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智慧与人性光辉的交织

作者: 焦文静

传统智慧与人性光辉的交织0

在电影《秋菊打官司》、电视剧《幸福到万家》原著作者陈源斌老师的新书《世事家常》中,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烟火气却又蕴含深刻哲理的世界,这里有中国人独有的价值观、恩情观和祸福观,以及从不同人物的格局与气象出发碰撞出的人性思考。

中国人独特的恩情观

《世事家常》这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以当下社会生活为背景,通过对青铜镇何家祖孙三辈,尤其是故事主人公何寿天及其两个弟弟何寿地、何寿人日常生活经历的细致描摹,生动平实地展现了江浙一带的风土人情、时代变迁,以及社会普通人的命运遭际、悲欢离合。通过传统道德观念与现实境遇的碰撞,展现出时代背景下传统价值观和恩情观在人们生活中的延续与坚守,以及在复杂现实中所面临的挑战与升华,发人深思。

中国人的价值观简单来说就是“仁义礼智信”。从故事主人公青铜镇何家祖孙三辈的做人做事可以看出传统价值观的影响,而在价值观之下又包含了中国人独特的恩情观和祸福观。恩情观是贯穿全书的一条情感主线。

中国人的恩情观,在书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它不是简单的利益交换,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文化基因,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情感羁绊。正是这个恩情的牵绊引领着整个剧情的发展,时时戳中人心,迸发出闪光点。比如,邵亚芳和闻业荣都被金小曼救过,两家都在几十年从未与金小曼联系的情况下参加了其孩子的婚礼,意外相识并在后来结成了亲家,这是念恩;何家老太君祝菊英临终前来探望并感谢的街坊邻居,卖卤鹅的蔡二娘子蔡明芳、行动不便的爷爷王正杰来探望的孙子王桂生、何湾老宅受了恩情的邻居赵填香,这是感恩;杨兰英在祝菊英去世后接续照顾风烛残年的何万年,这是报恩;何寿天帮助徐兰打赢官司是不图回报的施恩。恩情如同一条坚韧的丝线,串联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其在世事家常中变得无比厚重,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江河,滋养着人们的心灵。

豁达的中国传统智慧

中国人对吉凶祸福的看法,并非简单的趋吉避凶,而是蕴含着一种豁达与顺应的智慧。这种智慧贯穿于书中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物的抉择之中。何家祖孙三代重义轻利、清白做人、凡事替他人着想,不仅日子过得美满,孩子也都成才成器;与何家形成鲜明对比的邵亚芳的嫂子和妹婿、闻业荣没有血缘关系的姐弟,凡事以利为先,不顾念亲情,家庭鸡飞狗跳,日子越过越差。中国人的祸福观是拉长在更大的视角之下和时间线里的,不看眼前看将来,甚至不看现世看来世,年轻有福不是福,老来得福方是福。在这种观念之下,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和波折,就更加有承载力,也就是“受”的能力。比如,兰英在菊英墓前磕了三个头,讲了她的一辈子。这样的人生,在现代女性的眼里是无法想象的,简直是苦到了极点,兰英的母亲劝导女儿也只是说,“也许上辈子欠的,这辈子来还”,即便如此,兰英回忆起来依然觉得苦中仍有甜,这也体现了传统女性“受”的能力。“忍”是心字头上一把刀,是一种痛苦的压抑;而“受”则是全盘接受命运的馈赠。无论这“馈赠”是苦是甜,是福是祸,都承受着。中国人温柔敦厚的性情养成正是得益于“受”的能力。这个“受”是承受的“受”,是忍受的“受”,是接受自己全盘命运的“受”,也是能够站在他人角度感受的“受”。兰英哭倒在菊英大姐的墓前,觉得此生最对不住的就是菊英,愿意来生衔环结草,当牛做马,就是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的,是对他人命运深刻的关照。现代年轻人谈“爱”不谈“受”,凡事从自己感受出发,缺乏体谅他人的能力,与之相比,传统女性的这种“受”的能力更显珍贵。它是中国人温柔敦厚性情养成的关键,这种性情让我们在面对生活的磨难时,能够以一种平和、宽容的心态去接受,相信雷霆雨露俱是天恩,从而拥有后福绵长的可能。

虔敬地传承中国传统习俗

《世事家常》在对丧葬、祭祀、大婚等传统习俗的描写中,作者展现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细节不仅是对传统技艺和礼节流程的呈现,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从母亲临终前对后事的细致安排,包括对远亲近邻、护工等有恩之人的考虑,我们看到了人情债在中国人心中的分量。这种人情债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情感交织的体现,是一种爱的延续。每一个被提及的人物,每一个被关照的细节,都在诉说着中国人对人际关系的珍视和对恩情的回馈。书中描写祭祀和大婚的习俗,尽管随着时代发展删繁就简,但礼不可废。这些仪式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对天地、祖宗、父母的敬畏,是对生命来源和归宿的尊重。在菊英的丧礼和兰英的进门等情节中,通过小表舅告知天地祖宗的郑重宣读,我们看到了这种仪式的庄重,它让人生大事瞬间神圣起来,也让每一个读者感受到其中的庄严与神圣。

小说在叙事上,通过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等多种视角,详细地交代了故事的细节。这种写法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与书中人物共同经历喜怒哀乐。书中两次提到通济古桥上刻的字:“非赤子不闻世事,是真佛只说家常”,第一次读到或许只是字面理解,而随着故事的展开,我们对这两句话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寿天兄弟最后平安,正是因为他们始终保持着赤子之心,不被世俗的名利所侵蚀污染。真正的入世哲学和人生道理恰恰蕴藏在这些世事家常里。同时,作者通过梦境交代故事和人物结局,这种方式带有一种宿命般的预示作用,增加了故事的神秘色彩和深度,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一种命运的交织和因果的轮回。

《世事家常》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家庭琐事和人情世故的小说,它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现代人性思考的佳作。它让我们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中,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忽视或遗忘的传统价值观。在全球化的今天,西方文化的冲击使得一些人在一定程度上迷失了自我,但这部作品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回归传统的道路。它提醒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恩情观、祸福观以及温柔敦厚的性情,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是我们在面对现代社会挑战时的精神支柱。通过对这些传统的传承和发扬,我们可以更好地塑造自己的人格,构建更加和谐、温暖的人际关系。同时,它也促使我们思考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之路,如何在保留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吸收现代文化的优秀成果,创造出更加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形态。

作者系文学评论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