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闷的象征》导读
作者: 陈智仁《苦闷的象征》是日本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的作品。1924 年由鲁迅先生译介到中国,并将此书作为他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授课的教材。
“苦闷的象征”即生命力受了压抑而生的苦闷懊恼乃是文艺的根柢,而其表现法乃是广义的象征主义。这是厨川白村对文艺作品本质的概括。这一说法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批作家,如郁达夫、田汉、丰子恺等,均曾经在各自的作品中提及。
全书共四章,分别讲述了文艺的消解疏散苦闷功能、苦闷如何在个人身上发挥作用、苦闷如何在时代和整个社会发生作用,以及苦闷重要到何种程度。第一章讲述的是苦闷如何在创作者身上发挥作用。文艺创作就是造一个梦来治愈自己。第二章讲述的是苦闷如何在鉴赏者身上发挥作用。文艺作品欣赏就是进入别人的梦来治愈自己。第三章讲述的是苦闷如何在对时代和环境发挥作用。阐明文艺家是先知,文艺作品是启示。第四章溯源到原始人,讲述苦闷如何在原始人身上发挥作用,阐明文艺创作的心境就是原始人面对无法控制的大自然时的心境。
可惜1923年厨川白村因为海啸不幸逝世,本书戛然而止。厨川白村扩大了文艺这个词的范畴,不仅是文学、剧作、雕塑、图画等,还包括了祈祷祭祀,更加点明了文中他的观点“在文艺里,有人类生命的一切,不只是善恶美丑。”
第二章对普通读者来说尤其有用,很多文艺理论作品的重点都放在了创作者方面,而忽略了同等重要的“鉴赏者”。很多时候“鉴赏者”自嘲是文学艺术的门外汉,以为艺术鉴赏是很高深的活动,“看不懂”;或者只能模模糊糊地感受到看到一幅画、读完一本好书时内心的狂喜,而不知原因,无法与外人道,只是因为没有相关的表达依据。而这本书不仅为创作者,也为“鉴赏者”而作,由此构筑了一个艺术作品的完整流动。在此借用邓晓芒教授的美学定义:艺术是情感的对象化,美是对象化的情感。这两句类似的话,表述的主题是截然不同的。艺术是情感的对象化,意味着把自己的情感移入对象,以引起欣赏者的共鸣。美是对象化的情感,是在(移入了别人的情感的)对象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情感,发出共鸣。这是无须谋面的双方的情感辨认,所以共鸣,所以美。所以,邓老的总结是:审美活动就是借助一个对象在人与人之间传达情感的活动。
厨川白村不仅阐述了这样的观点,而且提出了促成的工具——象征。“文艺和梦一样,是取象征的表现法的。”鲁迅先生的创作便是在苦闷中不停战斗,“世间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情感可以流动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有着共同共感性。而艺术的鉴赏,就是创作者的体验与鉴赏者产生了共鸣。正因为两个个体的经验互相辨认出对方,所以“赏味诗歌的时候,我们自己也就已经是诗人了”。
《苦闷的象征》还与精神分析学、性心理学等当时的新兴学科的成果结合起来,扩大了“文艺”的范畴,回归到了“人”本身。文艺创作理论书中,这一主题的作品有很多,但基本都是大部头学术著作甚至是学术著作系统。像《苦闷的象征》这样,以五万字的篇幅,把这个主题阐述清楚的,似乎并不多见。
这本书在中国的传播,鲁迅先生的译文是最关键的桥梁,也是公认的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本版本的编辑,以 1929 年改造社《厨川白村全集》第二卷为底本,经过对译文、原文、关键词语相关学术著作的反复阅读和对照,决定斗胆且谨慎地对鲁迅先生的译文进行最低限度的修订。一是原汁原味地保留鲁迅先生对这部作品的翻译和理解,二是让当代读者可以流畅无障碍地阅读。书中提到的人名、书名、地名与现行译法差别很大,因此修改为现行通用译法。部分学术专有名词,由于学术研究的发展,目前已有基本固定的说法。这些专有名词已替换,并在附录里收录鲁迅先生译本保留的对应外文表达,以便需要的读者查阅。
作者系文化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