目标就是让学生爱上阅读,因为学生一旦爱上阅读就会主动学习,因此作为儿童伴读的主要引领者,教师的根本目标就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升阅读品味。教师要掌握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差异性,在伴读资源的开发上进行层级划分,比如低年级儿童更适合阅读印刷精美的、内容丰富的绘本;中级阶段学生需要多整合故事性和情节性丰富的内容;在高年级儿童的阅读材料中适当加入长篇作品。伴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儿童的视角进行推介,激发学生一起阅读的兴趣。此外,教师还要创新伴读方式,探索多种阅读方法,如比较阅读、表演阅读、比赛阅读等,让儿童潜移默化地养成阅读好习惯。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行举止对孩子有着深刻的影响。父母如果喜欢读书,孩子一般也会热爱读书,所以有责任心的父母应该积极给孩子创造合适的阅读环境,培养孩子与阅读之间的情感。有条件的家庭父母应该给孩子营造读书空间,与孩子在良好的阅读环境中一起进入阅读的状态,给孩子留下美好的成长回忆。为了增强阅读效果,增进亲子关系,父母要与孩子共读一本书,实现情感的勾连和共同话题的培养。

同伴共读同样是视域打开的重要方式。儿童之间存在天然的吸引力,同伴的爱好和行为会影响儿童的选择,因此多域融合伴读中同伴共读是不可忽视的力量。可以让有共同爱好的儿童共读一本书,然后分享各自的阅读感受,或者由教师设计阅读计划表,让小组儿童共同阅读,推进阅读计划。同龄伙伴们能够一起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享受乐趣,实现共同进步。

界域延伸:多门课程融合。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多域融合伴读学习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尤其是新的技术和平台的应用,进一步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让多门课程的融合更加巧妙。伴读中,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提取阅读资源中共有的元素或主题,然后进行深度探讨和领会,感受阅读的价值和魅力。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课程资源开发,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部编版教材四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推荐了《十万个为什么》《穿过地平线》《地球的故事》等经典阅读篇目,这些书目的共性在于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在阅读任务完成以后,教师可以播放《地球》《鸟的迁徙》等纪录片,用影视艺术丰富学生的阅读,在界域延伸中实现了语言文本与影视艺术的融合,开拓了学生的眼界,让儿童获得人文和艺术的双重滋养。

另外,教师或家长还可以以教材为依托,提供多种媒介形式的阅读材料,丰富表达元素,实现学科融合与阅读能力的提升。比如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安徒生的多篇童话,如《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学习完这些童话内容以后,教师或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安徒生童话的连环画,实现阅读与美术学科的融合。

场域贯通:活动的序列推进。传统阅读教学基本上以课堂为主要阵地,教师讲解、学生听讲,或者教师安排学生自行阅读;传统阅读活动往往是单向输出,形式单一,阅读氛围差,学生阅读兴趣低,不利于阅读质量的提升。因此要打通场域的限制,从单向活动向序列活动进行推进,从学校走向家庭和社会,实现家校共育,教师和家长协同伴读。要打破阅读教学活动的思维禁锢,比如在教室开展“主题阅读分享沙龙”,学生可以围绕某一主题分享阅读感受,也可以通过辩论或朗诵等各种形式展示阅读成果,让学生自由输出自己的阅读思考和感受。此外,要打破传统场域的限制,引导学生由教室走向社会或自然,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作者单位:云南省宣威市双龙街道第二小学

参考文献

[1]曹爱卫.低年级语文这样教[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34.

[2]解迎峰.指向群文阅读的“快乐读书吧”活动探究[J].辽宁教育,2019(05):11-1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