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学指导下的书评剖析
作者: 宰艳红
摘要:书评是对书籍进行价值判断和评论的行为,也是在作者、读者和出版人之间信息交流的渠道。好的书评不仅具有自身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作品进行导读、直接影响读者,让更多的人阅读欣赏到好书的价值,产生强大的阅读力量,从而为文化建设作出贡献。本文通过文章学视域对书评写作进行分析,梳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出如何写好书评文章的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文章学 辞尚体要 好的书评标准
书评指的是对一本书的介绍和评论,以书为评介对象,对书的内容和形式作出探究和评价,也是对书籍进行价值判断和评论的行为,从而在作者、读者和出版人之间形成一种信息交流的渠道。作为出版社编辑,笔者经常关注《读书》《中华读书报》《名作欣赏》等刊物和平台上的书评,通过各种各样的书评来了解当下热点及重点图书,从而引发自己读书的兴趣和动力。对图书内容进行评判和写作,虽然容易入手,但是要写好却并非易事。而文章学理论与文学创作息息相关,也与当下书评有着传统的渊源。因此本文通过文章学视角对书评写作进行分析,梳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分析如何写好书评文章。另外,写好书评也是引导读者阅读书籍、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建设书香社会的重要途径。
“文章学”与书评的互文关系
在汉语世界的文学批评传统中,文章学与书评始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共生关系。这种关系既非简单的理论指导实践,也非单向的实践反哺理论,而是构成了类似阴阳太极的互文系统。从《典论·论文》对“文章经国之大业”的定位,到现代书评人在社交媒体上解构经典,两者始终在解构与重构的张力中,共同维系着文学批评的深层命脉。
血脉相连:从评点传统到批评范式。中国古代文章学自诞生之初便具有强烈的实践品格。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提出“六观”之法,本质上就是建立书评的元理论框架:从位体到事义,从置辞到宫商,这套系统既是对创作规律的总结,也是对批评路径的规划。宋代以降的评点之学将这种理论具象化。吕祖谦《古文关键》用朱墨圈点的视觉符号系统,将韩愈《原道》的章法结构转化为可传授的批评技艺。这种“以文为法,以评为教”的传统,使文章学始终保持着介入文本的实践冲动。金圣叹批《水浒传》时提出的“草蛇灰线法”,堪称文章学与书评融合的典范。他将叙事学中的伏笔技巧与八股文“起承转合”的章法论结合,在第七回林冲买刀的情节中,捕捉到“宝刀”作为叙事枢纽的三重功能:既推动情节突变,又暗喻人物命运,更形成前后呼应的结构闭环。这种批评实践不仅深化了叙事理论,更将文章学从静态的文体论转化为动态的文本分析术。
范式转型:现代性冲击下的基因重组。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的知识体系裂变,并未割裂文章学与书评的内在关联,反而催生了新的融合形态。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以“载道”与“言志”的二元框架重审文学史,这种阐释策略明显脱胎于《文心雕龙》的“原道”“宗经”思想,却又赋予其现代文学批评的维度。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对《史记》“究天人之际”的解读,巧妙地将桐城派“义法说”转化为历史叙事的批评范畴。西方理论的引入促成了传统文章学的创造性转化。钱钟书在《管锥编》中阐释《左传》“微而显”的笔法时,既引用刘知幾《史通》的“用晦之道”,又引入海德格尔“去蔽”之说,构建出跨文化的阐释空间。这种古今中西的对话,使传统文章学中的“春秋笔法”“虚实相生”等范畴,获得了与现代叙事学、阐释学对接的理论接口。
数字时代的螺旋演进:解构与重构的新维度。新媒体时代的书评生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当豆瓣书评用“文本细读”模式解构《百年孤独》的魔幻叙事时,其底层逻辑仍是《文心雕龙》“披文入情”的当代变奏;B站UP主用影视化语言拆解《红楼梦》叙事结构时,不自觉间运用了金圣叹“横云断山法”的批评智慧。算法推荐机制催生的“五分钟读懂经典”短视频,表面上消解了传统批评的深度,实则将文章学的“纲领说”“警策论”转化为视觉叙事的节奏控制术。人工智能的介入为这种共生关系增添了新变量。GPT模型对《滕王阁序》的自动评点,既暴露出对“四六骈俪”形式美学的机械认知,也意外重现了《古文笔法百篇》的程式化批评模式。这提示我们:文章学积淀的审美范式如同文化基因,即便在技术解构的压力下,仍会通过书评实践寻找新的表达形态。当读者在Kindle上划出《活着》的“文眼”时,指尖划动的轨迹与古人硃笔圈点的动作,在数字空间中形成了跨越千年的共鸣。
“文章学”视角下的书评属性
中国文章学之文辞论、文体论、文术论、文原论构成具有内在关联的结构体系,与“辞尚体要”从具体到抽象的运思方式密切相关。即借助于直觉、体悟、想象、思辨、归纳、推演的综合作用,用精要文辞委婉、曲隐、生动地触及对象本体,这成为构建中国文章学理论体系的独具民族特色的思想方法。由此可知,文章视域下的好书评均提倡“体要”兼具,既要注重文体,也要注重文辞的精炼和要义的提炼。书评作为一种创作现象,应该具有文体意义与文化功能。尽管现在处于快节奏的商品时代,但是有深度思想性和审美效应的书评文章仍会有不少固定的阅读群体。下面来分析书评的几个特点,以便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书评。
