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期刊主题宣传工作的探索实践
作者: 计虹
在文化多元交融与出版业蓬勃发展的当下,主题宣传已成为出版领域的重要实践方式,肩负着凝聚社会共识、传承优秀文化等重要使命。文学期刊作为文学传播与创作的关键阵地,其主题宣传工作的探索实践意义深远。本文以《黄河文学》为例,深入剖析文学期刊在主题宣传工作中的作为,旨在为推动文学期刊在这一领域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启示。
期刊主题宣传的工作要求
主题出版目前已成为出版业中的重要业务实践方式。它紧密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在重大会议、活动、节庆日、事件及理论问题涌现之际,迅速组织力量集中发力,力求全方位、深层次记录历史进程,精准传播真理要义,高效达成资政育人目标,为社会筑牢主旋律传播根基,畅通正能量涌动渠道。具体到期刊出版领域,期刊主题宣传出版工作正在得到普遍实施。
经长期深耕培育,“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遴选成果斐然。众多入选佳作在文化激荡浪潮中勇立潮头,化身明亮灯塔,引领读者穿越价值迷障;在民族精神凝聚、文化自信提振赛道上表现卓越,助力读者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叙事。在文学期刊主题宣传出版工作中,强力驱动作家聚焦时代富矿,催生大批铭刻时代、代言人民的扛鼎之作,持续推动文学与时代携手共进,切实履行记录、书写、讴歌新时代文学担当。
值得注意的是,期刊主题宣传工作绝非脱离市场的“空中楼阁”,需兼顾“一体两翼”平衡发展。“一体”着重与党和国家意志同频共振,彰显鲜明“政治性”“时代性”;“两翼”要求作品兼具精神感召魅力与扎实市场根基,即兼顾文学创作语境下的“文学性”与“人民性”。“文学性”指引创作者扎根百姓日常,以细腻笔触雕琢事实、形象、情感与道理,无缝贴近生活百态,打造直击人心、滋养灵魂的佳作;“人民性”则锚定人民立场不偏移,作品需成为人民生活、心声的扩音器,饱含深情为人民创作。
《黄河文学》在主题宣传方面的做法
选题策划:立足本土与时代。《黄河文学》作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学期刊,在主题宣传的选题策划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一方面,紧密围绕黄河流域的地域文化、历史变迁以及人民生活展开,上溯传统,立足现实,开设了访谈栏目《对话黄河》,以文学的方式就黄河文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对话,探讨黄河文化的深刻内涵及时代意义。目前已刊出《保护黄河的人类学意义》《保护黄河的生命学意义》《保护黄河的生态学意义》《保护黄河的地理学意义》《保护黄河的历史学意义》《保护黄河的文化学意义》等文章。还有《一频道》《走马黄河》《黄河诗岸》等栏目不定期刊发关于黄河生态保护、黄河沿岸乡村振兴、黄河文化传承等稿件,将黄河流域的风土人情、社会变革通过文学作品展现出来,使读者感受到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时代活力。
另一方面,关注当下社会热点与时代精神,针对重大活动、重大节庆日、重大事件等策划时效性栏目。如2017年,推出《特稿·“一带一路”媒体合作敦煌论坛专辑》。与《人民日报海外版》合作,10/11期合刊刊出媒体、文化、影视、文学艺术界专家学者王树成、赵少华、吉狄马加等人关于丝路文化发展的思考,探讨文学艺术及出版影视创作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达中国声音。2019年,推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作品专刊》。9/10期合刊集中推送本土30余位作家的散文、小说、诗歌等作品,强调刊物正面价值观倡导,祝福祖国繁荣昌盛。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就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民族团结进步进行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黄河文学》推出《众志成城 抗击疫情作品专辑》《温暖的土地——“脱贫攻坚”文学作品专辑》。