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图书出版助力图书馆事业发展研究
作者: 邵雪摘要:图书出版是公共图书馆彰显专业能力,促进事业发展的方式之一。文章以广州图书馆新馆的图书出版工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图书出版在公共图书馆馆员、机构、事业三个层面驱动事业发展的价值,并认为应以行业协会推动聚合发展,以优质图书形成品牌效应,以多元宣发实现出版价值,以进一步提升图书出版驱动事业发展的效能。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图书出版 广州图书馆 事业发展
图书出版是公共图书馆彰显专业能力,促进事业发展的方式之一。民国时期,公共图书馆出版了很多书坊不愿涉足的目录、索引类图书,满足了市场需求[1]。近代图书馆界将书籍刊印,尤其是工具书的出版作为图书馆事业的试金石[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快速发展,图书馆资源建设水平与公共文化服务能力都发生了深刻变革。党的二十大明确要推进文化自信,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繁荣提出了新要求。公共图书馆回应时代发展需要,出版了大量优秀图书出版物,特别是在古籍活化利用、赓续中华文脉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广州图书馆(下文简称“广图”)现已发展为国内服务效能最好的图书馆之一,多年发展实践表明,图书出版对驱动图书馆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本文立足广图新馆开放至今的图书出版工作,探讨如何进一步强化图书出版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图书出版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实践经验
助力馆员成长。一是提供研究机会。图书出版为馆员提供了多元的学术研究机会,鼓励馆员对日常业务与工作实践进行学术提炼,形成学术成果,再通过理论研究反作用于实践,实现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闭环。如《大都市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配合大型学术会议,出版贴合会议主题的学术论文集,集中交流展示具有专题性和实践性的最新研究成果,丰富了学术会议的内容。
二是强化专业能力。图书馆学相关专业图书的撰写过程也是业务能力强化的过程,体现着图书馆员的专业素养。业务类用书如《让阅读“动”起来——手工绘本制作宝典》的出版使馆员能熟练掌握不同绘本的特点和制作方法,锻炼馆员成长为绘本领域的专家。先进理念引进类图书如《图书馆中的设计思维》由馆员根据IDEO公司著的DESIGN THINKING FOR LIBRARIES翻译而成。图书出版过程培养了一批具有设计思维能力的馆员,使其能够持续开展设计思维工作坊等读者活动[3]。古籍整理类图书要求馆员在版本学、目录学等学科中有较高的造诣,并熟悉书志、书目、图录等不同文献整理类图书的编纂特点和编辑体例。图书出版的过程,也是培养古籍整理、版本鉴定专业人才的过程。
三是培养学术素养。广图是较早出版图书馆年报的公共馆之一,《广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2017年度报告》被称为我国图书馆界第一种正式出版的年度报告[4],单馆年报从《广州图书馆年度报告2019》开始逐年出版。年报的出版催生了年报编制工作制度和稳定的年报编制团队[5],多年不同维度的年报数据常态化搜集,培养了馆员注重日常业务数据、服务案例、服务图片等资料收集整理的意识。出版对年报的统计指标标准化、数据分析科学化、行文排版规范化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标准的成文倒逼高标准的资料搜集与内容撰写,让年报的出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馆员规范的学术研究、常态化的数据积累等学术素养。
提升机构影响。一是宣传活动品牌。配合品牌活动推出的图书出版物不仅能扩大品牌活动的辐射范围,还能增强活动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如配合广州图书馆的王牌阅读推广活动品牌“羊城学堂”出版的《羊城学堂》收录了不同主题的系列讲座内容,使更多受众能汲取讲座精华。“羊城学堂”系列文集现已出版5辑,活动配套图书的常态化出版不仅增强了活动的服务效能,还进一步宣传了活动品牌,推动了品牌影响力的提升。
