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重点学科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作者: 齐美山
摘要:高校图书馆扮演着学校文献信息中心和教学科研文献支持机构的重要角色。其馆藏结构的合理性及与学校学科建设的契合程度,不仅是衡量馆藏质量的关键标准,也是确保学科建设高水平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支持力量。本文以太原科技大学图书馆为例,对2018—2022年入藏的重点学科纸质图书的文献资源保障率和经费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并从采购渠道多元化、馆藏政策制度化和学科服务精准化几方面提出了优化馆藏资源配置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重点学科 资源建设 优化配置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规定:高校图书馆是为学校教学、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提供文献信息保障的学术性机构。图书馆应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导向,通过文献资源结构的优化,提高馆藏文献的质量。学科建设的需要也不断推动高校图书馆改革创新馆藏资源配置,从而加大对学校建设一流学科的支持力度。[1]
高校图书馆服务重点学科的研究现状
隋秀芝从科学合理的馆藏发展政策、馆藏复本配置、完善藏书结构三方面提出了提高馆藏图书优化配置的策略[2]。孙卫忠等运用博弈论组合赋权法,从学科建设和流通利用两个角度分别确定了图书类别的学科建设权重和流通利用权重,为优化图书采购经费提供了一种新思路[3]。冷秋菊应用熵权法并结合TOPSIS模型,得出了各学科资金配置权重,可有效提高信息资源建设资金的投入效益,为高校图书馆优化配置信息资源采购资金提供了必要的参考[4]。周金娉等基于经济学领域的Markowitz均值-方差投资组合理论,从资源的结构布局和使用效益两个层面提出了相关的优化对策[5]。林桂清运用TOPSIS模型数学原理,为高校图书馆提出了有侧重、有计划、有缓急配置各项资源的优化决策方案[6]。
综上所述,从国内高校图书馆服务重点学科的相关文献来看,学者们运用数学理论方法进行量化推算,对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现状、馆藏结构布局与本校的学科建设的匹配、信息资源建设资金投入效益、资源用户满意度、资源利用均衡度、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平衡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多。而从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配置模型角度探讨高校信息资源优化配置,从整体效益角度出发对资源优化配置进行实证分析,对投入成本与产出利用效果的关系分析,在确定函数关系或条件下进行分析并考虑随机因素影响等方面的相关实证研究并不多见。
此外,从实践层面分析,国内一些高校图书馆在学校重点学科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其文献资源建设与优化配置上的趋势并非逐年上升,反而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和起伏不定性,本研究成果期望可以帮助高校图书馆更加科学规律地对重点学科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太原科技大学重点学科馆藏资源配置案例文献资源建设分析
太原科技大学有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三个重点学科。通过本馆使用的北创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的统计功能获取数据,依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了解和分析T类及其重点学科对应的二级类目2018—2022年的纸质图书,特别是重点学科的文献保障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馆藏文献资源的建设水平。
馆藏文献数量是衡量一个图书馆收藏规模的重要标志,是决定一个图书馆收藏质量的基础保证,也是评价一个图书馆的藏书规模和服务能力的基本指标之一。其主要指标包括馆藏文献总量和文献年增长量[7]。从学校重点学科馆藏文献数量分析结果来看,如图1所示,截至2022年底校图书馆共有T大类中文图书281912册。2018—2022年全馆共有77862种,229475册中文新书入藏。T工业技术类图书18012种,51178册,分别占总入藏图书的23.13%和22.30%。从图1可以看出,T工业技术类图书的入藏量仍然位于首位。这说明图书馆馆藏数量占比与重点学科建设的地位相匹配,其对T工业技术类图书的馆藏资源建设也是长期重视和稳定支撑的。
从学校重点学科二级类目馆藏数量分析结果来看,学校重点学科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相对应的图书大类主要包括:TD矿业工程、TE石油、天然气工业、TF冶金工业、TG金属学与金属工业、TH机械、仪表工业、TM电工技术、TN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由图2可以看出,2018—2022年图书馆重点学科中文纸质图书馆藏的入藏情况呈现由高到低的趋势。2019年、2020年两年新书入藏数量相对较高,2021年、2022年新书入藏数量走势下降。
这很大程度上与新冠疫情的大环境与该馆文献资源建设纸质图书政府招标的采购方式相关。因此,图书馆一方面要从宏观层面形成一套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馆藏优化政策;另一方面,要通过多途径、多渠道的采购方式确保每年重点学科最新图书资源的馆藏增量。
分析馆藏资源结构也是馆藏文献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馆藏资源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整个馆藏资源体系功能的发挥。它不仅显示了各馆藏资源的构成状态,而且反映了各馆藏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学校重点学科馆藏文献结构分析结果来看,如图3所示,TM、TN两个类目的新入藏图书种数、册数分别是3204种、11744册,分别占了总入藏种数、册数的48.69%、46.82%。TD、TE、TF、TG四个类目的新入藏图书种数、册数分别是2368种、7541册,分别占了总入藏种数、册数的35.99%和30.06%。TH类新入藏图书种数、册数分别是1008种、5799册,分别占总入藏种数、册数的15.32%、23.12%。可以看出,该馆馆藏资源的设置与学校重点学科的发展紧密联系,因机械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较早被评为重点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作为学校新设置的重点学科,图书馆在支持已有重点特色学科的基础上,对新设置的重点学科加大了文献资源的支持力度。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该馆服务重点学科的馆藏资源亟须从质量和数量上依据学校校情和图书馆馆情加以提升。
