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友好阅读新空间建设研究
作者: 单琳摘要:随着儿童友好城市理念的全球推广,建设适应儿童成长的阅读新空间成为提升城市宜居性和教育环境质量的关键环节。本文以上海市2024年为民办实事项目“打造100个儿童友好城市阅读新空间”为例,剖析其建设路径与实践成效,为我国其他地区相关建设提供系统性和复现性强的经验借鉴,并从服务的对象、场景、内容、管理四方面提出儿童友好阅读服务提升路径,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儿童友好城市 阅读新空间 公共图书馆
儿童的成长与发展关乎国家的繁荣昌盛和民族的伟大复兴。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了《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为儿童友好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提供了参考维度,指出公共图书馆需“组织面向儿童的阅读推广、文艺演出、展览游览等活动;拓展儿童阅读空间,在公共图书馆设置儿童阅览区,鼓励设置少儿图书馆,提供适宜残疾儿童的阅读资源,开展儿童友好图书馆建设”[1]。建设阅读新空间有助于公共图书馆打破传统场域限制,开展多元场景下的儿童阅读延伸服务。为此,各大城市积极响应号召,投身儿童友好阅读新空间建设中。其中,上海市采取“多元赋能、百花齐放”的建设策略,鼓励基础条件优越的区域试点创新、引领发展,重点扶持公共文化发展相对薄弱的区域,缩小地域间的阅读资源差距。该策略兼顾公平效率,有力推动了儿童友好阅读新空间由理念探讨迈向实践共创。本文依托上海市2024年为民办实事项目“打造100个儿童友好城市阅读新空间”,分析项目实践经验和创新价值,为提升儿童阅读服务质量提供参考,打通阅读“最后一公里”,营造书香社会氛围。
“儿童友好”阅读服务发展研究现状
儿童友好阅读新空间(以下简称“新空间”)围绕“儿童友好”这一核心要义,聚焦儿童需求,为儿童提供适龄趣味的阅读空间、资源与服务,尊重儿童独立人格,体现儿童优先和人文关怀。新空间更强调基层的广泛分布和多元复合的功能属性[2],能有效缓解公共图书馆服务半径受限和服务对象泛化的问题。
国外公共阅读空间的儿童服务理论研究重点已由19世纪的政策阐述、空间建设,延伸至特殊儿童、玩学成长、服务评估等细分课题。一众发达国家紧跟理论框架做出实践尝试,其新空间建设已进入成熟阶段。国内相关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但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指导推动和全民阅读意识的提升,儿童阅读理论逐步融入心理学、医学等学科理论,强调空间环境和服务资源的本土优化,并呼吁关注特殊儿童、留守儿童等群体的阅读困境,基础理论框架日渐完善。
与此同时,我国开展自上而下的儿童友好阅读新空间建设,多个中心城市发布地方建设指引,阅读新空间建设进程逐步由孵化期、试点期向推广期迈进。上海市作为全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领头羊”,在“打造100个儿童友好城市阅读新空间”项目中全方位综合考量,关注发展洼地,推进资源共享。项目可作为系统性和兼容性的优秀案例,帮助其他地区识别建设痛点,进而打通我国儿童友好阅读空间推广链路,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上海市“打造100个儿童友好城市阅读新空间”项目概况
近年来,上海市积极构建儿童友好服务体系,将“一米高度看城市、看世界、看未来”理念融入城市发展全过程、全领域。《上海市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强调,需丰富儿童校外活动资源,加强儿童美育工作,办好“社会大美育”课堂[3]。作为“社会大美育”的重要阵地,公共图书馆在众多公共文化场馆中,以其资源的多样性和功能的广泛性脱颖而出,能够有力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为儿童成长提供美的滋养。2023年,上海市少儿图书外借总册次约1506.4万、总人次约216.6万[4],多数行政区的少儿借阅量已超过成人借阅量,其中街镇图书馆少儿图书外借量占近全市三分之一,少儿阅读需求量日益增长,基层现有状态已无法满足。为提升基层公共阅读空间少儿服务能级,推进“家门口阅读好去处”建设,打造少年儿童“美育第一站”,“打造100个儿童友好城市阅读新空间”被列为上海市2024年为民办实事项目深入实施。