二是完整揭示馆藏。文献信息资源是公共图书馆开展服务的基础,特色馆藏情况,尤其是专藏文献目录、图录的整理出版,能深度揭示馆藏资源,扩大特色馆藏的知悉范围,是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创新性补充,也表达了图书馆自觉传承文明、善待文献资源、积极服务社会的专业价值。《广州图书馆藏可居室文献图录》《广州图书馆藏刘逸生刘斯奋家族藏书目录》《广州图书馆古籍总目》等图书展示了特色文献、名家赠书以及珍贵古籍等的文献入藏情况,方便读者了解和获取相关文献信息,也能树立公共图书馆善待并合理利用个人专藏的社会形象,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和名家学者参与公共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建设。
三是彰显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是针对任何一个现代组织的基本要求,指组织承担高于自身目标、职责的社会义务[6]。图书出版有助于交流丰富的业务经验,分享优秀的研究成果,引入先进的工作理念,传播优质的服务内容,体现图书馆在专业领域的社会责任;不同维度的年报出版,能够完整、准确、及时地反映图书馆服务数据和服务情况,接受政府、公众、媒体及社会各界的监督,是体现图书馆社会责任的行业共识。发挥馆员专长,聚焦社会痛点选题的图书出版,也是彰显图书馆社会责任的题中之意,如馆员针对家长在亲子阅读上的诸多疑虑,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出版的图书《你会阅读么——家长辅导孩子阅读的黄金手册》,为家长提供了翔实的阅读辅导建议,在亲子阅读领域发出了图书馆的专业声音。
促进行业交流传播。一是交流实践经验。图书出版有利于推动图书馆实践探索,促进行业交流,为事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如《阅读、创意、互动——绘本阅读推广的多元化策略》从绘本阅读推广、亲子读书会、手工绘本书制作三个角度分享广图经过多年实践检验的儿童阅读推广服务案例,为行业的亲子阅读推广提供操作性强的实用模板;《广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案例汇编》,收录了广州市“图书馆之城”服务体系建设与创新案例,以及体系成员馆的优秀阅读推广案例,全方位呈现广州市公共图书馆在体系建设、服务创新、阅读推广等领域的实践经验。这些图书的出版发行使得成熟、优秀的服务案例在业内广泛交流,也使公共图书馆的创新服务在社会面广泛传播。
二是记录事业发展。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快速发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取得新突破,图书出版在这些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记录作用。《广州图书馆——一座纪念碑式的图书馆》记录了新馆建筑的创造性、前瞻性。《风正帆悬——广州图书馆40年(1982—2022)》回顾总结了图书馆的发展历程。《保障公民文化权益——广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图册(2012—2020)》深刻记录了广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的发展轨迹和建设成果。上述图书的出版让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每一步都有迹可循,有史可查,同时也成为打造图书馆品牌,推广图书馆服务的重要媒介。
三是传播行业声音。图书可作为图书馆的宣传阵地,为行业发声,扩大社会影响力。2015年,《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正式实施,是当时国内比较先进的地方性图书馆法规,《〈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解读》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地方性图书馆法规解读的著作,图书出版助力社会各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的内容,推动其贯彻实施,并起到较好的宣传推广效果。在“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战略研究报告》讨论了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面临的问题、机遇与挑战,并提出服务创新的战略思路和实施策略。这些图书的出版,使图书馆进一步参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建构中,发出图书馆的当代之声。
图书出版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举措
纵观我国公共图书馆图书出版的工作实践,仍存在缺乏统筹规划、各自为战,出版管理粗放,出版目的单一等问题,图书出版价值的发挥有待进一步提升。