第二期和第三期合刊刊出十几位一线医护人员、志愿者、作家和普通群众武汉疫情期间创作的随笔纪实类作品,以期用文学的力量温暖人、感召人,发挥文学抚慰心灵、鼓舞信心的作用。10/11期合刊刊出马慧娟、李方、李敏等作家、扶贫工作者、驻村干部反映脱贫攻坚工程的非虚构文学作品专辑,以文学记录历史,反映时代进程,讴歌时代精神。2021年,适逢建党100周年,“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推出《特稿: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作品专辑》。特稿专辑刊出反映“人民楷模”王有德同志带领白芨滩全体职工历尽重重艰辛困苦治沙致富的感人事迹及反映抗洪精神、英烈事迹的主题作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强化历史担当与时代担当。2022年《山海情》热播后,制作了《特稿·现实主义的力量评论专刊》。通过文学的视角反映时代发展的脉搏,使刊物内容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作者队伍建设:培养与发掘并重。第一,培养本土作者。《黄河文学》重视本土作者的培养,通过举办文学创作培训班、研讨会等活动,提高本地作者的创作水平。邀请知名作家、编辑、文学评论家为本土作者授课,传授创作技巧、文学理论知识以及编辑出版流程等内容。刊物编辑在与作者的日常交流中,也注重对作者创作方向的引导,鼓励他们关注本土题材,挖掘身边的故事,将地域文化特色融入作品之中。第二,发掘优秀作者。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发掘优秀作者。积极参与各类文学活动,如文学笔会、作品研讨会等,关注崭露头角的文学新人以及在主题创作方面有独特见解和丰富经验的成熟作者。对于发现的潜力作者,刊物主动与其建立联系,约请他们为刊物撰写主题稿件。如在关注生态文学主题时,连年推出的生态文学专栏《大地的记忆》《生态散文专辑》,发掘了一批擅长描写自然生态、关注环保问题的作者,为刊物的生态文学专栏提供了高质量的作品。通过培养与发掘作者队伍,《黄河文学》构建了一支多元化、富有活力的作者团队,为主题宣传提供了坚实的创作力量源泉。
编辑加工:强化主题与提升品质。第一,主题把控。编辑在稿件处理过程中,始终将主题宣传的要求贯穿其中。对于每一篇来稿,首先从主题是否契合刊物的出版规划进行审核。如果稿件主题偏离或不够突出,编辑会与作者沟通,提出修改建议,引导作者进一步聚焦主题,深化作品内涵。例如,在处理关于乡村振兴主题的稿件时,编辑会关注作品是否真实反映了乡村在产业发展、文化建设、人才振兴等方面的实践与探索,是否塑造了鲜活的乡村振兴参与者形象,是否体现了乡村振兴背后的时代意义与价值追求等。通过对主题的严格把控,确保刊物发表的作品主题鲜明、导向正确。第二,品质提升。在保证主题的基础上,注重作品的文学品质提升。编辑从语言表达、结构布局、人物塑造、情节设置等多个方面对稿件进行精心打磨。对于语言不够精炼、生动的稿件,编辑会提出修改意见,帮助作者润色文字,使其更具文学感染力。在结构方面,若存在逻辑不清晰、层次不分明的问题,编辑会协助作者进行调整优化。同时,注重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丰满性和情节的合理性进行审查,提出建设性意见,使作品在思想性与艺术性上达到较好的统一。例如,在编辑一篇描写基层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故事的稿件时,编辑不仅关注作品对脱贫攻坚主题的呈现,还对主人公的心理描写、与群众互动的情节设置等进行细致的加工,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真实,情节更加跌宕起伏,从而增强作品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对文学期刊主题宣传工作的展望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文学期刊的主题宣传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未来,文学期刊应进一步深化对主题宣传内涵的理解,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社会发展热点以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创新选题策划思路。
