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明复同志,一位盐梅相成式的出版大家
作者: 刘伯根
回顾40年的编辑出版工作经历,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幸运在于,我参加过《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以及《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的编辑出版工作,这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一件非常有影响、有意义的事情;也因此,我认识了姜椿芳、阎明复、梅益、金常政、黄鸿森、林盛然、周志成、石磊、冯雪明、黄锡桥、张遵修、石仲元、徐惟诚、单基夫等一批编辑出版大家。在编辑百科全书的过程中,这些出版大家的道德风范和编辑智慧熏陶了我,与学术界、科技界专家学者的接触也使我受益终身。
我1983年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工作时,还是个小青年,与明复同志接触不多。当年年底,明复同志就调到全国人大做副秘书长去了。2005年,我与吴希曾、周小平、王渝丽同志去明复同志家里拜访,他很健谈,关心地问起了百科出版社的情况、刚成立不久的中国出版集团的情况、我们几个人的工作情况,还谈到了国际形势、海峡两岸的形势。
明复同志出身于特殊的革命家庭,父亲阎宝航是中共隐秘战线的“无名英雄”,长期在东北从事抗日救亡、反对国民党政府独裁的工作,从事周恩来同志亲自交代的国际情报工作任务,是中国的战略情报专家,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立下过不朽功勋。在德国法西斯于1941年6月22日进攻苏联的半个多月前,阎宝航得到准确情报,通过党中央毛主席及时通报给斯大林,使得苏联提前进入一级战备;还将日本关东军在东北布防的全部情报,通过党中央及时通报给苏联,为苏联红军打败日本关东军,解放东北做出了重要贡献。
明复同志在红色家庭成长,一生经历丰富。做过翻译家、出版家、慈善家。作为翻译家,他见证、参与创造了一段中苏关系史;作为出版家,他参与创造了一段现代百科全书的特殊出版史;作为慈善家,他主导创办了中华慈善总会,并躬行多年;作为政治家,他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共产党人真正的模样。
明复同志1947年12月自“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毕业后,由中组部分配到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作。那个时期中苏友好,他主要是给苏联专家作翻译。1957年1月,国家成立中央办公厅翻译组,由阎明复、朱瑞真、赵仲元三人组成,明复同志是组长。中办翻译组主要从事中苏两党两国领导人的翻译工作,直至1966年6月终结存在。这期间,明复同志是首席翻译家,但又绝不仅仅是翻译家,他和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云、杨尚昆、王稼祥、彭真等国家重要领导人,以及赫鲁晓夫、柯西金等苏联、东欧等国家和地区的许多领导人密切接触的特殊经历,已成为中国与苏东关系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是这样特殊的出身和经历,成了明复同志后来协助姜椿芳等老一辈革命家、出版家擘画中国现代百科全书事业的浑厚底色:立意高远、普及文化、开启民智、振兴国家。
明复同志的座右铭是:“讲真话一生,办实事几件。”他当然是办过很多实事的。在晚年,他谦虚地说,他这一生最有意义的是做了两件事:一是组织出版了中国的第一部大百科全书,二是主导创办了中华慈善总会。这两件事,前者是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后者是救助困难群众。
后来,我们进一步体认到明复同志对于组织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的重要作用和贡献,他相当于大型工程项目或者大型企业中的“总经理”,发挥了盐梅相成、统筹有方的作用。编辑出版现代意义上的百科全书,是姜椿芳同志率先倡导、众多专家学者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批准的。那时候,“文革”刚刚结束、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整体偏低,编辑出版百科全书是一项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国民素质、顺应改革开放需要的重要举措。但编辑出版现代意义上的百科全书是一项巨大的、复杂的文化工程,光有愿望、热情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克服、解决一些巨大的难题。一是设计、统筹之难。要有科学的总体设计、精心的规划安排、周密的施工组织、严密的进度统筹。二是组织学者专家之难。这些工作需要庞大的学者专家群体来完成(实际参加编撰的专家学者有两万多人),需要动员组织一流的编撰队伍,需要找到“最合适的专家学者”来“撰写最擅长的条目”,而这项工作需要取得高校、研究机构、管理部门的广泛支持和配合。三是组织专业编辑出版团队之难。要组建专业出版机构,容纳编辑出版乃至印刷、发行、管理团队,需要找到既懂得常规编辑业务,又懂得百科全书这种大型工具书的特殊编辑业务,还具备相应学科专业知识的编辑人员,来进行“专业化施工”。四是实事求是之难。改革开放之初,百科待兴、百业待兴。有的学科专业相对成熟,有的学科专业需要重新构建;思想上、政治上、学术上的雷区、禁区还不少,既要实事求是、坚持真理,过雷区、破禁区,也要尊重历史、尊重现实,有所取舍;既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尊重学者的代表性观点,也要有所扬弃,争取最大共识、提供最权威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尊重学者专家的意见、社会各界的呼声,也要能够下情上达,及时向中央反映。
中央以胡乔木同志为主任的几十位顶尖专家组成总编辑委员会,先后以姜椿芳、梅益两位总编辑领导的编辑出版团队的英明决策,对于解决这些巨大难题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看到,明复同志在此过程中,在开启百科事业的起始阶段,以他独特的政治智慧、特殊的上下沟通渠道、广泛的社会资源、独特的选人用人眼光、强有力的组织协调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对明复同志有几点印象比较深刻:一是明复同志组织青年编辑百科全书业务培训班,由此可见他是一位关心青年编辑成长、关注出版社未来发展的领导;二是他率团访问苏联百科全书出版社并参加莫斯科书展回来后,给全社职工作报告,我们听了很新鲜、很向往、很过瘾,由此知道他是一位见识广、站位高的领导;三是听说很多老编辑乃至社领导,都是明复同志协助姜椿芳总编辑调进来的,由此知道,他“神通广大”,擅长做组织工作。明复同志经手调进来的这些同志,后来大多成了编辑百科全书的骨干力量、基本力量,有的成了业务中坚和社领导。
例如,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同志在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副主席兼副总裁弗兰克·吉布尼率领的访华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这次访问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促成的,当时陪同接见的有国家出版局代局长陈翰伯,百科出版社负责人姜椿芳、刘尊棋、阎明复。
再如,前文所提到的许多百科全书出版大家,早期的许多编辑出版骨干,“新三届”的应届大学生、研究生,都是经过明复同志之手选入百科全书队伍的。明复同志协助姜椿芳同志,组织这些编辑人员与专家学者一起,进行百科全书总体设计、学科框架和条目设计、编辑体例设计、审稿、编辑加工的过程中,发挥出磅礴之力。明复同志虽是半途踏入出版圈,却成了不可多得的出版大家,一位百科全书出版事业的大功臣。他身体力行并大力倡导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开拓创业、实事求是、无私奉献、精益求精的“百科精神”,仍值得出版人参照遵循。
明复同志于2023年7月3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在八宝山东礼堂的告别追思会上,中央领导人送了花圈,各界来送别的人也很多。大家写了许多的怀念文章、诗词,以为追思,这些后来集成了《惜别明复》文集。
作者系韬奋基金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