以行业协会推动聚合发展。行业协会立足社会责任保障公民知识获取权利的同时,也要立足行业自身,领导并促进事业发展进步,其中重要一环是作为行业的代言人,宣传行业核心价值[7],这一职能与图书出版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驱动作用不谋而合。行业协会应建立健全公共图书馆图书出版管理制度,以制度保障出版工作的科学、高效,制定图书出版计划或指南,引导有能力的图书馆开展相应选题的图书出版工作,指导公共图书馆善用出版资源,出版时代需要且引领发展的图书选题。此外,中国图书馆学会可考虑聚合全国各馆的资源优势和研究优势,进一步打通馆与馆、馆与高校之间的研究壁垒,集各研究领域之所长,出版图书馆学科领域的标杆图书。
以优质成果形成品牌效应。符合社会需求与时代需要的选题、科学严谨的内容编排、准确无误的图书编校、美观大方的装帧设计、标准合规的印刷装帧、清晰整洁的印刷效果等因素共同造就优质图书出版物。于图书出版机构而言,几代出版人的踏实耕耘,无数优秀图书出版成果方可成就响亮的出版品牌,而几种甚至一种粗制滥造的作品都会毁了品牌。公共图书馆出版的图书不仅代表一个图书馆,也代表着整个图书馆行业。为更好地发挥图书出版对事业发展的驱动作用,任何环节都不能含糊。选题策划要优中选优,尽量挖掘紧跟事业发展步伐、弘扬行业先进理念、指引行业发展方向的图书选题;要建立科学的图书编辑出版制度,出版前确定编辑出版方案,明确图书内容撰写的工作进度和职责分工,并建立科学合理的出版工作机制,培养内容生产者的责任意识和专业素养,从源头保证书稿内容质量;细化出版合同关于图书编校、排版、装帧、用纸、印刷等出版要求,以制度和规范保证出版各流程工作质量。通过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以优质的图书出版成果形成公共图书馆图书出版的品牌效应。
以多元宣发实现出版价值。发行是出版的目的,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资源出版图书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出版内容更大范围的传播。出版机构的发行渠道主要有线上和线下两种,两种发行渠道各有特点并呈现多元、交叉的态势。[8]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出版机构也在探索微博营销、短视频营销、直播营销等新媒体宣发方式,善用专业出版机构的宣发渠道可作为图书馆宣发渠道的有效补充,使优质内容精准投放,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此外,还应拓展出版图书的传播方式。公共图书馆出版的图书以社会效益为重,小众图书不在少数,考虑到印刷经费和仓储空间的限制,印刷量往往比较小,导致纸本传播范围有限。因此,在纸质图书传播的同时还应拓展更长期和更广泛的数字传播。基于此,获取图书的电子版文件和完整的电子版使用权就至关重要,要格外关注出版合同中关于图书电子版的获取及电子版权等的使用条款,争取完整获取图书电子版的使用权。电子版权的获取也可为机构资料库建设提供数据基础,并避免纸质图书收藏不善带来的损失。
结语
公共图书馆的图书出版工作集中体现了其在资源建设、情报加工、古籍保护、地方文化传承、品牌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创新发展,不仅顺应了新发展要求,也能助推公共图书馆高质量发展。公共图书馆应继续发挥在优势图书出版选题上的专业能力,以优质图书出版驱动图书馆事业发展,提升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和话语权。
作者单位:广州图书馆
本文系2023年广州市图书馆科研课题“公共图书馆图书出版专业化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23GZTK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闫嘉琪,贾卫民,蒲珊.王重民《清代文集篇目分类索引》的成书与特点[J].图书馆,2020(2).
[2]王细荣.中国近代图书馆图书出版的价值取向[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38(3).
[3]萧凯茵.设计思维在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应用策略分析[J].图书馆研究,2021,51(2).
[4]方家忠.关于图书馆年报工作的回顾与思考[J].图书馆建设,2018(12):13-16.
[5]高美云.公共图书馆年报:回眸、反思与展望——以广州图书馆年报为例[J].图书馆界,2023(6).
[6]方家忠.社会责任、公共服务与文化传承[J].图书馆论坛,2021,41(9).
[7]肖容梅,吴晞,汤旭岩,等.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36(3).
[8]吴荀东.图书发行渠道管理若干问题探析[J].出版参考,2023(8).