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知网的“碎片化”阅读现状文献分析

作者: 谭夏

基于中国知网的“碎片化”阅读现状文献分析0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介平台的发展,“碎片化”阅读正逐渐影响读者的阅读习惯,重塑读者的阅读行为。本文以中国知网收录的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学科碎片化阅读相关文献作为研究对象,运用VOSviewer与CiteSpace软件对文献进行分析、梳理和总结。研究发现,图书馆要重视不同层次、不同特征的人群对碎片化阅读的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碎片化阅读服务。

关键词:碎片化阅读  图书馆  读者需求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介平台的迅猛发展,读者的阅读时间不再受到限制;阅读载体也已经不局限于传统的纸质书刊、报纸等,而是延伸到了电脑、手机、电子阅读器等电子设备;阅读对象从印刷文字扩展到多媒体形式。这种“碎片化”阅读逐渐重塑了读者的阅读行为,改变了传统图书馆借阅和参考咨询的服务方式,深刻影响了图书馆界对阅读的理解和服务转型,给传统图书馆带来了全新的课题挑战。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纳入文献数据均来自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国知网是国内最大的文献数据库之一,2023年版北大中文核心目录“图书馆事业、信息事业”收录的18本学科核心期刊均收录于中国知网,因此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保障文献的权威性和可靠性,拥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本文采用CNKI数据库的高级检索方式,使用“碎片”和“阅读”进行主题检索,检索时间自建库起至2023年12月,文献类型限定为学术期刊论文,检索结果为470篇,删除2篇作者不明的文献,最终共得到468篇文献样本。

本文采用中国知网的计量分析功能对纳入文献进行发表时间分析;采用VOSviewer软件与CiteSpace软件对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包括发表期刊分析、关键词聚类和突现分析。CitesSpace软件的切片间隔设置1年,K值设置为30。

数据统计结果

文献发表时间分析。历年发表的文献数量变化是衡量一个学术领域研究活跃度和发展趋势的重要指标之一。图书馆界关于碎片化阅读的文献在2011年至2020年期间呈总体增长趋势,其中2016至2020年为成果高峰期,其后发文量逐年下降。

发表期刊分析。样本文章共发表在208本期刊上,平均发文量2.25篇。笔者根据布拉德福定律,把期刊分为这个学科的核心区、相关区和非相关区三个区域。每个区域的文章数量相等,核心区域的文献数量应占总文献数的三分之一。从发文量来看,发文量在5篇以上有14种期刊(见表1),可以认定这14种期刊是该领域的主要发表平台。从期刊属性来看,前14位期刊中仅《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属于北大核心期刊(2023版),这说明该领域关于碎片化阅读研究的文献总体质量不高,缺少较高价值的学术成果,仍有深入研究的空间。

关键词分析。首先,笔者进行了关键词词频统计。将纳入文献导入VOSviewer软件,去除无意义词、合并关键词后,得到词频前20名的关键词词频表(见表2)。其中,与研究组织有关的关键词是“高校图书馆”“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与阅读方式有关的关键词为“碎片化阅读”“移动阅读”“数字阅读”“深阅读”“浅阅读”;关键词词频排名最高的是“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关键词排名第五,说明高校图书馆是研究碎片化阅读的最主要阵地。大学生作为年轻、活跃、好奇心旺盛的群体,处在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极易受到新事物的影响,是受到碎片化阅读影响最大的群体,如何正确引导这一群体进行阅读,成为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迫切任务。“阅读推广”关键词位列第三名,说明在碎片化阅读时代,图书馆对阅读推广工作的重视程度。

其次,笔者进行了关键词聚类和突现分析。将纳入文献导入Citespace软件,对文献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和突现分析,得到聚类标签与前十五位的关键词突现图谱(如图1)。关键词共形成14个聚类标签,聚类模块值Q=0.8326,平均轮廓值S=0.9577,表明聚类结构十分显著,结果可信度很高。

笔者以关键词突现的时间顺序划分碎片化阅读的研究热点。第一阶段是初现与探索阶段,如图所示,“碎片化”一词的突现热点从2011年持续到2016年,这一阶段包含“碎片化”“阅读指导”“移动阅读”“微服务”“服务”等关键词,表明人们的阅读习惯正逐渐发生改变,移动化阅读正在成为读者的新型阅读方式。图书馆学界在该阶段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如何向读者提供对应的移动阅读服务上,例如,学者赵继海对图书馆应如何选择合适的移动服务解决方案进行了研究[1]。

第二阶段是碎片化阅读的质疑和探讨期。在研究的过程中,学者开始关注碎片化阅读存在的问题与负面影响。学者吴海珍认为要积极正视阅读方式的变迁,平衡传统阅读与碎片化阅读[2];也有学者把碎片化阅读视为某种程度上的“浅阅读”“功利性阅读”,认为碎片化阅读是国民阅读素养提升之路上的“拦路石”,并呼吁改变读者的碎片化阅读习惯,将“浅阅读”转为“深阅读”,将碎片化阅读转向整体性阅读。与此同时,高校图书馆的研究热点也侧重于引导大学生进行深度阅读,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张妍妍等学者认为高校图书馆应该重视碎片化时代的阅读服务工作,提出关于服务方式、理念、内容和质量评价体系的四项创新举措[3]。

