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地方文献阅读推广创新路径研究

作者: 王颖 袁艳

摘要:在全球多样文化交织与碰撞的今天,地方文献的整理、研究与传播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梳理了常州地方文献的开发及阅读推广现状,并从阅读推广模式、阅读推广策略、阅读推广环境、阅读推广人、阅读推广评价多个方面提出地方文献阅读推广创新路径,以促进地方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关键词:地方文献  文化传承  阅读推广

作为特定地域内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多维度信息的宝贵载体,地方文献不仅是对地方历史直观且生动的记录,更是文化传承不可或缺的基石。通过系统性地整理地方文献、深度挖掘其内在价值并有效推广传播这些珍贵资源,能够显著提升地方文献在文化传承与创新进程中的影响力,促进地方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本文以常州市地方文献为主要对象,深入探讨其阅读推广现状,并提出阅读推广创新的若干途径,以期为常州市的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为常州市现代化建设增添更多文化底蕴与时代活力。

常州市地方文献的收藏与开发现状

常州地方文献资源丰富,内容丰富,载体多样,被广泛收藏于各类文化机构与个人手中。长期以来,常州市政府及收藏单位通过整理编辑出版、设立特色馆室、数字化与多媒体展示、宣传推广与展览交流等措施,积极推动地方文献的开发工作,在学术研究、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常州市地方文献的收藏。常州素有“八邑名都”“财赋重地”的美誉,其地方文献资源极为丰富,不仅内容广泛多样,而且载体形式颇为丰富,全面而生动地展现了常州的历史变迁与文化风貌。在内容上,常州市地方文献包括反映常州地理环境的志书、地图,记录常州历史进程的史书、档案,展现常州文化特色的诗歌、文学作品及手稿、信件,以及记录常州地区个人或家族历史的年谱、家谱资料等。此外,还有展示常州艺术特色的书法、绘画作品,记录常州地方故事和历史的笔记、小说,以及具有历史价值的碑文、石刻等。在载体上,常州市地方文献同样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除了文字、图片载体外,还有实物、音视频等,将文献内容更加生动、直观地呈现给广大读者。这些载体不仅丰富了文献的表现形式,也拓宽了文献的传播渠道和受众范围。

常州市地方文献被广泛收藏于常州方志馆、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以及各高校图书馆等文化机构,同时也被众多个人收藏爱好者所珍藏。这些机构和个人共同构成常州市地方文献的收藏与保护网络,为常州市地方文献的学术研究、文化交流与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常州市地方文献的开发。常州市政府及地方文献的各收藏单位,长期以来致力于地方文献的整理、保护与开发工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整理编辑出版。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常州市中共常州市委、常州市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成立编史修志工作机构,承担起了“修志问道,直笔著史”的重要使命。经过40年的不懈努力,常州征编出版了众多地方史、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和地情书,如《武进史话》《恽代英传》《抹不去的记忆——常州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老兵们的军旅往事》《常州城市管理志》等[1],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二是设立特色馆室,促进特色化开发。常州市各收藏单位设立了众多特色馆和特色阅览室,如常州市图书馆设立的家谱阅览室、常州人著作馆、东坡文化馆,常州市档案馆的“龙城记忆——常州历史档案陈列展示馆”等,通过馆外征集和接收捐赠等多种方式丰富特色馆藏。三是通过数字化与多媒体展示拓宽传播渠道。如常州方志馆将实体馆搬到线上,让公众足不出户享受实境般的参观体验;推出了《方志之乡》专题纪录片,制作了《常州府学》建筑模型等,增强展览的互动性;同时提供多项数字服务设施。四是以宣传推广与展览交流推动学科发展。如2024年7月,常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在江苏书展“方志江苏馆”展出精品地方史志成果,常州党建与红色文化主题教育馆(常州红馆)展出中共常州地区百年党建史料,还有常州大学图书馆打造的“常州非遗展示馆”、常州市档案馆举行的“锦绣龙城——常州城市面貌十大变化掠影”“常州籍两院院士巡回展”等精彩展览。[2]

常州市地方文献的阅读推广实践与问题

常州市在全民阅读工作中高度重视地方文献,在地方文献阅读推广工作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目前推广仍存在方式单一、资源整合开发不足、数字化进程艰难、推广人专业素养缺乏等不少短板。

