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引领传统文化新热潮
作者: 谢尚楹
欧丽娟1963年出生于中国台湾,是台湾大学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唐诗、《红楼梦》、中国文学史,已经出版的作品有《诗论红楼梦》《红楼梦人物立体论》《唐诗的多维世界》《唐诗的乐园意识》《李商隐诗歌》《唐诗选注》《红楼十五钗》等。欧丽娟是台湾大学首批在Coursera开设MOOC课程的教师之一,《红楼梦》是其制作的第一门课,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19000多名学员报名学习,因此获得了“全球开放式课程联盟”2015年杰出教学者奖。欧丽娟将学术成果录制成公开课,让更多的人爱上《红楼梦》。公开课自2022年6月在B站上传以来,累计播放量1870.9万次,点赞数92.7万次。同时,欧丽娟作为喜马拉雅《红楼梦》全本有声剧导读人,其音频自2019年上线以来,累计播放量1.55亿次。
欧丽娟博士毕业起便全心钻研《红楼梦》,一研究就是21年。第一个十年,她以诗词为线索,把大观园里女人的好命法则摸个透。第二个十年,她从贾府贵族文化出发,深挖十二钗内心戏。她去到皇家园林,寻找大观园背后的隐藏意义。欧丽娟《红楼梦》公开课登录新媒体平台后掀起了“红学”研究的新热潮,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创新性发展路径。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曾直言:“从没见过欧丽娟,但通过她的《红楼梦》(公开课),就已经成了她的粉丝。”台湾著名学者杨宗翰说:“欧丽娟的学术远超其他解读者,又善于用平民语言,在深度和通俗之间微妙的平衡。有高度,又接地气。”
欧丽娟《红楼梦》公开课的内容特点
在台湾大学中文系任教20多年的欧丽娟,是当之无愧的“红楼女神”。欧丽娟《红楼梦》公开课的课堂充满激情,思维流畅,逻辑严密。在课堂上,她没有把小说当成是与个人生命毫无关系的文艺作品,而是尝试让自己的生命与书中人物的命运相勾连。欧丽娟《红楼梦》公开课不仅体现了她深厚的学术功底,而且也让她的讲解在众多“红学”研究者中独树一帜。
一是重视文本分析。欧丽娟教授的课程文本分析扎实细致,破除了一些固有的浅见谬论。例如,在迎春人物论中,由迎春所读《太上感应篇》切入,详细介绍了明清时期“功过格”的情况;在袭人论中,由袭人的一句“只有灯知道”,引述了灯的各种象征意涵。这体现了专业研究者与普通读者的区别,即由看似普通的细节挖掘出具有深度的内涵,赋予文本更深刻的意义和非凡的厚度。欧丽娟强调,“细节是一样重要的,为什么读者会这么轻率地判断它不重要?如果一个伟大的作家把不重要的东西写进他的小说里,岂不是很荒谬的逻辑?这部小说既然伟大,就表示构成它的每一个部分都同等重要,作者更没有必要浪费笔墨在不重要的琐事上。”欧丽娟说:“可惜很多读者非常粗心大意,把很多重要的细节视为末节而不予以重视,轻易地放过。”小说中的人物受限于他们的时代,受限于作者为他们设定的艺术框架,因而有其专属的生命内涵,读者就是要认真地认识他们的时空背景,以及认识他们自身。
二是擅长人性剖析。世人爱黛玉、宝玉者众多,爱宝钗者亦不在少数,但欧丽娟却能发现除此之外的其他“金钗”“副钗”之美,并为此而大加赞赏。《红楼梦》中各色人物是真正读懂《红楼梦》的关键。欧丽娟指出:“很多年来,在《红楼梦》人物分析评论中,刻板印象把《红楼梦》给简单化了,其中的人物被贴上标签,变成一个个单薄的、苍白的影子,早已不复曹雪芹所给予的立体的、活生生的样貌。绝大多数人以成见、直觉任意地把人物剔骨还肉,留下残缺而扭曲的模板。”欧丽娟认为,探春是最值得现代女性学习的榜样。首先,探春“看得透”,即具有高度的判断力;其次,探春“说得出”,是指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能抓住重点,掌握逻辑;最后,探春“办得来”,就是善于处理事务的能力。欧丽娟说:“原来我可以透过不断地努力,包含对历史知识,对人性的考察,对小说学的接触,甚至我为了好好去解答这个人物为什么会这样的过程中,我需要去储备更多的有关于人性的学理。”