进一步拓展作者资源为主题宣传注入新的活力。编辑团队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在编辑加工过程中更好地融合传统文学审美与现代传播元素,打造出更具品质和影响力的主题作品。在主题宣传的征程中,作者队伍建设与刊物发展相辅相成,呈双向奔赴之势。《黄河文学》长期以来在文学领域树立的良好口碑和专业形象,吸引了众多作者投稿。刊物为作者提供了一个展示作品、交流思想的优质平台,在主题宣传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创新实践,让作者看到了文学创作与时代相结合的广阔空间。例如,2020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之年,把握重要历史节点,紧贴时代脉搏,立足本土,《黄河文学》10/11期合刊开设专栏《温暖的土地——“脱贫攻坚”文学作品专辑》,专栏头条特约了宁夏本土农民作家马慧娟的新作《走出黑眼湾》。作为移民搬迁的亲历者,作者通过对黑眼湾往昔的描述、移民搬迁中代表人物的采访,用朴实细腻的笔触将扶贫搬迁这一宏大背景下的人和事展示给读者,向脱贫攻坚工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献礼。透过马慧娟朴实的文字,可触摸到中国农民最深沉的坚守与渴望,有对故土的眷恋、对贫穷困顿的挣扎,有对未来的彷徨,亦有获得新生的喜悦。编辑们对她的创作题材给予高度认可,并在创作过程中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建议,从选题的深化到作品结构的调整,都有编辑的悉心指导。这种信任与支持的关系,使得作者愿意将自己的心血之作交给刊物首发,并且积极参与刊物组织的各种主题创作活动。可以说,刊物是作者的引航灯和助推器。通过制定主题宣传规划、活动组织、精编细校等方式,引导作者深植生活土壤,锁定时代焦点挖掘素材,磨砺技艺。刊物的发表与推广也成就了作者,作者的作品在《黄河文学》上发表后,能够获得更广泛的读者认可和社会关注。
深度挖掘融合传播模式为主题宣传提供渠道保障。一方面,要全方位、深层次地加强与新兴媒体平台的战略合作,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内容分发层面,而是要融入平台生态,参与内容共创,借助短视频、直播、互动H5等新颖形式,将主题宣传作品进行多元演绎,打造沉浸式阅读体验场景。
在技术赋能方面,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宛如一座待开采的富矿。通过对海量用户数据的精细分析,精准洞察读者的阅读偏好、兴趣层级以及行为习惯,实现内容与受众的无缝对接,为每一位读者量身定制个性化的阅读书单与推送方案。举例而言,依据用户过往浏览的历史题材、停留时长等数据,精准推送同类型经典主题宣传作品,或为关注社会民生议题的读者实时推送深度剖析当下热点问题的相关书籍资讯,从而大幅提高主题宣传作品的传播效率,让优质内容如离弦之箭直击目标受众,拓宽受众覆盖面,打破传统出版受众局限于小众文学圈的壁垒,触达更广泛的社会群体,无论是忙碌奔波的上班族,还是求知若渴的莘莘学子,亦或是热衷文化生活的银发一族,都能在精准推送中邂逅契合自身需求的佳作。
与此同时,文学期刊界需打破“各自为营”的孤岛状态,强化彼此之间的交流纽带。定期举办高规格、专业化的主题宣传研讨会,汇聚各方期刊主编、资深编辑、行业专家,共同复盘过往成功案例,深度剖析实践中遭遇的棘手问题,像跨地区推广阻碍、小众题材破圈困境等,分享攻克难题的独到经验与创新策略。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资源共享平台,期刊之间互荐优质作者资源、交换特色栏目策划思路,甚至联合开展大型文学创作赛事,整合各方优势力量,形成协同效应。例如,地方文学期刊可借助国家级大刊的品牌影响力与发行网络,推广本土特色主题创作成果;专业领域期刊与综合文学期刊携手,为专业内容融入大众叙事视角,提升可读性,携手共进,助推文学期刊主题宣传工作攀上新高峰,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夯基垒台,源源不断地输送精神滋养,让文学之光照亮时代奋进之路,增强全民文化自信与民族凝聚力。
总之,文学期刊在主题宣传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深入理解期刊主题宣传内涵,学习借鉴《黄河文学》等刊物的成功经验,构建良好的作者与刊物关系,不断创新发展,文学期刊必将在新时代主题宣传领域书写更加绚丽的篇章。
作者系《黄河文学》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