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培养学生阅读素养探究
作者: 崔茜摘要: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通过融入经典阅读材料、多样化的阅读活动以及结合社会热点话题,系统地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实际生活中践行所学知识,增强独立思考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这样的教育模式不仅帮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成长,还为他们未来走向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大思政 阅读素养 批判性思维
在信息化和全球化高度发展的时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群体,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但在多样化的信息来源和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下,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解读信息、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通过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有助于大学生全面理解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未来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思政的内涵与阅读素养
大思政的内涵。大思政是指在广义视角和系统方法论的指导下,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各个学科和教育环节,形成多维度、全覆盖的思政教育体系。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大思政更加强调综合性和全面性。其内涵既包括政治理论教学,还涉及文化、社会、科技等多方面的知识与实践,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大思政的核心价值。大思政的核心价值在于能够打破单一学科的界限,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类课程和活动中,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体系。这种综合教育模式有助于学生在多元化的知识背景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大思政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和验证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思政与阅读素养的关系。一方面,思政课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这种正确的价值导向有助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选择健康、有益的阅读材料,从而提高阅读素养;另一方面,阅读素养的提升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思政课中的知识和观点,从而增强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重要性
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系统的理论学习和阅读训练,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党的方针政策,在积累知识的同时,塑造自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通过阅读经典文献和重要文献,学生能够把握这些理论背后的逻辑和意义,有助于形成对社会现实和历史发展的深刻认知。阅读素养的提升,意味着学生不仅能掌握理论知识,还能在阅读过程中体会理论的实际应用和现实意义,增强思想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在持续的反思与实践中不断巩固自己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追求,坚定理想信念,做到知行合一。
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是应对复杂社会问题的必要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理性判断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思政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在辨析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中,提升自身的分析能力,形成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方式,对于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大思政视域下的思政课应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质疑、反思和创新,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实现全面提升。因此,学生能够掌握批判性阅读的方法和技巧,通过持续的阅读实践内化为自身的核心素养,成为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思政课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丰富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接触多元化的知识领域,扩展知识面,形成广泛的知识体系,培养独立思考和信息处理能力。课程内容涵盖历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感。阅读经典著作和权威文献,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增强对现实问题的洞察力和理解力,提升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如课外阅读、讨论、演讲等,能够激发阅读兴趣,增强主动性和积极性。
基于大思政视域下的高校思政课培养阅读素养策略
融入经典阅读材料,提升学生思想深度。在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应注重融入经典阅读材料,使学生理论基础更加扎实,拓展他们的思想宽度。课程设计需要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革命先辈传记和优秀文学作品,通过系统的教学计划将这些材料有机地融入课堂内容。例如,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时,教师可以选择《资本论》作为必读经典,并推荐《共产党宣言》作为选读材料。在课程开始前,教师可以通过导读详细解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关键概念,例如“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并结合现代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将理论与现实联系起来。课堂上,通过分析现代企业的生产流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情景模拟活动可以让学生扮演生产者、消费者和资本家,体验市场交易中的角色冲突,深化对理论的理解。课堂结束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并结合当前社会经济问题进行讨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想深度。
开展多样化阅读活动,增强学生阅读兴趣。多样化的阅读活动包括设立主题阅读周,举办读书会和读书沙龙,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送优质阅读材料和推荐书单,以及在课堂上推荐延伸阅读书目和布置阅读作业等。例如,教师可以每月设立一次主题阅读周。如针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主题,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推荐相关书籍,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及相关的时政文章等。活动期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固定时间段进行集体阅读,并通过引导学生撰写读书笔记的方式,帮助他们整理和深化阅读内容。教师还可以通过微信或者QQ群,每周推送优质时政类阅读材料和推荐书单,设立线上阅读打卡功能,学生每天完成阅读任务即可获得积分,积分累积到一定程度可以兑换图书代金券。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推荐延伸阅读书目,并布置相应的阅读作业,在课堂讨论环节安排学生分享阅读感受和思考。
结合社会热点话题,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在高校思政课中,结合社会热点话题能提高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敏感度和理解力,通过分析和讨论多元观点,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形成独立的判断和分析能力。教师可以定期选取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作为阅读和讨论的主题。例如,在探讨“网络信息与舆论导向”这一热点话题时,教师可以准备包括政府政策文件、学术研究论文、媒体新闻报道及社交媒体评论在内的多种类型的阅读材料。通过阅读这些材料,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立场和观点。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如政府在网络信息管理中的角色、媒体在舆论导向中的责任、公众在信息消费中的选择权和判断力。在讨论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评估不同观点的合理性和证据的充分性,并撰写反思报告,整理和反思自己的观点和讨论过程。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加深对网络信息与舆论导向这一问题的理解,在真实的社会背景中应用和锻炼批判性思维,最终提高阅读素养和分析能力。
作者系西安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德法教研室
主任讲师
参考文献
[1]黄梅珍. 全民阅读时代大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研究[J]. 科教导刊, 2022(24):147-149.
[2]邓航,吴中波.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策略探索[J]. 公关世界, 2024(12):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