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出版实践路径初探
作者: 郝丽美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全国各民族共同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我们民族最厚重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新时期守正创新做好传统文化出版工作意义重大,出版在推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与责任,本文从主题出版、热点出版、融合出版、海外出版等角度初步探析我国传统文化出版的实践路径。
做强做优主题出版,凝心聚力,培根铸魂
主题出版是传播党和国家先进理论与文化,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有效渠道,是新时期出版业的重要部分和业务亮点。出版单位在主题出版的策划过程中,可将党和国家重要事件主题与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内在关联,实现无缝对接。一方面借助主题出版的突出地位与作用,展现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凭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久的生命力,呼应当代国家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对发挥党和国家宣传思想的引领作用、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12月,中央宣传部办公厅公布了本年度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170种,包含图书选题150种、音像电子出版物选题20种,这些作品较好地展现、传承与发展了灿烂多姿的中华传统文化。人民出版社的《习近平著作选读》生动阐释了我们党坚定不移的政治信仰与治国理念,成为新时期党创新理论的权威教材,该书第一卷中收录的《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一文援引先秦诸子百家、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儒释道、宋明理学等我国各历史时期的经典理论,论证当下中国的现实发展问题,如用孟子的“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来阐述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观点,将法显与玄奘西行取经、郑和七下远洋作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案例,指出《礼记·礼运》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小康”概念的来源出处等,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高水平,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大道相通: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书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与马克思主义的“道”如何相通、相融、相成,深度解读“第二个结合”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特别是引用王阳明格竹子、儒释道相杀相爱、阴阳五行等文化故事、中华德性政治传统、儒家士大夫独特品格等大量传统文化内容,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进行了全新理论探索,该书于2023年先后入选“中国好书”推荐书目和《人民日报》“新书架”栏目。
预判紧抓热点出版,扩大传统文化受众群体
热点出版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时效性,但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与反响。在传统文化出版过程中,出版单位应立足自身优势,保持高度敏感性,抓住最佳出版时限,完成现实热点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与碰撞,借机实现传统文化出版的“破圈”。实际上,我国出版界已涌现了大量热点类传统文化图书,备受市场追捧,在帮助出版单位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更有效扩大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与受众群体。如2023年亚运会在杭州顺利举办,出版界紧抓这一热点,策划推出了一系列彰显亚运会主题、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物。其中,浙江文艺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浙江人民出版社等单位出版发行的《魅力杭州》《杭州故事》《亚运江南忆——跟着丰子恺游杭州》《杭州亚运人文体验点》等图书在传播亚运精神、为亚运会献礼的同时,还对杭州的历史文化进行了详细介绍与宣传,让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士认识杭州、了解中国。再如,2022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缘起于以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为灵感创作、登上中央春节联欢晚会舞台的同名热门舞蹈,该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了该舞蹈创演以来的诸多宝贵资料,让无论是否赏析过该名画、是否观看过该舞蹈的各类读者都能够随时沉浸在极具传奇色彩的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趣之中,获得了较好的口碑与市场反响。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年轻人作为网络的主力军,常常是热点话题的制造者与生产者,带动各种各样的社会热潮。出版单位大可尝试在年轻一代的各式热潮中寻找素材与机遇,并实现其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受众群体的年轻化。例如,基于当下年轻一代中的“博物馆热”现象,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22年出版了央视现象级同名文博节目官方授权图书《国家宝藏》,20余家国家级博物馆首次合作,百万里挑一,甄选馆藏,汇集电视中精彩片段和电视外文物写真,适应年轻人碎片化和读图时代的阅读习惯,帮助年轻观众与读者将中华传统文化从博物馆的展柜带回家中。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策划出版的《走近三星堆》立体书,系统介绍了三星堆考古知识与古蜀历史文化,创造性地复原了数千年前的宫殿、祭坛等场景,让读者宛如亲临考古现场、畅游三星堆古城,其空间感和互动性大大增强了阅读趣味,一经发行广受市场欢迎,并于2022年入围“中国好书”、成为首部入围该奖项的立体书,于2023年入围梅根多夫奖终选名单、成为角逐这一全球立体书界最高奖项的十部作品之一,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探索推动融合出版,创新传统文化传承方式
