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交互决定论下公共图书馆老年志愿者群体发展研究
作者: 范颖茵 陈楚芳 姚文磊
摘要:发展老年志愿者群体是积极响应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公共图书馆能为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提供合适的场景。为突破制约公共图书馆老年志愿者群体发展的主要因素——主体参与意识不足、长效的保障体系尚未形成、志愿活动形式相对单一,运用三元交互决定论,围绕环境、个体、行为等因素构建公共图书馆老年志愿者群体的发展逻辑。基于此,公共图书馆应从精准宣传、技能培训、岗位优化、完善体系等方面推进老年志愿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三元交互决定论 公共图书馆 老年志愿者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退休老年人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正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也意味着青壮年劳动力比例在迅速下降,影响社会的发展速度。志愿者是基层治理不可缺少的治理力量,是发展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重要因素。[1]通过参与志愿活动,退休老年人重回社会工作,能获得使命感和成就感,提升人生价值。公共图书馆是提供社会服务的重要机构,是志愿服务的一个重要场景,能为老年志愿者群体提供施展才干、贡献社会、传递爱心的平台。以公共图书馆为突破口发展老年志愿群体,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能产生多方共赢的社会效应。
公共图书馆老年志愿者群体发展困局
主体参与意识不足。目前,我国老年志愿者服务事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与欧美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据2015年美国志愿者调查报告,美国65岁以上老年人中有23.5%参加了志愿者活动。[2]其中,美国老年服务团项目要求老年志愿者每周服务15小时至40小时。[3]根据《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我国注册志愿者每年的最低服务时长为20小时,工作时长要求相对较短。北京是国内发展志愿事业最成熟的城市,据《北京日报》2022年10月报道,北京市60岁及以上实名注册志愿者有84.7万人,占老年人群体的19.1%,其老年志愿者人群比例仍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4]而我国其他省市比例则更低,如2022年江西省的老年人志愿者数仅占当地总志愿者总数的9.5%。[5]2022年发布的《北京市养老志愿服务工作指引》强调了老年人在志愿服务中的重要性,提出要把低龄老人纳为志愿服务主力。但总体而言,我国老年人大多希望在退休后颐养天年,自发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老年人人数较少。老年志愿者构成人员大多为退休党员,普通群众较少。由于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意识不足,参与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的老年人的规模较小,志愿服务质量还有待提高。
长效保障体系尚未形成。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老年人既是志愿服务的主要对象,也是志愿服务的重要劳动力,老年人与志愿组织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国内不少公共图书馆把老年人纳入志愿组织主体范畴,年龄条件一般设定在65岁以下。我国有专门的志愿者服务机构,如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北京老龄志愿者协会等,其一般以项目形式投入各种各样的公益服务中。但这些公益项目一般具有时效性,对于公共图书馆这类有持续性志愿服务需求的单位,难以产生长效影响力。[6]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服务机构,普遍存在人力资源不足的情况,但由于财政经费有限,只能将经费主要用于图书馆建设、资源购置和支付在职员工的薪资等方面,少有设立志愿服务专项资金的。我国公共图书馆志愿者的补贴相对较少(部分公共图书馆对志愿者提供交通和午餐补贴,但补贴的力度相对较小),更多是以精神鼓励为主,如对外进行先进人物(优秀志愿者)宣传报道、发放荣誉证书等。图书馆工作有一定的体力、脑力挑战,需要图书馆配备完善的保险保障。2016年开始施行的《文化志愿服务管理办法》提出:“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文化志愿服务组织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为文化志愿者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志愿组织必须要对其在册志愿者购买志愿者保险,但是对于由公共图书馆招募的非注册志愿者在政策上没有强制性要求,因而在关于老年人参与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的问题上,仍缺乏系统、全面的保障机制。