项目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统筹协调,以街镇图书馆为主体,以总分馆制为抓手,功能优先、按需补给、因地制宜。截至2024年12月,上海市分批次打造完成157家新空间,包含119个街镇图书馆、25个新型阅读空间、13个3.5级/4.5级综合服务空间,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在16个区全面开花。2024年2月至11月,157家新空间共开展少儿阅读活动8800余场,参与人次近54万次,数据呈现积极态势。项目建设得到家长、教育工作者的高度认可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赞誉,央视新闻、人民网、上观新闻等主流媒体深入报道,展示了新空间的独特魅力与实际成效。项目计划至2025年末,完成新空间的街镇全覆盖,以点带面,完善本市少儿阅读服务体系,赋能城市美好生活。
项目建设要求可归纳为“馆舍布局”“资源建设”“服务推广”3个创新点、“人员保障”“经费保障”2个保障点,涵盖了公共图书馆基本要素[5],并基于新时代儿童阅读需求的变化、教育理念的更新及科技发展的赋能,进行了创新性拓展和地方性融合。
一是优化馆舍布局,外部选址与内部建设双管齐下。外部选址方面,上海市将“15分钟社区生活圈”概念融入新空间建设,按照人口调研和服务半径科学规划,充分挖掘现有街镇图书馆、基层综合服务中心的空间资源,吸纳城市书房、书店等新型社会阅读空间,强调“嵌入式”服务功能,深入学校、小区、商场等儿童密集型场所,扩大辐射面。如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图书馆新空间与上海格致初级中学联办书格·城市书房,打通“家—校—社”物理壁垒,创造儿童以书会友的社交新场景;徐汇区万科广场灯塔书房将空间设置在商场中心,以商业多元的氛围、双语馆藏的特色,提供文娱新选择。此外,嘉定区“我嘉书房”、松江区“最美书店”钟书阁等新空间的加入,进一步夯实了服务体系。内部环境建设方面,新空间为儿童打造明显区隔于成人一体化布局的独立空间,依据不同年龄段特性,细分功能区域,设置分龄阅览室、亲子阅读区、低幼活动区等。部分新空间将自然、艺术、趣味元素融入设计,营造别具一格的沉浸式氛围。如奉贤区海湾镇火车头城市书屋新空间,因为两节火车车厢造型而成为网红地标,将城市人文景观与少儿阅读美育融为一体;静安区石门二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未央学馆打造秦汉文化主题阅读场景,搭配儿童专用古风几案,营造古色古香的中式空间。
二是强调资源建设,实体图书与数字资源并驾齐驱。一方面,通过年度采购、区馆调配、社会捐赠等多渠道拓宽实体书来源,实现少儿类在架量不低于1000册,年更新量不低于100册。各区图书馆积极履行总馆资源调配和共享职责,为街道送书上门,并结合辖区服务对象特点和地方特色,提供现场采选、书单推荐等购书形式,优化馆藏结构。如静安区宝山路街道图书馆新空间在架图书11000余册,设置红色连环画和沪语读物专架,打造“红色基因 魅力沪语”阅读品牌,传承海派文化。另一方面,新空间通过市区馆配送、馆员自制、第三方合作等途径,依托数据库、微信公众号、喜马拉雅等数字化平台,配置电脑、平板、VR眼镜等数字化设备,加强少儿数字资源的推广,提高知识获取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如浦东图书馆为新空间配送数字阅读平台和平板设备,提供听读、视听多种阅读体验,满足亲子阅读需求;嘉定区真新街道图书馆少儿馆打造少儿星际馆数字阅览区,配置VR航空航天学习机、可蓝牙播放音频的“蛋壳椅”,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儿童沉浸式学习天文科技知识。
三是拓宽服务范围,打造多元美育品牌。根据儿童生活节奏,新空间要求错时、错峰开放,周服务时长不低于36小时,寒暑假不低于52小时。开展丰富适龄的少儿阅读推广活动,如故事会、绘本剧、手工体验等,月活动不低于2场,寒暑假每周不低于2场,全年不低于42场。鼓励深挖优质社会资源,与文化场馆、公益阅读组织、学校等开展合作,推进资源共享和服务共创。如静安区成立“儿童友好城市阅读新空间建设共同体”,由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木偶剧团等32家单位共同提供“点单式”活动配送服务,涵盖剧目演出、科普课堂、国学文化等多样内容。嘉定区江桥镇图书馆金鹤分馆新空间依托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成立剧院江桥基地,开展“大咖的平方”系列儿童戏剧营活动。此外,新空间充分盘活当地非遗传统、红色文化、自然科普等资源,彰显“社会大美育”的艺教理念。如金山区枫泾镇图书馆新空间打造“枫泾故事”与农民画特色活动、崇明区中兴镇社区新空间普及扁担戏与崇明糕、青浦区练塘镇图书馆新空间带领儿童走进田间体验农活等,都鼓励儿童不拘泥于纸张,亲手触摸感知生活。
