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货币出发的历史叙事
作者: 周祥
任双伟是一位勤奋的历史学者,6年前收到过其大作《货币里的中国史》,6年后又收到了其新作《永通万国——货币与历代兴衰》。6年前的大作,通过历代货币看中国历史,五六万字,简约;6年后的新作,尽管同样是通过历代货币看历史,但30万字,厚重。前后都是以货币史为纲,由于累积和认知的差别,使后者在深度和广度上,远远超过了前者。
《永通万国——货币与历代兴衰》一书的标题,就让读者能够明白作者的用心和用意,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中国货币从产生到发展、演变,近三千年,始终与中国历史兴衰相关。一部货币史,其实也是一部中国史,是中国历史的真实反映和写照。这本书之所以令人关注,是因为作者通过对中国古代货币史的深刻剖析,来解读和揭示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之因和发展规律,走出了一条前人未曾走过的路,显示了其独特性、创新性。
通读《永通万国——货币与历代兴衰》一书,我们发现,作者充分运用考古材料和历史文献提炼学界的研究成果,通过图文结合、图表融合,比较完整地梳理了中国历史上各个阶段的货币形态特征,显现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认知,如对汉初“荚钱”的认识。对于汉初“荚钱”,目前学界一般认为出现于刘邦建立汉代之初,也有人认为从秦末就已经开始出现了。但在本书中,作者依据《史记》和《汉书》的不同记载,以为“根据考古发掘,汉代的半两有两个极为轻薄的时期。第一次是刘邦时期的半两,此类半两多不足两克,钱形不圆,文字风格颇有秦钱之韵味。第二次是高后六年(前182年)之后(即汉文帝执政初期)铸造的半两,此类半两多不足一克,钱形或小如豆,或窄如环,字体细如发丝,然文字多周正有法,有隶意。比较之下,当知所谓‘荚钱’应是汉文帝执政初年的货币,而刘邦铸造的薄小半两,其重量虽不如秦钱,也不如文景时期的‘四铢半两’,却远重于‘荚钱’,故称为‘汉初小半两’,或者‘刘邦半两’,更为妥帖”。
一个稳定的货币制度和货币政策,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本书通过历代货币制度、货币政策演变的详细论述,反映出了其对历史发展和兴衰的影响与作用,如元代是我国历史上主要行用纸币的时期,由于长期坚持实行“中统钞法”和“至元钞法”,元代的经济和社会基本上保持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到了元顺帝至正十年(1350年),为了筹措治理黄河的资金,兼丰敛朝廷财政,在首相脱脱的主持下,改革钞法,发行加盖“至正年造元宝交钞”印章的“中统元宝交钞”,“以钞买钞”,使得百姓不堪重负,导致治理黄河的农民发动暴动,结果联动到全国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元最终消亡。作者通过元代纸币发展对政权兴衰的影响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史实,即货币铸造、货币流通、货币制度和货币政策并非仅仅关乎经济,代表的是国家政权的信用,一旦信用破产,结局一定是天翻地覆的。
《永通万国——货币与历代兴衰》既是一本有关货币的书,更是一本从货币出发的历史叙事书,使我们能够通过货币的发展,窥探中国历代兴衰的真实起因,以史为鉴,知史增信。
作者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上海博物馆青铜研究部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