常州市地方文献的阅读推广实践。常州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非常重视全民阅读推广,不仅出台有法规性文件《常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全民阅读的决定》,还形成了“秋白”系列全民阅读特色品牌,全民阅读基地覆盖城乡,书香常州氛围浓郁。[3]在阅读推广中,地方文献同样得到了重视。一是重视红色文化的推广。常州市通过举办各类红色文化活动和展览,增强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如举办“塑说大运河”全国雕塑艺术大赛作品展、打造“常州三杰”红色品牌纪念馆等。二是重视崇文尚学文化的推广,如举办“延陵风骨与争先精神”论坛、举办“高晓声文学精品赏析”阅读活动、举办系列“青果思享会”公益文化讲座以传承名士文化,弘扬常州精神等。三是重视地方历史文献的推广。例如,2024年7月,《万亿之城奋进路——常州市实行市领导县体制四十周年专集》《奔牛史记——大运河常州段奔牛古镇文化遗产与重要史料》分别亮相江苏书展中心舞台,为广大书友呈现了一台展示龙城常州地方文化、人文精神和思想之光的视觉盛宴。又如,多单位联合举办“阅读与地方文化传承”高端对话论坛,共同探讨阅读推广与地方文化传承的融合。此外,相应机构还组织了一些数字产品的推广活动,如常州市档案馆的系列与“龙城记忆”有关的网上展厅、常州市博物馆的“记忆常州”专题网页等。

常州市地方文献阅读推广中的问题。一是推广方式相对单一,创新性不足。无论是文本展览推广还是数字推广,都存在推广方式单一的问题。地区展览中,多是以展板展陈的方式对地方文献相关资料予以简单介绍。采用整理出版的方式时,也只是将地方文献简单地整理成文本等内容加以出版和推广。对新媒体和社交媒体平台如抖音、微博、小红书、微信视频号等利用不够,难以引起广泛关注。二是对地方文献资源的整合与开发不足。常州市的地方文献资源分散在不同的图书馆、档案馆或私人收藏中,有时会因为观念、利益或缺乏共享机制而影响区域地方文献资源的整合,一些古籍善本较之其他类型文献尤难。2024年4月,常州建立了由公共图书馆与全市高校高职院馆共建的“常州文献典藏中心”,实现了总分馆体系下的文献集中典藏,给地方文献的资源整合提供了可借鉴模式。三是地方文献的资源分散,数字化进程艰难,无统一共享平台。在地方文献数字化过程中缺乏统一标准,更没有统一的共享平台,致使用户在访问时不知查阅到的资料是否齐全,有时也会出现不知所需的相关地方文献资源收录在哪些平台的情况,这可能会阻碍地方文化的传播和普及,也会增加用户获取完整地方文献资源的难度。四是地方文献阅读推广人的专业素养缺乏。现有的阅读推广人多数仅对阅读推广的一般方式如展板展陈或简单整理出版有所了解,对地方文献的内容及其推广方式了解不够,更谈不上开发和挖掘;或缺乏必要的技术能力和对数字化转型的认识,无法有效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文献的保护、开发和推广。

地方文献阅读推广的创新路径

在地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视域下,全方位探索地方文献阅读推广创新路径迫在眉睫。从推广模式、策略、环境、推广人素养以及评价体系等多维度入手,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创新方案,有助于推动常州及其他地区对地方文献的价值的深入挖掘,助力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为地方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文化支撑。