三是倡导中西跨界。欧丽娟在公开课中引用到心理学、社会学、传统文学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种跨学科的解读方式展现了她的学术功底,也为《红楼梦》的解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欧丽娟运用社会学理论对《红楼梦》中的社会背景、家族关系、阶级矛盾等进行详细解读。她借助罗伯特·罗杰斯的《文学中之替身》一书,用精神分析法对《红楼梦》中的甄宝玉与贾宝玉这样的替身关系进行解读,指出替身关系分为两种,一种是“显性替身”(manifest double),一种是“隐性替身”(latent double)。显性替身是两个形貌相似却独立存在的角色,其身世或相似或对立;隐性替身是两个外貌不同的角色,但身份处境相似,命运个性相似,书中随时将此二人对照比较,以衬托彼此。那么人物如何投射到替身角色之上?有“重叠复制”“分割复制”两种方式。作者通过重叠复制和分割复制建立了甄宝玉和贾宝玉的替身关系。欧丽娟指出,精神分析学说十分艰涩高深,但就目前我们所掌握的原则分析《红楼梦》,仍然可以产生新的认知。
四是语言清新通俗。欧丽娟将《红楼梦》中的人物用“一字定评”,目的是用最言简意赅的方式,对人物性格有一个清楚而简要的理解。这样的分析方法与以往的专家、学者都不同,不仅让人有清新之感,而且通俗明了,成为欧丽娟解读《红楼梦》独特的亮点之一。贾府是小说聚焦的舞台,贾府的四位嫡系女儿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放在最前面。欧丽娟指出,对于贾元春这一人物,“贵”字最为恰当,元春身为贵妃,在清朝后宫里仅次于皇后、皇贵妃,是非常尊贵的一种身份。此“贵”字足以彰显她的地位,这种“贵”的等级更凌驾于父权之上。大观园里少男少女的命运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元春。而贾迎春的性格描述都围绕着“懦”字。“懦”绝对是迎春最重要的一个性格特质,更是她人生悲剧的根源所在。根据第五十六回的回目“敏探春兴利除宿弊”的提示及胭脂斋的评语,贾探春的一字定评即“敏”。贾惜春则为“僻”,即为冷僻、孤僻,作为佛教徒,她充满厌世的心态。
欧丽娟《红楼梦》公开课的社会价值
欧丽娟熟识西方文学、哲学、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现代心理学、神话学等学科,令她具备深厚的知识根基,使得她从中国古典神话的意象、中国古代的宗教礼法、社会、园林花鸟、人物性格论等展开对《红楼梦》的系统研究。欧丽娟《红楼梦》公开课推动了文学的普及和教育,使更多人能够深入地理解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一是增新知。欧丽娟从宏观层面指出,《红楼梦》是一部“复调小说”。“复调小说”是米哈伊尔·巴赫金所创造出来的概念,用来和所谓的“单价值观的独白型小说”作区别。“复调”是来自古典音乐的一个概念,它和我们所熟悉的乐曲不同,即声部之间是平等的。米哈伊尔·巴赫金就借音乐的概念来解释伟大的小说应该是“复调小说”,里面有很多个价值观,它们同时客观地存在,而且具有同等的价值,彼此相辅相成。欧丽娟指出,小说人物也一样,每一个人物都是独立自主的,但又是和别人同时并存、具有同等价值的一种丰富的体现。既然人物之间等价,我们不应该再用好恶褒贬去作为阅读的指导。如此一来,就会看到很多原来看不到的东西,那些细节会从遗失的角落回到眼前的视野,成为所瞩目的对象,同时那些对象也会产生质变,让你看到不一样的人性,而那个人性会让你感到惊讶。