志愿服务活动形式相对单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伴随着生活质量和医疗水平的提升,2030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随着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老年人在退休后能够从事的志愿服务在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向上比起过往多了不少发挥空间。老年人人生阅历丰富,尤其是具有干部或专业技术背景的低龄老年人,他们在从事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时具有技术、经验、管理等优势。[7]在国内,老年人在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时主要涉及阅览室、书库的日常辅助管理或者部分读者咨询、读者调查等基础性工作,一定程度上浪费了老年人的人力资源。公共图书馆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生活圈,拥有庞大而多样化的用户群体。用户在图书馆除了有常规的业务需求,还有情感支持、技术协助等需求。老年志愿者可以发挥在生活阅历、情感互动方面的优势,为不同年龄段的用户展开阅读分享等思想交流活动,深化图书馆的个性化、人性化服务功能。
三元交互决定论下公共图书馆老年志愿群体的发展逻辑
20世纪80年代,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了三元交互决定论。他认为,社会环境会引发人们的行为后果,行为也能反作用于社会环境。环境因素、个体因素和行为因素共同决定了人类活动。其中,环境因素包括了资源、行为结果、他人、榜样及物理设置,个体因素包括了信念、期望、态度及知识,行为因素包括了个体的行动、选择及口头陈述。[8]三元交互决定论的本质是一种行为理论,用于解释社会活动中人的行为的由来、表现形式及过程机制。
基于三元交互决定论,笔者以环境因素、个人因素和行为因素构建起公共图书馆老年志愿群体的发展逻辑,如图1所示。
环境因素:积极老龄化政策的实施。社会、文化、物理环境等外在因素会影响个体的行为模式。在一定条件下,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社区等环境因素及社会规范能塑造老年群体的志愿行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社会的适老化程度是现代国家文明的表现之一。社会足够的安全感、幸福感、归属感是驱动老年人参与志愿活动的重要因素。公共图书馆是国家经济、文化繁荣的社会产物,它不仅是一个学习园地,还是吸纳志愿群体、实施社会志愿服务的重要场景。公共图书馆要发展老年志愿服务,首先就要提升其内部的适老化环境,这既包括物理环境,也包含人文环境。安徽省出台的《公共图书馆老年读者服务规范》明确了公共图书馆要为老年读者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服务,并形成服务评价与改进制度。这种制度体现了社会对老年人的尊重与关怀,也为公共图书馆在文化养老方面提供了发展范式。其次,基层的公共服务治理水平影响了老年人志愿活动的参与度。近几年,全国多地逐渐形成了街道社区网格化管理机制。在网格化管理下,老年志愿者群体在熟人社会中更能发挥先天优势,成为为民便民的专业团队。此外,信息网络愈发进步,社区“小网格”的精细化管理也推动了基层“大治理”。这为老年志愿者服务迁移或延伸到公共图书馆场域提供了极佳的客观条件。
个体因素:老有所为的发展追求。老年人的观念和认知是影响他们参与志愿活动的重要因素。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在满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的前提下,老年志愿者在参与图书馆社会服务的同时还能实现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一系列高层次需求。其中在社交需求方面,公共图书馆能为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实践的机会和平台。老年人在图书馆可以结识不同社会背景、年龄层次的人士,通过交流和学习,可以抒发情感和开阔眼界。在尊重需求方面,老年人在退休后容易由于职业身份的剥离,陷入落差感。通过参与公共图书馆志愿活动,老年人可以在新的舞台获得鼓励与表扬,添彩夕阳红。在自我实现方面,志愿活动能为老年人提供终身学习、弘扬大爱精神、践行社会责任的机会。图书馆作为一个知识文化的聚集地,具备发展多元化志愿服务的潜力,可赋能老年人的“再出发”。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老年人也愈发追求老有所为、老有所学的晚年生活。