第三阶段是社会高度重视时期。碎片化阅读的盛行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众的阅读倾向从崇尚经典的传统阅读转向通俗阅读。这让众多图书馆员产生了危机感。阅读是个体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社会化的重要途径。2019年,第24个“世界读书日”将主题定为“读经典、学新知、链接美好生活”,“经典阅读”一词也在2019年产生。学者郭文玲认为图书馆应该将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换[4]。在碎片化阅读时代倡导经典阅读,使用数字化方式传播文学经典是这一阶段的研究热点。2022年,我国举办首届全民阅读大会。大会报告指出:“超过三成的成年国民养成了听书的习惯。”全民阅读与有声阅读从2022年开始成为突现热点,且有望成为学者们持续青睐的研究热点。

研究结论与讨论

碎片化阅读的概念与特征仍有争鸣。学者们各自总结的概念多基于自身的观察经验。从阅读载体来看,有学者认为碎片化阅读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阅读[5],而有学者认为碎片化阅读也应包括纸质阅读;从阅读的方式来看,有些学者认为碎片化阅读属于移动阅读的一种,也有学者认为碎片化阅读是数字阅读的特殊表现形式;还有学者提出碎片化阅读和移动阅读、数字阅读是互为独立的概念。笔者认为学者王鹏涛对碎片化阅读的定义最为精确,即“读者在确定的阅读目标指导下,以相对稳定的速度,投入较短时间(少于设定的某个标注),阅读某个内容的阅读方式”[6]。

在实际研究中,学者们普遍认为“碎片化”一是指时间的碎片化,二是内容的碎片化。有些学者认为注意力的投入也是碎片化阅读的必要特征。诚然,注意力的分散会间接导致阅读时间的分割和阅读内容的零碎化。但注意力的投入程度并不能区分碎片化阅读与其他阅读,读者在较短时间内全神贯注地阅读碎片化内容的行为也属于碎片化阅读。还有学者认为碎片化阅读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型阅读方式,载体的数字化是它的显著特征。但在电子设备盛行之前,读者就已经会使用碎片化阅读的方式进行阅读了。深受临床医生喜爱的协和医师手册、学生时代几乎人手一本的英语单词口袋书在本质上也属于碎片化阅读。

要重视大众的阅读需求。无论是注意力的分散化、载体的趋向数字化,还是时间和内容的碎片化,都是由大众的阅读需求产生的。换言之,读者到底需要怎样的阅读?自古以来,国内外学者都喜欢把“阅读”与“学习”联系起来,但对于普通人而言,传统阅读的门槛较高,工作和家庭占据了他们的绝大部分时间,他们并没有阅读的习惯,就更谈不上对阅读的需求。从2014年开始,我国连续11次将“全民阅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倡导全民阅读”到“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再到今年的“深化全民阅读”。在全民阅读政策的引领下,这些“不阅读”的普通人逐渐萌发出对阅读的兴趣,产生阅读的需求。阅读正在成为普通人可触及的生活方式之一。他们倾向于在日常生活的间隙时间和任意地点,优先使用内容更为丰富、携带更为便捷的电子设备进行阅读。碎片化阅读的便利性使之成为这些读者进行阅读的首要选择。

因此,碎片化阅读的本质是读者阅读需求的碎片化,而读者的阅读需求是个性化、多样化的。在不同的环境影响下,读者的阅读需求也会发生变化。即使是在同一时间的相同外部环境中,读者的阅读需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对每个读者进行个性化的需求分析并提供相应的服务,对于图书馆员来说是一项繁重的工作。所以,可以根据读者碎片化阅读需求的特点对读者进行聚类,为读者需求服务。如何深入了解不同群体读者的个性化需求特点,为读者提供有针对性的阅读服务,是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课题。

碎片化阅读行为的调研对象较为单一,缺少不同层次和特征的读者样本。现阶段文献的实证对象绝大多数都是在校大学生,少数会将大学生的某类群体单独作为研究对象,例如,宁英海等学者的实证调研对象为本校大学生党员[7]。碎片化阅读是一个大众化的阅读方式,大学生只是阅读群体中的一小部分,学界应该主动探索不同层次和特征的人群对碎片化阅读的多样化需求,例如,工作任务十分繁重的医务群体、学识渊博的教师群体等;又如未成年群体的碎片化阅读行为有哪些特色,如何探索并正确培养其碎片化阅读行为与习惯。另外,随着大众阅读的不断普及与社会老龄化问题的加剧,老年人的视力下降、听力受损、记忆力减弱等身心问题导致他们的阅读难度增加,他们的碎片化阅读需求也值得关注。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参考文献

[1]赵继海.移动图书馆发展的前景分析[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2,(02):2-6

[2]吴海珍.“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审视与理性应对[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4,34(03):95-97+103.

[3]张妍妍,余波,郭蕾,等.碎片化阅读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7,(04):44-50.

[4]郭文玲.我国图书馆传统文化阅读推广研究现状与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9,63(16):121-131.

[5]贺逸群,刘黎明.蜜糖或砒霜: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J].编辑之友,2018,(11):11-15.

[6]王鹏涛.我国碎片化阅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基于量度视角的考察[J].编辑之友,2018,(01):12-15.

[7]宁英海,罗之瑜,李明芳,等.大学生党员碎片化阅读现状调查分析——以广西中医药大学为例[J].科教导刊,2021,(25):181-183+18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