衡量高校图书馆各学科文献资源收藏完备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馆藏文献的覆盖率。对馆藏类目结构进行分析不但可以揭示馆藏资源与学科专业设置的匹配程度,而且能促使馆员及时调整其构成从而促进学科的发展和建设。学校三大重点学科对应的TD、TE、TF、TG、TH、TM、TN类图书总入藏种数占T大类种数的36.53%,图书入藏册数占T大类总册数的49.01%。学校近五年对重点学科中文图书馆藏入藏量有较大的支持力度并持续保持相对稳定。数据显示,图书馆馆藏并非依据重点学科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的先后设置顺序来规划馆藏数量。相反,对于近五年新入藏的重点学科馆藏量,控制科学与工程比重最大,其次是材料科学与工程,最后是机械工程。由此可见,该馆在一如既往支持已有重点特色学科的基础上,对新设置的重点学科加大了文献资源的支持力度。
高校图书馆重点学科馆藏资源优化配置策略
首先,馆藏政策制度化。高校图书馆要从制度上明确建立重点学科的文献资源保障制度,并将其作为馆藏政策。重点学科的文献资源建设与优化应定位在研究级藏书水平上,对学校的特色学科、优势学科应做到系统收藏该学科文献资源。文献资源建设须以本校发展方向、目标、重点为指导,保持和加强重点特色资源建设并根据学科发展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保证重点学科文献资源的动态性、连续性、稳定性和精准性。同时,综合考虑文献资源实际使用价值和经费情况等确定馆藏复本量。伴随着智慧图书馆时代的到来,高校图书馆基本实现了纸电同步,采取“取消复本,增加品种”的复本采购策略,可以扩大文献资源覆盖面的深度和广度,形成对重点学科、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和新增学科的文献支撑与保障,提高图书的利用率,既可以节约经费,又可以有效地缓解馆舍紧张的压力。可对流通中高预约、高借阅频次图书进行二次采购,满足读者对纸本图书的需求,让丰富的高质量馆藏资源吸引读者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从而提高馆藏利用率。
其次,采购渠道多元化。第一是常规采购。线下馆配与线上馆配相融合。线下馆配的优势是视觉感强,服务看得见摸得着。图书馆采访工作人员可以深入现场,所见即所得,随时把心仪的书本加入购物车。不足是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浪费大量人力物力。线上馆配是为图书馆、馆配商、出版社相关单位搭建的“云采书”云端业务沟通服务平台。在信息泛化的时代,线上馆配可以满足读者多元化的需求,选择空间大,节约成本,省时省力,提高了馆员采书的效率。人人可以选书,随时随地可以选书,采访人员最后根据该馆馆藏资源建设的相关政策,适当取舍,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广大师生。打破了零借阅率,保证了新书入藏前至少一次的借阅量。第二是精准采购。需求驱动采购(Demand-Driven Acquisition,DDA)又称为“读者决策采购”或“用户(或需求)驱动的馆藏建设”。DDA包括:馆际互借(Interlibrary Loan,ILL)、短期借阅(Short-Term Loan,STL)、免费发现(Free Discovery,FD)、循证采购(Evidence-Based Acquisition,EBA )、从访问到拥有(Access -To- Own,ATO)、按需印刷(Print-On-Demand,POD)等多种模式。DDA有三大优势:一是馆藏管理理念由传统的“以藏为主”转向“以用为主”;二是馆员的被动预测转变为根据用户主动需求来建设馆藏,保证了图书入馆之前至少使用过一次,有效解决了零借阅率的问题;三是有效利用图书采购预算,重塑图书馆员角色,提高馆藏学科的相关性,是实现个性化精准采购的有效途径。
再次,学科服务精准化。古人说:“夫事有常变,理有穷通。”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与优化需要图书馆根据不断变化的外在要求,在面对重点学科资源建设支撑时,及时调整资源建设方向,强化对重点学科、重点建设学科文献资源的补充。在文献资源建设的过程中,高校图书馆一方面要加强图书荐购系统的建设,了解本校的学科群建设中重点学科的发展方向,摸清对标单位资源配置情况及建设标准。另一方面要与学校重点学科的科研团队进行细致的交流,加强学科专业图书的甄选,确保教授自主购书通道的畅通,为专业科研团队量身定制文献资源配置方案,确保资源保障细化、精准[8]。
结语
学科建设是高校的生命线,高校图书馆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高校图书馆“有为”才能实现在高校中“有位”。高校图书馆应积极抓住机遇,不断改革创新,优化馆藏资源,促进重点学科馆藏资源的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朝着一流图书馆目标而努力。
作者系太原科技大学图书馆馆员
参考文献
[1]王静,程从华.地方高校图书馆在“双一流”背景下的发展研究[J].晋图学刊,2017(6).
[2]隋秀芝,徐建初.高校重点学科图书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基于浙江理工大学图书馆馆藏质量评价的实证分析[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
[3]孙卫忠,王志波,高迎平,等.运用博弈论组合赋权法的图书馆藏优化研究——以河北工业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8,62(10).
[4] 冷秋菊,郑建明,胡唐明.“双一流”背景下基于学科评价的图书馆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探讨[J].情报探索,2020(3).
[5]周金娉,冯由玲,李蛟,等.基于Markowitz投资理论的高校图书馆资源配置模型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21(1).
[6]林桂清.新时代高校图书馆纸质图书资源建设优化研究[J].情报探索.2022(2).
[7]陈志仁.关于馆藏文献的评价──文献资源建设理论与实践研讨之三[J].佛山大学学报,1995(5).
[8]刘华,丁东.“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策略——以上海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9(3):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