行为因素:银发群体结伴养老的需求。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退休后的老年人在心理上和生理上容易产生巨大落差,面临孤独与困惑。人口老龄化下,各国都在寻求合适的养老模式,以应对资源紧张的情况。不少西方国家提出“就地养老”的理念。美国的退休人员协会(AARP)认为“同伴交往”是“就地养老”的重要环节。在代际交往中,老年人容易面临年龄歧视,导致各种严重的风险,如过早死亡、痴呆、肥胖、吸烟、心脏病、自杀等。J. Scott Roberts(2022)[9]在研究中发现,社区活动和同伴交互能够有效改善老年人抑郁症状、感知压力、睡眠质量、身体活动和大脑健康行为等方面的问题,提升情绪状态。美国2013—2014年老年志愿者研究发现,参与当地的养祖父母计划和同伴计划志愿服务的老年人自评其身体状况非常好的达到40%,较好的达到43%,而没有参加者仅分别达到21%和30%,参与志愿服务的老年人对生活的满意度更是远远超过没参与志愿服务的老年人。[10]因为成长经历、思维方式、闲暇时间存在趋同性,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容易在同龄群体中相互迁移和相互影响。一些老年人通过参与图书馆的志愿活动,不仅能结识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还能接触到社会新资讯和学习方法,有助于他们提高生命质量、适应社会节奏、打破代际鸿沟和数字鸿沟。
三元交互决定论下公共图书馆老年群体的发展策略
来自社会及家庭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和关怀感能够为老年人实施志愿行为提供动力,而老年人的认知结构、职业背景、心理特征、生理特征等内在因素就是老年人潜在的志愿基因。外环境是激发内因素的重要因素,可推动老年人的志愿行为,最后又进一步正向强化外环境(如图2所示)。公共图书馆是外环境的一部分,是老年人接受社会回馈的重要场景。要激发老年人志愿行为驱动力,必须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志愿者培育功能,并且在精准宣传、技能培训、岗位优化、完善体系等方面形成有效的发展路径。
加强精准宣传,发挥“老干部”余热。目前,公共图书馆老年志愿队伍在规模和数量上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需要社会多方宣传和推广。其一,公共图书馆应该与社会上的志愿组织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将一部分低龄但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老年志愿者吸引到公共图书馆,成为长期稳定的志愿服务力量,这样既可以活化志愿组织的人力资源,也能改变过往阶段性或临时性的项目运作形式。其二,在日常的业务中,公共图书馆要善用线上、线下的各项资源,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服务。利用好老年大学、街道社区的资源优势,组织老年人参观公共图书馆的日常业务运作及适老化改造项目,提升老年人的社会归属感,吸引他们退休后继续回馈社会。鼓励在岗的老年志愿者向同龄人传播志愿理念,让更多人参与志愿服务。其三,国内拥有庞大的离退休干部群体,他们的志愿意识和奉献理念相对强烈。公共图书馆要联络好各企事业单位的离退休主管部门,组建相对稳定、系统的志愿队伍,利用好老干部的工作才能和社会经验,让他们在退休后能够继续发挥余热,实现老有所为。
开展技能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公共图书馆业务是一项综合性、专业化的社会服务,需要志愿者具备全面的工作技能。老年人一旦正式从事图书馆的志愿服务,他们的实际角色其实无异于图书馆员,代表着图书馆的社会形象。现代的公共图书馆需要老年志愿者在图书管理的专业技能、信息素养、服务意识等方面具备相对前沿的认知。面向老年志愿者展开技能培训是发展公共图书馆志愿群体的重要前提。因此,在基础技能方面,馆员应该向老年志愿者传授有关馆舍功能、服务划分、图书分类、设备使用等有关公共图书馆的业务知识。这些知识内容非常零散细微,需要图书馆为其展开详尽、系统的指导。在数字技能方面,国内大多数老年人仍然面临着数字鸿沟。优先提升老年志愿者的数字素养,是弥合数字鸿沟的突破口。例如,可教会老年志愿者使用数字设备,善用网络资源。这样,能使老年志愿者带领更多的老年人破解数字困境,让更广大的人群享受数字红利。在心理建设方面,图书馆也要向老年志愿者灌输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及时向他们提供情绪价值(如关心、鼓励),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和工作困惑。让老年志愿者掌握图书馆的业务技能和专业素养,有助于他们在新时代中老有所学。
设立多元岗位,发挥主体所长。在新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应进一步优化和创新老年志愿者的岗位设置,为他们的退休生活提供更宽广的舞台。公共图书馆的老年志愿者岗位设置不应该局限在图书流通、书刊上架、读者咨询等基础性工作层面,还可以发挥老年志愿者在阅读推广、信息素养传授等方面的才能。例如,在书刊管理方面,图书馆应尽可能避免给老年志愿者安排体能、体力要求过高的工作,多安排一些阅读引导、维持秩序等强度相对较低的任务。通过老年人“反哺”社会的形象,让尊老、爱老、敬老的社会秩序效应得到激活。在咨询服务方面,图书馆应尽量发挥老年志愿者的亲和力优势。公共图书馆每天都会面对庞大的用户咨询需求,其中老年用户群体不在少数。一般而言,老年用户面对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志愿者,会更容易放下被年龄歧视的戒心,沟通起来更为顺畅,这样能让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体验和服务效果得到提升。在特色技能方面,随着老年人教育水平的提升,老年志愿者在很多领域都有丰富的经历和经验,可以协助图书馆举办一些阅读分享会或者生活交流会,充当阅读推广人,丰富图书馆的活动内涵。科学地为老年志愿者安排合理的工作,能使他们老有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