当前,融合出版是将出版业务与新兴技术和管理创新融为一体的新型出版形态,已被广泛应用,推出了形式多样、适合网络传播的融合产品,有效满足了数字时代各类读者的新型阅读需求,推动出版产业整体实现提质增效。在传统文化出版过程中,出版单位也要不断创新融合发展模式与表现方式,对于实现出精品增效益目标、探索传统文化传承新路径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为响应中宣部《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我国出版领域涌现出一批传统文化出版融合发展的突出典范,在全行业范围内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例如,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依托其长期稳居国内手工出版领域第一的优势,将手工图书出版与虚拟网络、实体体验、培训教育、创意材料销售等业务相结合,集中优势力量布局全产业链发展,成为传统文化出版创新融合发展的典范;出版的图书《叹为观“纸”——折纸里的大千世界》精选了国内知名折纸团体创作的汉服、熊猫、锦鲤、福字等种类丰富、展现中国传统元素的折纸作品,设计的手机扫码功能可令读者在翻阅纸质图书的同时看到三维立体模型,为读者带来全方位的学习阅读体验;自主研发的“中小学劳动教育中的手工非遗传承出版融合平台”是一个以非遗文化为核心内容资源、以劳动教育服务为实现形式的融媒体出版平台,通过图书、视频、音频、传承计划、劳动课程、实践工具材料等方式,多样化实现非遗传统文化内容的出版发行,成功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20年度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计划的项目。再如,黄山书社出版的系列图书《AR四大名著》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内容嫁接AR、智能算法、短视频等前沿技术,使经典中的内容可视化、互动化、游戏化,有效提升了经典在儿童中的可读性与传播性,有效激发了少年儿童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先后荣获2020年度全国新闻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2021年“安徽省融合发展示范工程”数字出版精品项目等荣誉。此外,南京日报等出版单位于2023年联合推出的大型融媒体产品《行走文脉 一眼千年》,以明代南京都城古地图为整体背景,以中式长卷画轴为框架,在舒缓悠扬的国风音乐中,带领读者走进南京10处古今交融的文化标识景观,让读者了解南京在文明探源、非遗文化传承、文学之都建设、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古籍事业发展等领域的实践经验与成就,特别是其中设置的视频访谈、文字短评、互动游戏和打卡集章等各类互动功能,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积极开展对外出版,助力传统文化“走出去”
近年来,我国出版界积极顺应新形势与新变化,不断加强与世界同行的联系与合作,对外出版的规模、质量与影响力不断提升,大批中国出版物源源不断走向世界,为传播中国声音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新闻出版署《2022年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显示,2021年全国累计出口图书、报纸、期刊846.10万册(份)、4816.57万美元,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与数字出版物2.65万盒(张)、5706.38万美元。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一带一路”国际出版合作发展报告(第四卷)》,“丝路书香”出版工程自2015年至2023年共资助了近3000个项目,版权输出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6—2021年我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签订版权贸易协议增幅达167%。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3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截至2022年底,中国网络文学共向海外输出作品16000余部,实体书授权超过6400部、上线翻译作品9600余部。
对外出版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渠道,近年来,中华传统文化题材出版物深受海外市场与读者的青睐,占据重要地位与份额。出版单位要实现高质量对外出版交流与合作这一目标,需大力提升出版优质中华传统文化的生产能力,为助推我国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做出有益探索。目前,传统文化类图书“走出去”的优秀案例与日俱增,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中国热”。其中,四川人民出版社作为“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100强”单位,多年来以传统文化类图书为抓手,以国学作品多语种输出为引擎,打造多种类特色图书产品贸易矩阵,实现了“走出去”的多线并进;出版的《中国的品格》一书截至2023年已实现了19个语种的版权输出,《乡村里的中国》(法语)、《不断裂的文明史——对中国国家认同的五千年考古学解读》(西班牙语)、《瓷器改变世界》(法语)入选2023年“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立项公示名单,《大明旗号与小中华意识:朝鲜王朝尊周思明问题研究(1637—1800)(修订版)》获2022年度“亚洲图书奖”提名。在期刊领域,《孔子学院》《汉语世界》瞄准全球汉语学习人群,聚焦中国文化传播,在“走出去”方面进行了多种有益探索与实践,为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窗口,成为海外较有影响力的中国出版品牌;《孔子学院》截至目前已面向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出版发行,拥有中英、中法、中西、中俄、中德、中意、中葡、中阿、中泰、中韩、中日11个中外文对照版,成为孔子学院的特色名片;《汉语世界》是商务印书馆旗下面向海外介绍中国文化和语言的杂志,自2006年创刊以来在“讲中国故事”的阵地上已坚守了近二十年,不仅在国内屡获殊荣,更是拥有全球百万以上的读者和粉丝,传播力和影响力逐年提升。
结语
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新时代赋予了传统文化出版的重要发展机遇,我国出版领域对此也进行了很多有益探索与实践,但如何真正做“活”传统文化进而更好地满足当代需求仍然任重而道远。未来,我国出版领域各单位应立足自身资源优势,锚定主要赛道,聚焦细分市场,深挖传统文化精髓,找准各方契合之处,凝心聚力、精耕细作、推陈出新,力争出版更多突出中华元素、满足时代阅读需求、实现“双效”俱佳的精品力作,在提振滋养国人精神力量的同时,向全世界持续彰显中国魅力,增强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为出版强国与文化强国战略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