多模式融合和技术应用,实现阅读推广模式创新。地方文献的阅读推广不应局限于单一模式,而应融合多种推广主体、内容、方式和对象,形成多维度、多策略的复杂工程。这种融合不仅关系到文化传承,还涉及技术应用、社会参与等多个方面,体现了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深度融合。首先,推广模式的创新应调动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社区和政府等多主体的合作,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各主体的优势,共同推进地方文献的传播和应用。其次,技术赋能推广模式创新。利用AI系统和数据分析软件深入了解用户需求,为用户有针对性地提供地方文献资源。同时使用互动性和传播力较强的新媒体互动平台,提高地方文献的宣传普及面和公众的参与度,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地方文化。语音识别技术的应用,实现语音搜索和语音阅读功能,方便视力障碍者或其他特殊需求的读者,也是技术赋能的一个体现。再者,构建一站式地方文献阅读平台,有利于用户便捷地获取全面的地方资源,是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体现。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实现阅读推广策略创新。在推广策略上,应进一步整合资源,推动地方文献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例如,通过组织以地方文献为主题的旅游活动,让游客在实地探访中了解文献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这种“行走阅读”的概念可以为阅读推广与地方文化传承相融合提供方法支持。同时,举办以地方文献为灵感的创意写作比赛,鼓励创作与地方文化相关的故事和作品,这样的活动能够激发公众对地方文献的兴趣和参与度;设计阅读挑战,鼓励读者在一定时间内阅读一定数量的地方文献;开发以地方文献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如书签、笔记本、T恤等,这些都是增加地方文献的可见度的有效手段。结合地方文献创作戏剧、电影、音乐等艺术作品,以艺术形式传播地方文化,也是推广策略的一部分。探索地方文献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如将地方文献中的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和产品中等,这不仅能够提升地方文献的实用性,也能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

改“日”为“节”,实现阅读推广环境优化。地方文献的阅读推广环境包括物理环境、技术环境、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等多个方面。几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促进。通过改“日”为“节”的形式优化地方文献阅读推广环境,不仅能够促进地方文化的认知与传承,推动地方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而且能提升地方文化的影响力与知名度,促进全民阅读习惯的养成,为地方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同时也为营造良好的思想理论氛围提供了有力支持。将地方文化阅读活动上升为全民文化节,将以前的读书“日”改为文化“节”,这样的形式可以推动阅读推广内容多样化,提高活动的持续性。通过长时间的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地方文献价值的认识,鼓励社区参与地方文献的保护和推广工作;也可将地方文化资源如农民画等进行创新性开发和利用,形成特色文化产品,提升文化附加值,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还可利用文化节契机,推动政府、社会组织、传统文化技艺传承者等多方合作,共同推动地方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和产业链条的延伸,实现文化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提升专业素养,实现阅读推广人培养。阅读推广人队伍的建设是提高全民阅读推广能力的关键一环。要想得到更多的社会认同,地方文献的阅读推广人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以过硬的本领获得较高的社会关注和认同。阅读推广人首先需要深入了解所推广地区的文化、历史、地理等背景知识,以便更好地解读地方文献。其次,应能掌握信息检索技巧,拥有信息分析能力;能充分挖掘地方文献蕴含的价值,给用户提供专业和个性化服务。再者,需要主动探索新媒体技术在阅读推广中的应用,提高与用户的互动能力。最后,积极参与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展示和推广活动,提高阅读推广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提升后,自然会得到社会各界对这一职业角色的认同和支持。

注重推广效果,实现阅读推广评价完善。地方文献阅读推广评价应从多个维度进行,包括目标导向、内容导向、过程导向、影响导向和成果导向等多重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不仅涵盖了推广方式的多样性,也包括了文献保护和开发的力度,以及推广活动的参与度和反馈。通过这些指标,可以评价推广活动是否采用了数字化展示、主题活动、社交媒体宣传等多种方式吸引不同群体的注意,地方文献的保护措施是否完善、开发利用是否充分,从而确保文献资源的可持续性和可访问性。此外,收集和分析公众对地方文献阅读推广活动的反馈,了解其满意度和改进建议,通过媒体报道、社会反响考量等方式评估是否产生了足够的社会影响力。定期的效果评估能够跟踪推广活动对提升公众对地方文献认识和兴趣的长期影响。

作者单位:王颖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袁艳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本文系2024年度江苏省社会教育规划课题“社区教育创新模式与实践探索——常州地方文化阅读推广”(项目编号:JSS-L-20240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常州史志——纪念改革开放40年/常州编史修志成果图片展(二).[EB/OL].(2018-12-21)[2024-7-20].https://fzg.changzhou.gov.cn/html/fzg/2018/ABFLODCK_1221/33228.html.

[2]董长春,高青倩.“城市记忆”档案文献资源建设的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基于江苏常州的实证研究[J].知识文库,2017(06).

[3]王丹,陈雅.基层公共阅读空间发展研究——基于常州市“秋白书苑”的分析[J].图书馆杂志,2023(1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