书评的文学属性。从“辞尚体要”的文体角度来说,书评可分为论文体、散文体、随笔体、笔记体;从体裁上来区分的话,可以分为学术论文型、一般评论型、书话型。20世纪30年代,朱自清就将“读书记”归入散文大类中,因此书评多为散文体、随笔体、笔记体,而这种文体的创作主要是运用形象思维,其语言具有散文化、小品化的审美特质。例如,《秦牧集》中有一则读书笔记《读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就是一篇美文。作者肯定了长篇历史小说的价值,认为它不仅为历史上伟大的农民英雄树立丰碑,而且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面貌,提供了历史上阶级斗争的经验。接下来从历史观、史料丰富等六方面分析它的成功之处。文中说,“读《李自成》,像是享受一顿精神上的盛宴,有一种艺术欣赏上巨大的快感。它真是波澜壮阔,气象万千,鞭辟入里,荡气回肠”。文笔优美,给人带来文学审美上的感受。
书评的文化属性。书评具有文化传播的重要功能,书评本身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纯文学形式,它因书而生,是一种极重要的文化载体,从中可以看到文学观念的演变,文化思潮的交汇与走向,文人心态的丰富性、社会读者对知识的接受等文化因素。书评内容里经常会有一些知识性说明。书评对书籍的介绍和评价范围里,书的种类无所不包,除了哲学社会科学还有自然科学。有新的、旧的、中国的、外来的等,对书籍内容(包括科学、哲学、思想观念、文学思潮)等的介绍,实际上构成了现代出版中最活跃的文化传播形式。书评的写作、发表与出版,实际上参与了知识、文化的选择、传播与再创造,因而具有重要的文化属性。例如,介绍书籍的历史变迁,说明版本、装帧等出版知识内容。如郑振铎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同时又是现代著名藏书家,其《西谛书话》中多谈及世间珍本、善本、孤本,并常对这些版本的历史变迁加以考证。
如何写好书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作为“四力”之一的笔力,对出版社图书编辑来说,可以多从写书评入手。写好书评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社会及文化发展需要。作为出版社编辑,写好书评可引领读者对精品好书进行阅读,从而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二是从编辑出版业务出发,编辑写好书评,不仅可以促进自己多读书,增强笔力,而且能更好地掌握出版动态,同时还可以将自己编辑的书,更好地介绍给读者。
书评的选题标准。首先要选择有价值有品位的好书。它们可以是世界名著、中华经典图书,也可以是获得各类国家图书奖的好书。例如,获得年度中国好书奖、中国国家图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茅盾文学奖等各类图书。或是关注各类报刊和平台上刊登的最新书讯,从中选择有价值的好书进行评鉴,对原著有价值的观点进行阐发、有所发展,不仅具有自身的学术价值,而且直接影响读者,让更多人去阅读欣赏好书的价值,产生强大的阅读力量。其次,要选择合适的文体。文章学提倡“辞尚体要”,既要注重文体,也要注重文辞的精练和要义的提炼。书评形式及文体是由内容来决定的。一般来说常见的主要有介绍式的书评、论文式的书评和散文式的书评。介绍式的书评特点通常是扼要介绍图书的内容,把握住全书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倾向,并指出其意义和作用,寓评论于介绍之中。例如,韩毓海的《春天的故事》(《读书》2024年第8期)就是作者阅读《为什么是邓小平》一书所写的随感,其中不仅介绍了本书的内容,还根据自己的经历回顾了跟历史人物邓小平相关的历史事件,重点讲述了自己最感动的部分春天的故事,使邓小平的伟人形象跃然纸上,也吸引读者再去阅读此书。再如,《文化重建的起点——读鲁迅笔下的〈故乡〉》一文从“故土难离:失乡者的精神苦痛”“乡愁叙事:漂泊者的文化记忆”“魂归故土:孤独者的回家之路”结语四部分论述该部经典小说,专业性地评论了小说的主题和文学性,重新解读了经典的魅力。
如何写书评。在写作原则上一定要秉持实事求是、负责任的态度。书评写作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读者负责的态度,避免广告之嫌和不负责任的虚假吹捧。写书评要认真阅读文本,写出自己的真知灼见,避免盲目跟风、随大流,对于书稿中的纰漏,也要真诚地指出。这样才能真正为社会文化负责,为读者负责。最后,书评写作应具备文章学所要求的艺术性和知识性。书评写作是对图书文本的再创造,要想写出读者爱看的书评,这里有几个标准,如可读性强,写出新意、新观点;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文采动人、语言形式具备审美价值;恰当用典、知识丰富等。茅盾认为“真能扼要地分析地推荐一本好书”,提倡“书评也是好文章”,还说“写书评,实在不是轻而易举的,不但要有眼光,也要有学问”。因此,写作书评如果能体现以上特点,便掌握了其中的精髓。特别要强调的是书评写作一定要以读者为本,用心用情,打动读者,使读者不仅获得知识上的提升,同时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总之,书评的价值在于对读者的影响上,只有作用于读者,才能作用于图书出版以及社会的文化建设。
作者单位:人民出版社
参考文献
[1]吴承学. 近古文章与文体学研究[M]. 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
[2]贾奋然. “辞尚体要”与中国文章学体系建构[J]. 文学评论, 2023(5).
[3]赵普光. 书话与现代中国文学[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