二是助成长。出身贵族的曹雪芹,在200年前写下《红楼梦》。而《红楼梦》中的贵族故事又与我们隔着2000多年。我们读书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读书就是为了看到我们原来不知道的世界,这才能够构成我们个人的成长。欧丽娟说:“我常常感慨一件事情,原来很多人读书竟然只是为了印证他在读这本书之前就已经知道的东西!亦即:读完《红楼梦》之后林黛玉还是那个样子,薛宝钗还是那个样子,和读小说之前没多大差别。我真不明白这样的读书到底意义在哪里?”读书事实上是要打破旧的自我,然后去开启新的自我的可能性。事实上,人们所以为的曹雪芹的意思,也是读者在解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看待小说中的人物,也等于是在看待自己。好的读者要严格地进行自我控制,不要被成见所主宰,不要让情绪去干扰,不要让自身所属的时代来阻碍,这样才能在读书后成长。
三是阔心胸。《红楼梦》最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它把女性所面对的各式各样的困境、痛苦以及悲哀,通过不同的角色,将之典型化地呈现出来了,让每一种悲剧都有它特定的形态,并得到非常鲜明的展现。当我们把人物的结局回归到《红楼梦》的具体语境之中,“红楼梦中人”的性格行为、爱恨悲欢重新还原到当时的环境、日常生活、伦常关系乃至贵族习性,就会发现: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读出什么样的《红楼梦》。在《红楼梦》的众多金钗里,作者唯独在探春身上不断强调远嫁是其悲剧的核心,可见她的悲剧核心和别人不一样,她的苦痛在于明明有才有志,可以为自己的家族做出力挽狂澜、存亡续绝的贡献,偏偏身为一个女儿就要被迫飘然远去,在天涯海角眼睁睁地看着家族崩溃沦落,这个痛彻心扉将跟着她一辈子,成为终身的遗憾,这是探春非常独特的悲剧形态。如同现实中,有些事注定短期内无法改变,但你要用什么方式和这个世界握手言和,取决于你自己。当领悟到这层深意,你就会豁然开朗。
四是开眼界。在《红楼梦》的创作中,“谶语式”的表达策略非常重要。原因在于《红楼梦》是从追悼前尘往事的角度,将作者所经历过的一切以及他所认识的世界整合在一起的“胸有成竹”式的写作。既然是建立在幻灭的前提下,又站在回顾过去、表达眷恋与哀悼的立场上,曹雪芹在写作的过程中往往透过“谶”,也就是一种预告的方式留下线索,以作为一种暗示。从时间上来说,最早出现的“谶”的形态叫做“谶谣。”两汉时代曾发展出另外一个“谶”的类型,称为“谶纬”。第三种“谶”出现的时间最晚,称为“诗谶”,在《红楼梦》里有一些运用。《红楼梦》里的韵文既有“谶谣”也有“诗谶”。欧丽娟说:“在做相关研究的过程中,我获得了在研究之前意料不到的发现,那就是‘谶’的制作背后竟然还隐藏了曹雪芹的一些价值观。‘谶’已经不完全只是写作方式上一种有趣的手法而已。”“谶”所隐含的天命神道观也被《红楼梦》吸收了。实际上,曹雪芹是接受天命神道观的,他不认为个人可以突破自己的命运,也不认为可以自主选择婚姻,可以脱离乃至于挑战、违背当时的社会文化体系。
结语
欧丽娟《红楼梦》公开课是对《红楼梦》的一次深入解读,为民众提供打开《红楼梦》的全新视角和理解方式。她的课程具有文学性、通俗性和启发性,受到众多听众的高度认可。“欧丽娟红楼梦公开课”系列图书,是欧丽娟对《红楼梦》的研究解读之后,按照《红楼梦》公开课的视频讲解思路,重新整理编辑成册,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欧丽娟红楼梦公开课”系列图书不仅展示了《红楼梦》丰富的内涵和文学价值,而且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小说,让民众重新认识《红楼梦》,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发。
作者系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