四是加强人员培训,提升服务效能。工作人员是新空间的设计者和管理者,更是儿童阅读活动的引导者和陪伴者。为提升少儿阅读服务专兼职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市文旅局发布工作方案和评价标准,联合图书馆和区文旅局多次开展专项培训,邀请行业专家分享交流,弥补缺失专业背景的服务队伍在知识深度和广度上的不足。培训与辅导工作将融入服务人员的常态化管理中,以切实提升少儿阅读服务效能。此外,新空间积极与文明实践中心、公益阅读组织、社区志愿团队合作,打造热心公益事业、低本高效的志愿团队,进一步扩充服务人员规模。
五是保障专项资金,努力补齐短板。2024年,中央支持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10857万元[6],市文旅局在资金层面予以各区大力支持和合理分配,并明确资金支持方向和工作节点任务,聚焦项目具体实施,将新空间作为增进儿童福祉的关键行动。同时重点支持全市106个乡镇文化站,推进专项资金两年持续保障,精准扶持基层文化空间。通过需求导向、精准施策,构建全市覆盖、均衡发展的儿童阅读服务体系,推进全民阅读。
儿童友好阅读新空间建设提升路径
视角“一米高”,场景“小而美”。“一米高度”是指从儿童视角出发,审视建设的合理性。儿童友好阅读新空间需选址规划和细节设计两手抓。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资源紧张,新空间建设尤为强调“嵌入式”,避免大拆大建和过度设计。适度整合现有公共场所,既能减轻改造负担,又能激活现有场地资源潜力。黄浦区作为上海中心地区,在打造“大而全”的新空间上面临诸多挑战。对此,黄浦区创新提出“1+N”空间模式,以具有复合功能的综合服务中心(街道图书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搭配灵活散点布局的小体量服务场所(社区阅读角、休闲驿站等),实现资源的配置优化和高效利用。黄浦区外滩街道图书馆新空间以海洋、地理科普主题的街道图书馆结合以心理辅导和课后托班为特色的棒棒哒儿童服务中心,为儿童打造了寓教于乐、安全温馨的多元化成长空间。
空间小,也能做到“小而美”。要实现“儿童友好”理念的落地,需下“绣花针”功夫,打造具有安全性、趣味性、功能性的内部空间。(1)安全性。选用健康环保材料、稳固的书架和桌椅,对尖锐边角做圆滑处理,注意插座、台灯、风扇等易被接触的危险物品的隐藏和防护。搭配柔软的地毯和玩具、适宜的温度和明亮的光源,在安全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舒适性。(2)趣味性。有趣的空间语言能调动儿童的积极情绪。阅读空间融入卡通、恐龙、海洋、森林等场景元素,结合积木、画笔等动手装饰品,来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3)功能性。设置游戏区、手工区、VR体验区、小剧场等多元化、互动性功能区域,提升参与感,丰富阅读体验。如上海市部分新空间借助东方信息苑和科协创意工坊等空间资源,联合打造数字阅览室和科普体验室,提供近距离接触科学、探索未知的途径。
决策先考虑,儿童多参与。《中国儿童发展纲要》指出,应“鼓励和支持儿童参与家庭、社会和文化生活”“儿童参与”体现对儿童权利和需求的尊重,是实现“儿童友好”本质的关键路径。
宏观层面可建立儿童参与机制,确保儿童在规划、设计、建设及运营各阶段的声音被充分听取。其次通过设立儿童议事会、儿童顾问团,开展调查问卷、现场访谈以及意见箱投递等方式落实儿童的建议,并尝试挖掘儿童意见领袖,培养儿童的主人翁意识。如浦东新区康桥镇儿童服务中心成立“康童议起来”儿童议事会,“小议员们”通过培训能够基本识别社区问题、调研社区需求、撰写社区提案,并主动关心社区事务,成为社区治理的后备力量。
微观层面上需拓宽儿童参与一线服务的途径,鼓励儿童在读者服务和阅读活动中扮演咨询服务者、策划组织者等角色。如闵行区马桥镇图书馆新空间的“小小图书管理员”通过职业初体验,深刻感受了图书馆员的职责使命和新空间建设的意义。杨浦区四平路街道图书馆新空间招募“少年主播”,为其他小读者讲读绘本故事。松江区钟书阁泰晤士店时光童书馆内,有“小小店长”手绘的图书推荐板,真正做到了“我的阅读我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